外國文學名著名譯叢書:茶花女

外國文學名著名譯叢書:茶花女

《外國文學名著名譯叢書:茶花女》描寫了一位外表與內心都像茶花一樣純潔美麗的妓女的悲慘故事。主人公瑪格麗特是個農村姑娘,長得異常動人;她來巴黎謀生,不幸做了妓女。稅務官之子阿爾芒真誠地愛她,使一向被人玩弄的瑪格麗特深受感動,渴望通過純真的愛情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但阿爾芒的父親反對他們的愛情,為了兒子的前途和幸福迫使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瑪格麗特忍痛作出了自我犧牲。離開阿爾芒回到了過去的生活。阿爾芒不明真相,以為她貪戀財富,憤然折磨羞辱她,瑪格麗特終於在冤屈和疾病中含恨死去。《茶花女》自問世以來風靡全世界,是最為浪漫動人的愛情小說的代表。以其為藍本的舞台劇、電影更是層出不窮。《外國文學名著名譯叢書:茶花女》另收入“茶花女背後的故事”及百餘幅相關圖片,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外國文學名著名譯叢書:茶花女
  • 作者: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頁數:299頁
  • 開本:16
  • 品牌:灕江出版社上海出版中心
  • 外文名:La dame aux Camélias
  • 譯者:胡小躍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0756306, 978754075630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外國文學名著名譯叢書:茶花女》自問世以來風靡全世界,是最為浪漫動人的愛情小說的代表。以其為藍本的舞台劇、電影更是層出不窮。《茶花女》另收入“茶花女背後的故事”及百餘幅相關圖片,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譯者:胡小躍
小仲馬(Alexandre Dumas,fils,1824—1895),法國劇作家、小說家,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大仲馬的私生子。他擅長在現實生活中取材,從婦女、婚姻等問題中尋找創作的靈感,作品多具有較強的現實主義色彩,代表作品有:《茶花女》、《金錢問題》、《私生子》、《放蕩的父親》等。
胡小躍,當代著名翻譯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翻譯家協會專家會員,全國法國文學研究會理事。主要譯著有《孤獨與沉思》、《烏黛絲詩選》、《黑蜘蛛》、《自由的目光》、《巴黎的憂鬱》、《灰色的靈魂》等數十部,2002年被法國文化部授予“文藝騎士”榮譽勳章,2010年獲第二屆傅雷翻譯獎。

媒體推薦

小仲馬先生不僅僅是機敏、靈活,他具有一種非凡的力量。
——喬治·桑
小仲馬先生一開始就擁有這種能引起反響的罕見才能,他應該替時代說了不少重要的話。
——保爾·布爾蓋(法蘭西學院院士)
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盪子腸。
——嚴復
我的名字是何其芳起的,他當時喜讀小仲馬的《茶花女》,《茶花女》的男主人公阿爾芒也被譯作“阿蒙”,何先生的命名是“王阿蒙”,父親認為阿貓阿狗是南方人給孩子起名的習慣,去阿存蒙,乃有現名。
——王蒙
《茶花女》將是我們這個世紀的代表,正如瑪儂和《驢皮》是其他世紀的代表一樣。
——亨利·巴塔耶
在晚清文壇上,最走紅的外國小說人物,一是福爾摩斯,一是茶花女(瑪格麗特),不少作家喜歡在小說中帶它一筆,以顯示才情和學識。
——陳平原
自林譯《茶花女遺事》後,“打倒才子佳人團圓之結局,中國小說界大受其影響”。
