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軍(水文學家、武漢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

夏軍(水文學家、武漢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

夏軍,男,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水文水資源學家 1954年9月生於湖北孝感市,籍貫湖北廣水。197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1981年獲該校陸地水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水文學及水資源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漢大學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
  • 出生日期:1954年9月
  • 職業:中國科學院院士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 主要成就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
人物介紹,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介紹

夏軍,男,1954年9月出生。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研究,潛心研究複雜流域水問題的水文系統非線性理論與方法。他十分注重水科學套用基礎研究與中國水資源管理重大需求相結合,服務於國家水資源管理和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水戰略的科技支撐,致力於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系統水文學基礎理論和流域水災害、水環境和水資源管理實踐的科學問題。
他在國內外率先提出了水文非線性系統識別理論與方法,解決了如何求解降雨徑流非線性回響關係的難題;首次發現了受控於土壤濕度、降雨強度和下墊面多要素組合的時變增益產流規律,揭示了徑流形成與轉化的水文非線性機理;建立了水文時變增益系統模型(TVGM),解決了水文非線性理論中“複雜關係中找出簡單關係”的科學難題,經全球和國內代表性流域套用與檢驗,明顯提高了徑流預測的精度;在分散式TVGM基礎上,發展了以水循環為紐帶耦合水質過程、水庫閘壩群運行的水系統新途徑,其成果在中國淮河、長江、黃河以及中國西部新疆塔里木等內陸河流域得到示範性套用,使得曾經多次發生重大水污染事故的淮河幹流,事故機率減少了75%以上,得到生產套用部門的高度評價。在解決變化環境下徑流模擬與調控的非線性、時空變異與不確定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動了水文科學的基礎研究。
夏軍還積極參與面向全球水問題的國際合作研究,注重中國水問題和世界水問題的比較分析與套用研究。他取得的系統性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2011年獲得第三世界水管理中心授予的“國際水資源管理傑出貢獻獎”。2014年又獲由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和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頒發的國際水文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國際水文科學獎-Volker獎章”,成為首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學者。他擔任國際《水文科學》雜誌副主編、美國土木工程學會《水文工程》雜誌副主編;先後當選為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副主席、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在世界水理事會、世界水資源智庫等全球有重要影響的國際水組織中發揮核心作用,為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國家重點基礎項目973計畫項目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團隊負責人,近十年來,夏軍及其團隊承擔了多項國家級、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方向性工程,以及水利部、環保部、國家發改委等水文水資源領域的科研項目,2014年獲批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水專項。他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其中SCI收錄134篇,EI收錄157篇,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6項。

人物經歷

夏軍教授是我國自己培養的首名水文學及水資源專業博士,1991年聘為武漢水利水電大學教授,199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遴選為博士生導師,1994年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5年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計畫”,1998-2000任水利水電學院院長,200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2003-2006年任武漢大學“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3-2012擔任“中國科學院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水資源中心主任、國家“973”項目(2010CB428400)首席科學家。在國際上擔任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等重要職務。
主要學歷
碩士1978.9-1981.10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河流工程系(陸地水文學)。
博士1982.9-1985.10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河流工程系(水文學及水資源)。
主要任職經歷
