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關縣(壺關)

壺關縣

壺關一般指本詞條

壺關縣,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位於山西東南部,東與河南省林、輝二市相連,西與長治市為鄰,北與平順縣隔界,南與陵川縣壤,總面積1008平方千米。

故西鐵路、蔭林公路橫貫壺關縣境,是國家中部地區經濟開發的重化工基地。境內旅遊景點眾多,太行山大峽谷是山西省重點建設的十大景區之一,先後獲“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中國十大最美峽谷”、“中國縣域旅遊品牌景區200強”和“國家AAAA級景區”。

截至2018年,壺關縣轄5個鎮、7個鄉、1個開發區。

截至2017年末,壺關縣總人口為29.926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4.068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0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988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4.6711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0:44.4:45.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8088元,按2017年平均匯率計算為2678美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壺關縣
  • 外文名稱:Huguan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 山西省 長治市
  • 下轄地區:5個鎮、7個鄉、1個開發區
  • 政府駐地龍泉鎮
  • 電話區號:0355
  • 郵政區碼:047300
  • 地理位置山西東南部
  • 面積:1008平方千米
  • 人口:29.9261萬(2017年總人口)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萬佛寺、朱德總司令舊居
  • 火車站:壺關站
  • 車牌代碼:晉D
  • 行政區劃代碼:140427
建制沿革,地名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林地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脫貧攻堅,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地名由來

縣因地形而得名。據《水經注》:“漳水又東北逕壺關縣故城西,又屈逕其城北。故黎國也,有黎亭。縣有壺口關,故曰壺關矣。”

歷史沿革

商、周時期,屬黎侯國,為冀州域。
春秋,屬晉。
戰國初期,屬韓上黨郡,後為趙所有。
秦統一後,實行郡縣制,屬上黨郡。
壺關大峽谷壺關大峽谷
漢王劉邦元年,始置壺關縣,屬上黨郡,因古壺關口山形似壺,且在此置關,古名壺關。
魏、晉十六國時期,屬并州上黨郡。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屬潞州。
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上黨縣,仍屬上黨郡。
隋大業三年(607年),併入上黨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職壺關縣,屬河東道上黨郡潞州。
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改屬河東路昭德大都督府威勝軍節度。
元大德九年(1305年),為晉寧路潞州所轄。
明初,屬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
清朝,屬山西省安府。
民國元年,屬山西省冀寧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長治專區
1959年,屬晉東南專區
1974年,屬晉東南地區。
1979年底,屬晉東南行署
1985年4月30日,屬長治市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壺關縣轄5個鎮、7個鄉和1個開發區:龍泉鎮百尺鎮店上鎮晉莊鎮樹掌鎮集店鄉黃山鄉東井嶺鄉石坡鄉五龍山鄉鵝屋鄉橋上鄉壺關經濟開發區。壺關縣人民政府駐府前街17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140427100000
龍泉鎮
140427101000
百尺鎮
140427102000
店上鎮
140427103000
晉莊鎮
140427104000
樹掌鎮
140427200000
集店鄉
140427201000
黃山鄉
140427202000
東井嶺鄉
140427203000
石坡鄉
140427204000
五龍山鄉
140427205000
鵝屋鄉
140427206000
橋上鄉
140427400000
壺關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壺關縣位於山西東南部,東與河南省林州市和輝縣市相連,西與本市的上黨區潞州區為鄰,北與本市的平順縣隔界,南與晉城市的陵川縣接壤。介於東經113°10′—113°40′,北緯35°51′─36°13′之間,東西長46千米,南北寬42千米,總面積1008平方千米。

地質地貌

壺關縣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地質類型以奧陶紀石灰岩為主,是典型的乾石山區,平均海拔為1252米。土壤有褐土、草甸土、2個土類,分淋溶褐土、山地褐土、粗骨性山地褐土、褐土性土、碳酸鹽褐土、淺色草甸土6個亞類。