——張靜廬
歐洲文學名著輸入中國的第一部。
——施蟄存
吾國新小說之破天荒,為《茶花女遺事》。
——渾鐵樵
《茶花女》在中國出版後,“一時洛陽紙貴,風行海內外”,“不脛走萬本”。
——寒光:《林琴南》;陳衍:《林紓傳》,見《福建通志·文苑傳》第9卷
1875年,小仲馬進入法蘭西學士院,成為四十位“不朽者”之一。
——王強輯

圖書目錄

茶花女
《茶花女》背後的故事
一、瑪麗·杜普萊西與“茶花女”
二、小仲馬與瑪麗·杜普萊西
三、瑪格麗特·戈蒂埃的誕生
四、劇本上演,好事多磨
五、《茶花女》與威爾第
六、影視劇中的“茶花女”

序言

我國近代第一個從事外國文學翻譯的當推林紓,而林紓的第一部成名譯作就是小仲馬的《茶花女》。1898年,小仲馬去世才三年,這部在法國感動了幾代人的名著就被林紓用文言文譯成漢語,在國內不脛而走,鬧得“一時紙貴洛陽”。林老先生也因此獲得了“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盪子腸”的美譽。
《茶花女》是法國小說家、劇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1824—1895)的代表作。這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名著。人們可能一時想不起作者的名字,可能不同意把它劃入一流小說之列,但世界各國的讀者都應該聽說過這部作品,熟悉作品中的人物和情節。這也許要歸功於威爾第在歌劇《茶花女》中所顯示出來的天才,要感謝嘉寶在電影《茶花女》中的出色表演,可能與戲劇《茶花女》的巨大成功也不無關係。但別忘了,是先有了小說《茶花女》才有了以後的一切。
比起《茶花女》來,小仲馬就不那么幸運了。儘管他生前就與大名鼎鼎的父親平分秋色,甚至在大仲馬日薄西山之際他能如旭日東升,蒸蒸日上,並輕而易舉地踏進了父親夢寐以求的法蘭西學士院的大門,但後人好像更喜歡放蕩不羈、幽默豪爽的大仲馬,而對總是板著臉、熱衷於說教的小仲馬敬而遠之,連文學史家和批評家給他的篇幅也越來越吝嗇,以至於不少人竟產生了這種想法,如果沒有《茶花女》,沒有瑪格麗特和阿爾芒,人們是否還會記得這個名噪一時的小仲馬?
然而,我們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只要人們還記得大仲馬,小仲馬就永遠不會被湮沒。仲馬父子的恩恩怨怨、聚聚散散本身就是一台絕妙的戲。戲以大仲馬拋棄小仲馬母子開場,以父子反目而告終,但其問不乏親密的互助、互慰和互愛。雖然大小仲馬性格迥異,但畢竟血濃於水,而且兩人的身世、遭遇和抗爭方式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說大仲馬因為自己的黑人血統而受到歧視,要躲進他用理想和想像構築起來的浪漫世界中讓他的利劍和俠客來掃除不平、消滅偏見的話,小仲馬則因自己的私生子身份而受到社會甚至是自己父親的不公正對待,他不但要像父親那樣用筆來提高自己的地位,證明白身的價值,而且要用他那套道德觀和倫理觀來勸惡從善,主持公道。他把自己的文學世界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說教就是他的劍,他的武器,博學雄辯的道德家就是他的劍客和俠土。所以,儘管小仲馬一出生就遭父親拋棄,但他從內心裡敬佩他那位身體粗壯、脾氣暴躁的可怕的父親。 小仲馬七歲那年,父親不知是良心發現還是愛心萌發,突然採取法律手段,從卡特琳娜·拉貝也就是小仲馬的生母那兒奪回了兒子,但又未好好養育,而是把小仲馬送進了寄宿學校,直到小仲馬長成一個英俊瀟灑的小伙子時,大仲馬才把他接回身邊。他帶著小仲馬出入社交場所,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並告誡兒子,既然擁有了仲馬這個偉大的姓氏,就要生活得轟轟烈烈,不要拒絕任何享樂,要活出個人樣來。