1985年11月-1991年10月曆任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河流工程系講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1年12月-1993年12月任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河流工程系教授, 2012年12月至今擔任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及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文水資源方向教授(二級);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1993.12-1998.12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水文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8.12-2000.11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水利水電學院 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11-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中國科學院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 武漢大學,水資源與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2.09 - 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 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術任職
國外:2009-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2003-2007 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副主席, 2003-2007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副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計畫(UNESCO-IHP)第六階段(2002-2007)國際專家委員會(TABs)委員,全球水計畫(GWSP)中國委員會執行副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計畫(UNESCO-IHP)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
國內: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水問題聯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水問題專業委員會委員,《地球科學與進展》雜誌編委,《自然資源學報》雜誌編委,《水文》雜誌編委,《水電能源科學》雜誌編委,《資源科學》雜誌編委。
國際國內重要學術任職
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 主 席;
國際科學院理事會(IAC)水計畫 主 席;
世界水理事會(Board Governor, World Water Council) 常務理事;
地球科學聯盟(ESSP):全球水系統計畫(GWSP)科學委員會 委 員;
美國土木工程學會(ASCE)水工程雜誌(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副主編;
中國-澳大利亞水資源聯合研究中心 主任 China-Australia Center o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 主任;
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中國委員會 副主席。
院士候選及當選
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15年12月7日,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

系統水文學,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水文,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性水管理。

主要貢獻

迄今,在國內外學術雜誌發表論文400多篇,已發表SCI論文134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87篇;EI收錄論文157篇;出版專著(教材)20餘部,軟體著作權12個。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和國家重大水專項等國內重要研究課題近7個。
主要學術貢獻
夏軍教授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研究與教育,潛心研究複雜流域水問題的水文系統非線性理論與方法成績斐然。他十分注重水科學套用基礎研究與中國水資源管理重大需求相結合,服務於國家水資源管理和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水戰略的科技支撐,致力於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系統水文學基礎理論和流域水災害、水環境和水資源管理實踐的科學問題,其成果在中國淮河、長江、黃河以及中國西部新疆塔里木等內陸河流域得到示範性套用; 他十分注重中國水問題和世界水問題的比較和聯合研究,以及水科學知識在中國和世界範圍的傳播,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國際上,取得了眾多令人矚目的成果,是一位做出突出貢獻的水文水資源領域的優秀學者:
1.面向破解中國嚴峻水問題在水文科學套用基礎研究的貢獻
中國有十三億多人口,人均水資源量約21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是一個人口壓力大、資源與環境矛盾十分突出的開發中國家。面臨的水旱災害、水資源短缺、水環境問題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嚴峻挑戰。中國現有水庫大壩87000多座,在社會經濟和生態供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壩安全也成為重要問題。由於經濟發展,中國的江河流域面臨日趨嚴峻的水環境問題挑戰和如何協調流域防洪與防污的矛盾,實施水質水量聯合管理與防洪防污聯合調度,水系統科學的套用基礎研究十分迫切。水文科學是流域防洪和水資源管理的基礎。夏軍教授長期從事系統水文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他針對中國“75.8”特大暴雨洪水垮壩和對社會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問題,潛心研究暴雨洪水過程的非線性套用基礎問題。針對長期使用的線性單位線理論計算設計洪水的不足,發展了水文非線性系統識別理論與方法,提出了針對水庫大壩安全問題的設計洪水計算非線性理論與修正的方法,套用到水利工程設計洪水計算,在保障水庫大壩安全發揮了重要科技支撐作用。夏軍通過參加愛爾蘭國立大學的國際河川水文預報研討班機遇,利用全球60多個流域世界範圍的資料分析,首次提出了水文系統時變增益的非線性機理,建立了水文時變增益系統模型(TVGM),解決了水文非線性理論中“複雜關係中找出簡單關係”的科學難題,TVGM模型得到全球範圍不同氣候帶水文流域實測資料的檢驗,較線性理論模型為優,得到國際知名水文學者J.E.Nash教授和O‘Connor教授的高度評價。夏軍提出的非線性時變增益系統水文理論與方法,推廣套用到中國長江、淮河多個流域水文預報。近10年來,他針對流域防洪防污面臨的挑戰問題,在分散式TVGM基礎上,發展了以水循環為紐帶耦合水質過程、水庫閘壩群運行的水系統新途徑。在中國水管理的水質水量聯合評價、流域防洪防污聯合調度,發揮了核心的科技支撐作用。成果套用多個流域與部門,使得淮河流域發生的重大水污染事故的機率減少到50%以上,得到生產套用部門高度評價。這是中國學者在水科學套用基礎研究成功的一個典範。對國際上尤其開發中國家的水管理也有重要的借鑑與示範作用。