氣候特徵

壺關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全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630.1小時,日照率60%。境內年平均氣溫8.9℃,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6.5℃,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2.1℃。年降水量在574.5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約153天。

水系水文

壺關縣境內河流有陶清河、郊溝河、石子河、百泉河、桑延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壺關縣境內水資源總量1.47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5650萬立方米,地表水9060萬立方米。

林地資源

壺關縣森林面積50多萬畝,盛產紫團參等。

動物資源

壺關縣有金錢豹、黑鸛、金雕等130種國家保護動物。

礦產資源

壺關縣境內礦產資源有三十多種,金屬礦主要有鐵、矽、黃鐵礦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煤、石灰石、白雲岩、粘土、大理石、礦泉水等。
壺關縣壺關縣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壺關縣總人口為29.926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70人。2017年,壺關縣出生人口2793人,人口出生率為9.34‰;死亡人口2123人,死亡率為7.1‰;自然增長率為2.24‰。性別比(女=100)為100.88。

經濟

綜述

2017年,壺關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4.0683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09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23.9882億元,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24.6711億元,增長9%。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3:43.2:45.5調整為10:44.4:45.6。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8088元,按2017年平均匯率計算為2678美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壺關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8670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國有控股4.3778億元,非國有控股23.4892億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8703億元,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9.5302億元,第三產業完成投資7.4665億元。
財稅收支
2017年,壺關縣實現財政總收入3.1529億元,比上年下降4.05%。其中國稅收入1.5375億元,增長33.79%;地稅收入9687萬元,下降13.73%;財政部門6467萬元,下降36.2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685億元,下降16.1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9588億元,增長10.61%。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3942億元,同比增長8.96%;農林水支出3.9130億元,同比增長25.73%;教育支出3.2171億元,同比下降1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0598億元,同比下降2.45%,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1.8192億元,同比下降14.63%;住房保障支出6191萬元,增長21.56%。
人民生活
2017年,壺關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4元,比上年增長1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22元,比上年增長6.8%。

第一產業

2017年,壺關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41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81%。其中,農業總產值5.339億元,增長0.62%;林業總產值3670.1萬元,下降0.9%;牧業總產值3.6148億元,增長3.96%;漁業總產值124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803萬元,增長0.37%。2017年,壺關縣被評為省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種植業
2017年,壺關縣糧食種植面積15563.3公頃,比上年減少517.2公頃。其中:玉米種植面積14583公頃,比上年減少429.5公頃;小麥種植面積3公頃,比上年增加1.3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74.7公頃,比上年減少27.7公頃;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997.8公頃,比上年增加137.8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21882.1噸,比上年減少1417.8噸,減產1.1%。其中,秋糧121868.6噸,比上年減少1423.4噸,減產1.2%;夏糧13.5噸,比上年增加5.6噸,增產70.9%;油料產量39.5噸,比上年減少23.7噸,減產37.5%;蔬菜及食用菌產量79011.1噸,比上年增加2961.5噸,增產3.9%。
林業
2017年,壺關縣檢查驗收合格造林面積280公頃,人工造林面積213公頃,四旁植樹115萬株,育苗面積440公頃。
畜牧業
2017年,壺關縣肉類總產量13899.36噸,比上年增長9.2%。其中,豬牛羊肉9738.43噸,下降0.8%。年末生豬存欄83816頭,比上年增長0.86%;生豬出欄127925頭,比上年增長0.16%。禽蛋產量11590.44噸,比上年下降2.3%;牛奶產量322.4噸,比上年增長220%。

第二產業

工業
截至2017年末,壺關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0144萬元,增長14.2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07.99億元,比上年增長41.98%;實現利稅2.67億元,比上年下降27.84%;實現利潤2.42億元,比上年下降19.33%。
建築業
2017年,壺關縣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6599萬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下降8.6%。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4797.1萬元,比上年下降0.3%。