哪個年輕人能經得起這種誘惑?然而,小仲馬畢竟不同於揮霍成性、作風輕浮的父親,勤勞、節儉和本分的母親培養了他誠實、規矩的個性。跟隨父親狂熱、放縱了一段時間以後,小仲馬開始反省,並且很快就改邪歸正。日後,他曾把這段經歷看作是受誘惑的結果,而不是出於本性的愛好。不管這是不是一種辯解和掩飾,這段生活在客觀上對小仲馬以後的創作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他因此而熟悉了那個“半上流社會”,結識了許多當時馳騁文壇的名人大家,受到了文學的薰陶和文人氣氛的感染,文學的悟性和感覺也逐漸培養起來。也正是因為這种放盪的生活使得他負債累累。為了還債,他嘗試著學習寫作,期望像父親那樣靠筆桿子賺錢。這時,大仲馬扶持了他,出資替他出版了他平生第一部作品《青春之罪》。這是一部塗鴉之作,談不上什麼文學價值,但畢竟給了小仲馬以信心和勇氣,磨鍊了他的文筆,使他遇到了瑪麗·杜普萊西,經歷了那場銘心刻骨的愛情悲劇之後,躲在旅店裡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流芳百世的經典名著《茶花女》。
大仲馬應該早就察覺到了兒子的文學天才。他曾想提攜兒子,他對小仲馬說:“你為什麼不跟我合作呢?我可以告訴你,這很簡單,只需你在任何方面都信賴我。”可小仲馬拒絕了,他要憑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再說,他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法都與父親有很大的不同。大仲馬對此曾說過一段極為精彩的妙語:“我從夢幻中汲取題材,而我的兒子卻從現實中汲取題材;我閉著眼睛寫作,他卻睜著眼睛寫作;我繪畫,他照相。”作為一個浪漫派作家,大仲馬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劍客、俠士,代表著一種理想,而小仲馬卻以他的筆客觀地反映社會現實。對他來說,小說家的任務不是創造,而是記錄。他曾說:“對我們來說,根本不存在創不創造的問題,我們沒有任何東西可創造的。我們只需觀看、回憶、感受,然後用一種特別的形式把它們表達出來。”所以,他的小說和戲劇大都以真實事件為依據。《茶花女》記錄了他與瑪麗·杜普萊西的愛情悲劇,《私生子》和《放蕩的父親》是他與大仲馬身世和生活的真實寫照,《克萊孟梭事件》帶有他與第一個情婦普拉迪埃偷情的痕跡,《歐勃雷夫人的見解》中的那個歐勃雷夫人無疑就是與他關係密切、被他稱為“媽媽”的法國著名女作家喬治·桑。總之,他不去刻意創造,費神想像,他周圍的一切就是他寫作的題材。如果說《茶花女》還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話,自1866年《克萊孟梭事件》之後,小仲馬已完全邁人了現實主義的行列。
小仲馬的作品大多以婦女、婚姻、金錢和家庭問題為題材,或反映婦女的墮落和自拔,或譴責夫妻問的不忠,或描寫金錢對人心的腐蝕和對家庭的破壞。由於自身的遭遇和經歷,小仲馬對這些社會問題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和重視。他把他的作品變成了一個輝煌而博學的講壇,其中心議題是社會道德問題。他扮演著道德家的角色,在這個講壇上闡述和論證自己的觀點,宣傳自己的道德主張和行為準則,由此產生了一種新的文學式樣——主題文學。小仲馬的主題文學與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相類似,它以探討某個問題為目的,圍繞著這個主題來組織情節和塑造人物,作品中往往夾雜著大量的議論,這不免會使作品產生沉悶、枯燥之感。不過,小仲馬的主題文學其主要問題倒並不在於此。儘管他也說教和辯論,但由於他懂得如何提煉動人的情節,他的作品並不顯得單調、乏味。