2.面向中國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在國家水戰略支撐研究的貢獻
夏軍教授近10年來,除了水文科學非線性理論套用基礎研究與創新外,針對中國水資源管理的戰略問題,積極研究與探索麵向中國實施嚴格水資源管理在國家水戰略科技支撐的科學問題,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水資源適應性管理的研究與實踐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夏軍教授是國家重要基礎研究計畫“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尤其2009年以來,他帶領他的來自水利部、國家氣象局、高校的研究團隊,積極研究氣候變化包括人類活動對中國東部季風區水資源時空格局變化的影響包括南水北調重大調水工程的影響與適應對策;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安全的水資源支撐能力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中國東部季風區水旱災害極端事件的影響。他針對中國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面臨的“水資源用水總量控制、水資源利用效率控制和水環境水功能區達標控制”的“三條紅線控制”目標,與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水利部水文局等部門合作,積極探索中國東部季風區在全球變化背景下“過去怎么變?未來怎么變?變化機理是什麼?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這四個關鍵性問題。他在定量描述氣候變化背景下流域水資源脆弱性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管理對策方面,做出了新的成果,對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的水資源管理有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套用價值。2011年9月,夏軍在巴西主持了第14屆世界水大會(The 14 World Water Congress): 面向未來的適應性水資源管理,系統闡述了氣候變化影響與水資源適應性管理新進展與全球展望。2012年9月26-29日在中國鄭州舉行的第5屆國際黃河水論壇,他主持“氣候變化影響與水資源適應性管理”專題學術會議,他和他的團隊在該方面支持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的水資源適應性管理新的成果與進展。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好評。
3.面向全球水問題在國際合作和全球水戰略的貢獻
夏軍教授不僅在中國與水利部、國家環保部等部門在水文水資源領域富有成效的科研與合作,而且他在面向全球水問題在國際上的合作和全球水戰略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近10多年來他作為中國的代表之一,積極參與到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和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承擔完成了多項UNESCO-IHP國際水文計畫的項目與評估;他作為中國-澳大利亞水資源研究中心合作主任,承擔完成了中國政府與澳大利亞政府聯合資助的“中-澳聯合特別獎金項目、中國-日本(NSFC-JST)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全球水系統計畫(GWSP)亞太區域合作等。2003年被選舉為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副主席, 現任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世界水理事會(WWC)常務理事等重要職務,是世界水資源智庫(GTT)6位核心專家之一,承擔了世界水理事會“水資源需求管理”全球水戰略負責人,在全球“南-南”、“南-北”合作的水資源戰略與管理方面,為中國和國際的水文科學和水資源研究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2011年,他榮獲第三世界水管理中心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傑出貢獻獎”。
科研項目
2001年以來作為項目(課題)負責人,承擔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方向性項目、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研究專題等在研項目課題6個,契約總經費1400多萬。 1)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方向性項目"華北地區水循環及水資源安全研究"。 2)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項目"變化環境下的水文循環非線性與不確定性研究"。 3)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知識創領域前沿項目"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環境下的陸地水循環研究"。 4)中國科學院"西部行動計畫"重大項目課題3"西北乾旱區水資源承載力研究"。 5)中國科學院寒旱所-加拿大CIDA-武漢大學聯合研究項目"黑河流域中游草地生態建設與水資源量化管理研究"。 6)水利部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水資源數量與質量聯合評價方法與套用研究”。 7)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項目(2001-2004),西北地區水土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生態環境) 8)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項目(2004-2005),東北地區水土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生態環境)。
論文發表
已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其中SCI收錄69篇、EI收錄102篇;獲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6項。2007年當選為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副主席;擔任國際“水文科學雜誌(HSJ)”副主編、美國土木工程學會(ASCE)水文工程雜誌(JHE)副主編;2009年當選為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也是中國學者首次擔任國際知名水組織主席;2011年獲“國際水資源管理傑出貢獻獎。
