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中藥)

夏枯草(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夏枯草,中藥名。其生長在山溝水濕地或河岸兩旁濕草叢、荒地、路旁,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以河南、安徽、江蘇、湖南等省為主要產地。可以清火明目,能治目赤腫痛、頭痛等作用。其為清肝、護肝“聖藥”。專治目珠夜痛、頭目眩暈。常見的涼茶夏桑菊源自清代名方,三味藥均通肝經,是獨一無二的經典配方。1980年,星群藥業採用獨家保密工藝,在全國首創夏桑菊,如今已經家喻戶曉,併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夏枯草
  • 別稱:九重樓、鐵色草、大頭花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唇形科
  • :夏枯草屬
  • :夏枯草
  •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
  • 採收時間:夏季
  • 用量:9-15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乾燥果穗。

性味

辛、苦,寒。

歸經

歸肝、膽經。

功效

清肝瀉火,明目,散結消腫。

主治

用於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癧,癭瘤,乳癰,乳癖,乳房脹痛。

用法用量

9-15g。

使用注意

脾胃寒弱著慎用。

炮製方法

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生理特性

夏枯草全穗由數輪至10數輪宿萼與苞片組成,每輪有對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狀,脈紋明顯,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內有花3朵,花冠多已脫落,宿萼二唇形,內有小堅果4枚,卵圓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其喜溫暖濕潤的環境。能耐寒,適應性強,但以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好。也可在旱坡地、山腳、林邊草地、路旁、田野種植,但低塵易澇地不宜栽培。生長於荒坡、草地、溪邊及路旁等濕潤地上,海拔高可達3000米。

產地

主產於河南、安徽、江蘇、湖南等地。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黎居士《易簡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內熱,緩肝火也。樓全善雲,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亦神效。蓋目珠連目本,肝系也,屬厥陰之經。夜甚及點苦寒藥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
2《本草求真》:“夏枯草,辛苦微寒。按書所論治功,多言散結解熱,能愈一切瘰癧濕痹,目珠夜痛等症,似得以寒清熱之義矣。何書又言氣稟純陽,及補肝血,得毋自相矛盾平?詎知氣雖寒而味則辛,凡結得辛則散,其氣雖寒猶溫,故云能以補血也。是以一切熱郁肝經等證,得此治無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若屬內火,治不宜用。”
3《本草正義》:“夏枯草之性,《本經》 本言苦辛,並無寒字,孫氏問經堂本可證。夏枯草之性,《本經》本言苦辛,並無寒字,孫氏問經堂本可證。而自《千金》以後,皆加一寒字於辛字之下,然此草夏至自枯,故得此名。丹溪謂其稟純陽之氣,得陰氣而即死,觀其主瘰癧,破症散結,腳腫濕痹,皆以宣通泄化見長,必具有溫和之氣,方能消釋堅凝,疏通窒滯,不當有寒涼之作用。石頑《逢原》改為苦辛溫,自有至理,苦能泄降,辛能疏化,溫能流通,善於宣洩肝膽木火之郁窒,而順利氣血之運行。凡凝痰結氣,風寒痹著, 皆其專職。”
4《滇南本草》:“祛肝風,行經絡。治口眼歪斜,行肝氣,開肝鬱,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癧,周身結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