然而,他在作品中反映出來的觀點和態度卻有不少矛盾之處,有時還表現為行為和思想的分裂。他主張維護傳統的道德觀念,提出要捍衛家庭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但為了解決已婚男女的私通問題(他反對私通,譴責不忠,自己卻又與有夫之婦偷情),他又呼籲離婚的合法化。他對待婦女的態度尤其能說明他的這種矛盾心態。在《茶花女》中,他給了妓女以深刻的同情和理解,但1852年《茶花女》在舞台上演出成功後,他對妓女的態度來了個大轉變,認為妓女是現代一切災難的根源,指出對這些邪惡的女人決不能手軟,必須採取果斷的行動。《婦女們的男友》(1864)突出了一男子的高尚品質,表達了對作惡多端的婦女的憤怒,喊出了要“重新把婦女淪為奴隸”的口號;《克萊孟梭事件》(1866)描寫男主人公在義憤之下殺死了滿嘴謊言的妻子,為男性報了仇雪了恨。可《歐勃雷夫人的見解》(1867)和《喬治公主》(1871)又讚揚起婦女的美德和犧牲精神來;《克洛德的女人》(1873)寫一誠實學者遭不貞妻子的愚弄和背叛,次年的《阿爾豐斯先生》卻又譴責一男子為追求有錢的寡婦而拋棄了摯愛著他的貧寒少女。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他的《為了婦女的逐步解放》了。在這本小冊子裡,小仲馬一方面為婦女爭取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另一方面卻又要求婦女在家裡絕對服從丈夫。
這種矛盾的心態說明了什麼呢?是小仲馬思維混亂的反映,還是他客觀公正的表現?
其實,決定小仲馬態度的並不是人的性別,而是善惡標準。他以社會的道德家自居,無論男女,凡是不符合他的道德準則的,就將遭到他的抨擊。母親的遭遇教會了他憐憫那些受到社會不公正對待的無辜者,自己的身世使他挺身而出去保護那些受人迫害的不幸者,所以他對瑪格麗特這類心地善良、被逼為娼、想悔過自新的妓女滿懷同情,飽含眼淚。但他對那些以賣淫成名、發財、害人的妓女卻又深惡痛絕。為了避免鼓勵邪惡之嫌,他在《茶花女》的結尾明確宣稱:“我沒有從這個故事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所有像瑪格麗特那樣的姑娘都能做出她所做的事……我再重複一遍,瑪格麗特的故事只是一個例外。但是,如果它具有普遍性,那似乎也不必把它寫出來了。”
小仲馬一生共寫了四十多部作品,前期以寫小說為主,戲劇《茶花女》改編成功後,小仲馬發現自己更適合寫戲劇,於是放棄了小說的寫作,專攻劇本,並在戲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譽為是法國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戲劇家之一。但真正使小仲馬揚名,並確立了他文學地位的還是小說《茶花女》。小仲馬在《茶花女》中,以抒情的筆調、精闢的議論和細膩的心理描寫講述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愛情故事。他塑造的瑪格麗特·戈蒂埃這個被侮辱被損害而又不甘墮落的婦女形象,與哈代的苔絲、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莫泊桑的羊脂球在世界文學史上同樣都占有一席之位。