1.國際學術刊物近發表的SCI/EI/ISTP論文
[1] XIA Jun, WANG Gangsheng, Tan Ge, YE Aizhong & G.H. Huang, 2005,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Time-Variant Gain Model for Nonlinear Hydrological Systems,Sciences in China Ser.D Earth Sciences, 48(6),713-723(SCI檢索)
[2] Xia Jun & Zhonggen Wang,, 2004, The Renew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its Quantific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n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 Special Issue,Vol.18 2327-2336(SCI檢索)
[3] Trevor Boston & Xia Jun, 2004, Improving Calculated Discharge from TOPMODEL using Antecedent Precipitation Index and Discharge -Correlated Rainfall: Calibration Results, Hydrological Process, Special Issue Vol.18,2313-2326(SCI檢索)
[4] Liu Changming & Xia Jun, 2004, Water Problems and Prospective of Hydr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 Vol.18, 2197-2210.(SCI檢索)
[5] Liu Changming & Xia Jun, 2004, Water crises and hydrology in North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 Special Issue Vol.18, 2195-2196(SCI檢索)
[6] Z.Kundzewicz & Xia Jun,2004, Editorial: Towards an improved flood preparedness system in China, 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 49(6) 941-944.(SCI檢索)
[7] ZHANG Shifeng, LIU Changming, XIA Jun, 2004, 降雨徑流過程驅動因子的室內模擬實驗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on rainfall-runoff:Indoor imit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on driving factors of rainfall-runoff process),中國科學 D 輯 地球科學 (Sciences in China Ser.D Earth Sciences ), 34(3):280-289(SCI檢索)
[8] Quanxi Shao, Heung Wong, Jun Xia & Wai-Cheung Ip, 2004, Models for extremes using the extended three-parameter Burr XII system with application to flood frequency analysis, 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 49(4) 685-703.(SCI檢索)
[9] Huang, Y.F.,et al. and J.Xia, 2003, GIS-based distributed model for simulating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Malian River Basin, Hydrobiologi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Limnology and Marine Scienc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494(1-3), 127-134 (SCI檢索).
[10] Chen, Z., G.H. Huang, C.W. Chan, L.Q. Geng, and J. Xia, 2003, Development of an expert system for the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contaminated sites, 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8(4), 323-334 (SCI檢索)
[11] Xia Jun, 2002, A system approach to real time hydrological forecasts in watersheds, Water International, 27(1), 87-97 .(SCI檢索)
[12] Xia Jun, & Y.D.Chen, 2001, Water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in hydrological Sciences in China, 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 46(6) 907-921. (SCI檢索)
[13] Xia Jun, et al.,2001, An integrated Hydro-ecological Modeling Approach Applied to the Lake Bositeng Basin in China, Water International, 26(1), 105-118 . (SCI檢索)
[14] Xia Jun, et al., 2001, An Integrated Planning Framework for Management of Flood-Endangered Reg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Water International, 26(2), 153-161. (SCI檢索)
[15] Xia Jun, & Gordon G H,Huang, 2001, Flood prevention and watershed management: An overview, Guest editors for Special Issue, Water international, 2001 (6) , 151-153(主編國際水專刊的綜述論文,SCI檢索)
[16] Huang, G.H., and J.Xia ,2001, Barriers to sustainable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61(1), 1-23.(SCI檢索)
[17] 薛金鳳,夏軍,梁濤等,顆粒態氮磷負荷模型研究,水科學進展,2005年5月,第16卷(3期),334-337(EI 檢索)。