瑪格麗特原是個純潔無邪的農家姑娘,因生活所迫,來巴黎謀生,淪落為娼。由於天生麗質,氣度不凡,她很快就成了巴黎社交界的明星,整天被上流社會的公子老爺們追逐。她揮金如土,夜夜狂歡,一年要花銷十萬法郎。但紙醉金迷的外表掩蓋著內心的痛苦和空虛。她充其量不過是男人的玩物和“可用金錢買到的機器”,供人消遣,任人宰割。她沒有真正的朋友,得不到友誼和溫暖,她的身邊到處是虛情假意和冷酷自私。她“被迫犧牲肉體以換取精神滿足。精神滿足也失去後便更覺痛苦不堪”。為了逃避現實,忘卻痛苦,她只好放縱自己,“二十歲的美人兒,像挑夫一樣喝酒講話,別人說的話越是不堪入耳,她越是笑得厲害”。但在這種邪惡的環境裡,瑪格麗特仍保持著獨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和是非標準。她討厭富裕殷勤的N伯爵,拒絕了風流倜儻的加斯東,卻愛上了既無錢財又無地位的阿爾芒。她認識到人的價值不在於身份、財產和地位,幸福只能建立在真正的愛情之上,所以當真正的愛情來臨時,她能勇敢地去追求,無私地去捍衛。她與阿爾芒離開了奢華喧鬧的巴黎,來到了寧靜簡樸的鄉村。她在花園裡追逐蝴蝶、蜻蜒,在林間散步,在河中泛舟。她恢復了純潔的天性,改掉了舊日的惡習。為了徹底擺脫過去那段生活的陰影,她打算與阿爾芒去義大利開始新的生活。她瞞著阿爾芒賣掉了馬匹,當掉了首飾衣物,以克服經濟上的困難。當阿爾芒的父親以女兒的幸福和前程為藉口,要求她放棄對阿爾芒的愛時,她又能犧牲自己,默默地離開了阿爾芒,獨自吞食這個苦果。面對阿爾芒的誤解、報復和侮辱,她忍辱負重,不吐真情。是的,她曾自暴自棄,自我摧殘,但當生命之火燃到盡頭時,對愛情的渴盼和對生命的留戀使她產生了一種極想活下去的強烈願望。她拖著病體去香榭麗舍大街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沐浴著陽光的溫暖。臨終前,她念叨著阿爾芒的名字。每當有人推門,她都以為是阿爾芒進來了,眼裡放出光亮來。
瑪格麗特雖然是個妓女,但她身上集中了許多美德,我們絲毫不覺得她邪惡淫蕩,反而會被她善良無私的精神和行為所感動。小仲馬像波德萊爾一樣,力圖在醜惡中挖掘出美好的東西來。這些美好的東西有的被醜所掩蓋了,有的被惡給玷污了。小仲馬覺得,發掘這種惡之花不但有益於真善美的發揚光大,更是對假惡醜的控訴。小仲馬呼籲整個社會要公正地評價和對待像瑪格麗特那樣的妓女,要幫助和理解她們,“如果說愛她們是一種過錯,那么至少也應該同情她們……而不要輕視和拋棄她們”。“為什麼我們要丟棄那些傷口流血的靈魂呢?”他要為這些受害的女人大聲疾呼,“無論在什麼地方聽到這種高貴的受苦人在祈求,我都要為她作宣傳”,因為他相信在“宣傳這事的時候也就是指出了道路”。
從大量的材料來看,小說中的男主人公阿爾芒無疑就是小仲馬本人的真實寫照。但小仲馬在書中寧可以一個第三者“我”的身份出現而不願直接進入角色,讓人對號入座。阿爾芒與小仲馬一樣,生活嚴肅認真,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如果說他初戀瑪格麗特是由於迷上了瑪格麗特的名聲、美貌和風韻的話,當他得知了瑪格麗特的身世和處境後,同情、理解就升華成了一種愛情。這種愛隨著對瑪格麗特的進一步了解而變得越來越強烈,越來越真誠。阿爾芒沒有加斯東那樣英俊,也沒有N伯爵那樣有錢,但他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當瑪格麗特生病期間,他天天去探問病情卻從不留姓名;當瑪格麗特吐血臥床時,只有他流著淚握住瑪格麗特的手守在床頭,苦苦哀求她不要再自我傷害。他追求純潔的愛情,如果能得到這種愛,他不惜第二天就被人殺死。他把愛情看得十分崇高,不願意他的愛沾上一點點銅臭味,認為任何交易都會玷污和貶低愛情。他的妒忌、猜疑和報復恰恰反映出他對瑪格麗特強烈的愛,也正是這種愛贏得了瑪格麗特的芳心,使瑪格麗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委身於他。阿爾芒的真誠、善良、正直與上流社會的寄生蟲們的自私虛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人們在那個骯髒醜惡的社會中看到了一線光明,也給許多像瑪格麗特那樣的姑娘帶來溫暖、安慰和希望。