[18] 占車生,夏軍,豐華麗等,河流生態系統合理生態用水比例的確定,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3月,第44卷(2期),121-124(EI 檢索)。
[19] 朱一中,夏軍,王綱勝.西北地區水資源承載力多目標情景分析與評價,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3月,第43卷(2期),64-67(EI 檢索)。
[20] Xia Jun, 2004, A nonlinear system approach and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ing,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informatics, Liog, Phoon & Babovic (ed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ISBN 981-238-787-0),246-253. (ISTP)
[21] Zhu Y.Z., Xia J. & Wang G.S., 2004,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 capacity of Northwest China,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informatics, Liog, Phoon & Babovic (ed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ISBN 981-238-787-0),1269-1276. (ISTP)
[22] Zhan C.S , Xia J. & Liu B.L., 2004, The WEBGIS-based hyd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 secondary developmen,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informatics, Liog, Phoon & Babovic(ed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981 – 238 – 787 – 0 ),1971-1978. (ISTP)
[23] Xia Jun et al., 2003, Water Problems and sustainability in North China, IAHS Pub. No. 280 (Water Resources System- Water Availability & Global Change), UK, 12-22.(EI,ISTP檢索)
[24] Xia Jun, Tan Ge, Li Xin & Zhu Yizhong 2003,Hydrological Modeling of Imperfect Gauged Basins: A New Challenge,IAHS Publication no.279, 145-150,UK, (EI,ISTP檢索);
[25] Xia Jun, Wang Gangsheng, Tan Ge,2003,A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applied to Heihe mountainous basin in western China. IAHS Publication No.282, 268~274, ,UK (EI,ISTP檢索) 。
[26] Xia Jun & Wang Zhonggen et al.,2003, A quantifying method of water renewability: Case study of the Malianhe watershed in China, Procc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Yellow River Forum on River Basin Management,Vol.1,111-121,The Yellow River Conservation Publishing House (ISTP檢索)。
[27] 張利平、陳萬春、夏軍等,乾旱災害成災過程數值模擬,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3年,36卷第4期,24-27(EI檢索)。
[28] 葉守澤,夏軍,水文科學研究的世紀回眸與展望,水科學進展,2002,1(13),93~104(EI檢索)
[29] 竇明,謝平,夏軍,漢江水華問題研究,水科學進展,2002,5(13),557-561(EI檢索)
[30] 竇明,謝平,夏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漢江水華影響研究,水科學進展,2002,6(13),714~718(EI檢索)
[31] Xia Jun, et al., 2001, Enlightenment o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from past practices for the Bositeng Lake basin in Xinjiang, China, IAHS Pub. No. 260 (Regional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UK , 41-48. (EI ,ISTP檢索)
[32] Xia Jun, et al., 2001, Eco-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 a quantifying method and case study in Ning Xia,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in China, IAHS Pub. No. 266 (Hydro-ecology: Linking hydrology and Aquatic Ecology) , UK , 41-48.(ISTP檢索,)
2.國核心心刊物發表的論文
[1] 夏軍、劉孟雨、賈紹鳳等,華北地區水資源及水安全問題的思考及研究,自然資源學報,第19卷第5期,2004年,550-560
[2] 夏軍、王中根、左其亭,生態環境承載力的一種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為例,自然資源學報,第19卷第6期,2004年,786-794
[3] 夏軍,現代水文學的發展與水文複雜性問題研究,水問題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研究與進展(夏軍主編),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年12月
[4] 夏軍,王中根,穆宏強,可持續水資源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研究(I),長江職工大學學報,2000,17(2),1-7
[5] 夏軍,王中根, 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及其在海河流域的套用研究,自然資源學報,2004年第6期。
[6] 夏軍,引江濟太工程與太湖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芻議,中國水利,2004年第2期,32-35(CSCD刊物)。
[7] 夏軍,王綱勝 等,分散式時變增益流域水循環模擬,地理學報,2003,58(5),789-796。