阿爾芒的父親是貴族資產階級的一個代表,虛偽,自私,相信金錢至上。他滿腦子陳舊觀念,對瑪格麗特這樣的女人抱有很深的偏見。他以有辱門楣為由,要瑪格麗特離開阿爾芒,遭拒絕後又搬出女兒的幸福和前程來要挾心地善良的瑪格麗特,但實際上,他要拆散這對鴛鴦的真正目的是想保全自己的財產。他說得很明白,他養育了一對兒女是指望他們日後能夠報答他。如果阿爾芒為了瑪格麗特而傾家蕩產,那他只能指望女兒一個人了,而瑪格麗特的身份和名聲又將影響女兒的婚姻,如果男方因此而取消婚約,那他連女兒也不能依靠了。所以,他堅決地要把阿爾芒與瑪格麗特分開。儘管他以後對瑪格麗特有過一些關心和資助,但他無疑是這場愛情悲劇的直接製造者。然而,小仲馬一方面無情地抨擊他,另一方面又把他塑造成一個正直、公正、寬厚的人物,最後競使得深受其害的瑪格麗特都對他產生了一種感激之情,體會到了一種溫暖的父愛。這種矛盾的態度和處理方法如果不是為了突出阿爾芒父親豐富多變的性格,至少反映了小仲馬與大仲馬的微妙關係和複雜感情。
小仲馬在《茶花女》中多次強調本書的真實性,雖然這部小說還帶有浪漫主義的氣息,但它從多方面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和客觀現實。《茶花女》的時代背景是七月王朝時期的法國。當時金融貴族掌握著法國的統治權,社會動盪不安,階級矛盾日趨激烈。自由競爭使得一部分人破產倒閉,另一部分人卻因此而興旺發達。發了財的資產階級過著驕奢淫侈的糜爛生活,破了產的小工業者和農民則流離失所。許多像瑪格麗特這樣的姑娘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都市尋找生活出路,而那幫貴族資產者卻花天酒地,一擲千金,整天追逐女人。在這個社會中,金錢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標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冷酷而自私。貌似誠實的經紀人一下子就颳走了瑪格麗特三萬法郎;債主們沒等瑪格麗特咽氣便上門查封財產,宣布拍賣。小仲馬在書中借公墓園丁之口,揭露了那些有錢人的虛偽本質,反映了妓女們的悲慘命運:“那些肥頭大耳的食利者來看他們死去的親人一年還不到四次,他們帶了花來,可那是些什麼花呀!他們說要為死者哭泣,卻不肯花錢修一修墳墓。他們在墓碑上寫得悽慘動人,卻從不曾流過眼淚。”那些妓女,年輕漂亮時被有錢人當做門面和玩物,可一旦人老珠黃,失去了可被炫耀的價值,她們便被冷落在一邊。她們一死,就被扔進公共墓穴中,沒有人再管她們。瑪格麗特生前曾是何等榮耀和神氣,豪華住宅,華麗馬車,公爵、伯爵、男爵一個個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可當她病倒時,臨死前,又有誰真正照顧她,給她一點溫暖呢?原來眾星捧月般圍著她身邊轉的人全都不見了,連普律當絲也不來了。她原先跟前跟後,只不過是為了得到一點實惠,能坐在瑪格麗特的包廂里看戲,能坐著馬車外出遊玩,而當這一切都得不到的時候,她就從瑪格麗特身邊消失了,而且還在瑪格麗特死後到處散布謠言說瑪格麗特欠她多少錢沒有還,以此從阿爾芒那兒得到一些補償。
小仲馬沒有斯丹達爾那樣敏銳的政治洞察力,也不像莫泊桑、福樓拜那樣刻意描寫小人物以反映大時代,更沒有巴爾扎克那樣的魄力和勇氣要替社會寫史,全面反映整個19世紀,但他的作品卻切切實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貌和社會特徵,並從小資產階級的立場對社會醜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從這個角度來看,他也應該歸屬於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列。