[8] 夏軍,王中根,劉昌明,黃河水資源量可再生性問題及量化研究,地理學報,2003年,58(4),534-541。
[9] 夏軍,豐華麗,談戈,生態水文學-概念、框架與體系,灌溉排水學報,2003年,22(1),4-10。
[10] 夏軍,孫雪濤,豐華麗, 西部地區生態需水問題研究面臨的挑戰,中國水利,2003年第5期 A刊,57-60(CSCD刊物)。
[11] 夏軍,孫雪濤,中國西部流域水循環研究進展與展望,地球科學進展,2003,18(18),58-67
[12] 夏軍,豐華麗,2003,生態水文學的發展與面臨的挑戰,水問題研究與進展,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396-407
[13] 夏軍,薛金風,套用於非點源污染模擬的分散式徑流模型研究,中國自然資源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陳傳友主編),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水科學進展,2003年,124-131
[14] 夏軍,華北地區水循環與水資源安全:問題與挑戰, 地理科學進展,2002,6(21),517-526
[15] 夏軍,朱一中,水資源安全度量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與挑戰,自然資源學報,17(3),2002年5月,262-269
[16] 夏軍,談戈,全球變化水文科學新的進展與挑戰,資源科學,2002年5月,24(3),1-7
[17] 夏軍,鄭冬燕,劉青娥,西北地區生態環境需水估算的幾個問題研討,水文,2002,5(22),12—17
[18] 夏軍,水文科學發展與思考,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年會“21世紀中 國水文科學研究的新問題新技術和新方法”,科學出版社,2001年9月,18-27
[19] 夏軍,水文學科發展與思考,中國科學基金,2000年9月,14(5),293-297
[20] 夏軍,竇明,水體富營養化綜合水質模型及其套用研究,上海環境科學,2000,19(7),302-304
[21] 夏軍,湖北省的水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17(114),17-19
3.出版專著與教材
(1)專著
[1] 夏 軍, 水文非線性系統理論與方法,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11.
[2] 夏軍,左其亭,邵民誠,博斯騰湖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方法.實踐),當代傑出青年科學文庫,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3] 夏 軍, 灰色系統水文學,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6.
[4] 夏 軍, 區域水環境及生態質量評價,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 1999.6.
[5] 胡國華,夏軍,趙沛倫等,多泥沙河流水污染與模擬控制——理論、方法及套用,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6.
(2)主編專集/教材
[6] Liu Changming & Xia Jun, (ed.), Water Crises & Hydrology in North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es, 18(12), 2004.
[7] Xia Jun & Gordon G H,Huang(ed.), Flood Prevention and Watershed Management, Water International, 26(2), 2001.
[8] Xia, Jun and Takeuchi,K. (ed.). Barriers to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H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44(4), 1999.
[9] 夏 軍, 水問題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研究與進展持續水資源管理研究與實踐,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4.12.
[10] 夏 軍, 許新宜, 胡寶清, 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研究與實踐,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9.4.
[11] 夏 軍等, 水利水電工程研究與實踐, 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 1998.3. [12] 魏文秋, 夏 軍, 現代水文學與水環境科學研究與進展,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 1999.4. [13] 夏 軍參編, 工程水文學, 水利電力出版社, 2000.5.

獲獎記錄

2011年10月獲得國際水資源管理傑出貢獻獎,2010年12月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01年4月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0年獲得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G3),2009年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G1)。
  1. 《國際水文科學獎Volker獎章》, 2014年國際水文科學界最高的學術成就獎;
  2. 《國際水資源管理傑出貢獻獎》, 2011年國際獎項;
  3. 《水文系統非線性理論與方法研究》, 2004年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4. 《水文水資源系統不確定性分析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2005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5. 《淮河流域閘壩對河流水環境及生態影響研究》,2009年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G1);
  6. 《新疆博斯騰湖流域水資源可持續管理套用研究》, 1999年新疆自治區(省)科技套用成果二等獎(G1);
  7. 《新疆主要河流流域水資源管理及可持續利用》, 2005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G1);
  8. 《水系統識別(理論與方法)》, 1991年度水利部科技進步理論成果獎二等獎(G2);
  9. 《流域降雨徑流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及套用》, 2010年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G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