《茶花女》在寫作手法上頗具特色。小仲馬模仿普雷沃神甫的假自傳體形式,讓阿爾芒的自述通過“我”這箇中間媒介反饋給讀者。“我”親耳聽阿爾芒敘述這個動人的故事,親眼看到了有關信件,親自參加了拍賣、挖棺,並且見過瑪格麗特,還拜訪了阿爾芒的父親和妹妹,“我”是這個故事的唯一見證人,這就加強了作品的真實性和可信程度,同時也排除了“真自傳體”的種種不便。小說在拍賣聲中拉開序幕,而拍賣其實也是故事的尾聲。作者製造了聲勢,交代了背景,作了大量的鋪墊後才以倒敘的形式拉出故事的主體部分。講完故事後,小說又恢復了順序,與開頭相連線相呼應,使整部作品錯落有致,靈活有變又順暢自然,避免了呆板沉悶的弊病。除了結構上的這種精心安排以外,小仲馬還用強烈的對比來塑造人物,表現主題。瑪格麗特在包廂里初見阿爾芒時曾是那么放肆,那么無禮,在家中也是那么粗魯低俗,但當她找到了真正的愛情時,她溫柔,安詳,善解人意,無私奉獻,誰也不相信她就是幾個月前還因奢侈和醜聞而出名的瑪格麗特-戈蒂埃。同樣,小仲馬不惜筆墨地描寫了瑪格麗特的美貌和風韻,描寫了瑪格麗特的奢侈生活和豪華排場,又不吝篇幅地描寫了挖棺後瑪格麗特屍體腐爛的可怕景象,這種巨大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大大地加強了小說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茶花女》的心理描寫也值得一提。自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萊芙王妃》以來,法國的作家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故事講述和動作描寫,而是開始注重刻畫和發掘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不但豐富了小說的表現手法,而且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小仲馬的心理描寫雖然沒有斯丹達爾那樣嚴密、細膩,但也頗為出色。阿爾芒與瑪格麗特的恩恩怨怨伴隨著一系列誤會、猜疑、嫉妒、諒解,組成了一個極複雜的感情世界。當阿爾芒得到了瑪格麗特的第一次恩愛之後,他冷靜地分析和思考了這種愛情的意義和價值。他意識到這種愛情的難能可貴,又懷疑它的真實性,所以執意尋找和探究瑪格麗特愛上自己的原因。百思不得其解的迷茫夾雜著懷疑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悅,種種複雜的心態交織在一起,刻畫出一個愛情專一、感情細膩的情人形象來。小說第22章,當瑪格麗特神秘失蹤,阿爾芒在布吉瓦苦等時的那種焦慮、不安、痛苦、恐慌的心情描寫得更為精彩。作者把這種心理描寫與阿爾芒雨夜兼程、冒險趕路的動作描寫結合起來,製造出一幅有動有靜、情景交融、具有立體感的畫面。沒有這種心理描寫,人物的性格變化、情節的發展和矛盾的衝突就會失去可靠的依據,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和豐富性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一部經典名著,允許也應該有許多不同的譯本,以讓在讀者在閱讀比較中選擇最佳的譯本,獲得最接近原著原味的感受。同時,每種名著的譯本都面臨著一個如何完善的問題。這種完善可能包含著許多譯者的心血,凝聚著幾代人的努力。《茶花女》自林紓以來,在中國已有不少譯本,其中不乏相當出色的譯本。本書的這個的譯本,完成於上世紀90年代初,後多次重版重印。現再做修改,增加一些背景資料和圖片,以便讀者能更愉快地欣賞這部世界名著,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這部小說的意義和價值。
2012年春
加拿大,蒙特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