第三產業

國內經濟
2017年,壺關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9246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限額以上企業消費品零售額1.3573億元,增長8.2%。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1079億元,增長7.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8166億元,增長7.6%。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1.6447億元,增長7.7%;商品零售18.2799億元,增長7.6%。
對外貿易
全年進出口總額697.0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8.8%。其中,進口總額306.9萬美元;出口總額390.19萬美元。
房地產業
2017年,壺關縣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5136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27.8606萬平方米,增長36.8%;商品房銷售額10.9507億元,增長41%。
郵電通信
2017年,壺關縣郵政業務總量1352.52萬元,電信業務總量953萬元,移動業務總量14166萬元,聯通業務總量6500萬元。
旅遊業
2017年,壺關縣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60.1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2.2%。其中國內遊客458.71萬人次,增長44.33%;海外遊客1.42萬人次,下降75.43%。旅遊總收入44.1億元,比上年增長17.22%。其中國內收入43.53億元,增長20.41%;海外收入916.3萬美元,下降53.48%。太行山大峽谷景區實現營業收入1.11億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
金融業
截至2017年末,壺關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0.6356億元,比上年增長10.66%;各項貸款餘額40.62億元,比上年增長19.48%。
壺關縣五龍山鄉水池村光伏扶貧電站壺關縣五龍山鄉水池村光伏扶貧電站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7年末,壺關縣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198.4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4千米,省道102.757千米。

運輸

截至2017年末,壺關縣民用車輛擁有量28639輛,其中個人24715輛,縣城公車線路共2條,公共汽車營運62輛,計程車112輛。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7年,壺關縣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家,新發展科技特派員36人;舉辦各類技術培訓126場,受訓人數累計達到1.6萬人次;全年專利申請20件,其中全年專利授權數8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壺關縣有高中3所;國中21所;國小23所;幼稚園79所;職業高中3所。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壺關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118千冊,放映單位18個,放映場次4680場,觀眾人數達到200萬人次,文物保護單位143個。全縣鄉鎮廣播電視中心站5個,廣播、電視通鄉鎮均為13個,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3%和98%,年末有線廣播電視用戶達到50500戶,接收數位訊號用戶16000戶。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壺關縣有體育場館數2個,各級運動會舉辦9次,參加人員15000人。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壺關縣共有衛生機構475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12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實有床位1098張,衛生技術人員1283人,其中執業醫師374人,執業助理醫師216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到250129人,全民參保登記率達到95%以上。

脫貧攻堅

2017年,壺關縣共有80個村7720戶,1870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期脫貧。

環境保護

2017年,壺關縣城PM2.5同比下降14%,濃度控制在44%之內,重污染天氣市下達目標不超15天,壺關縣僅有3天。

安全生產

2017年,壺關縣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人。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6起,造成7人死亡、7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9.43萬元。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3.69人/萬車。全年共發生火災事故2起,直接經濟損失44萬元。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壺關縣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2562人,其中職工18988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29741人,其中職工14350人;參加失業保險19051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49772人。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069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1%。

社會福利

截至2017年末,壺關縣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3個,床位727張,收養512人。全年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930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823.2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7570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3634.4萬元;農村五保供養人數1571人。
水池村重陽節老人宴會水池村重陽節老人宴會

歷史文化

壺關迓鼓
始於宋,興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它起源於本縣百尺鎮鴉村、趙村一帶,是當地民眾迎神驅邪的一種民間民俗祭祀活動。
壺關“迓鼓”民間音樂的演奏樂器主要是打擊樂:大鼓、馬鑼、小馬鑼、鈸(包括大鈸、小鈸),狗嘶咬、拍板(也叫扎)等。在不斷發展演變中,壺關“迓鼓”融打擊樂(鼓樂)、表演為一體,以韻律多變的鑼鼓曲牌,奇特多樣的表演形式,古樸典雅的服裝扮相,場面壯觀的離奇陣法,形成了獨特的鑼鼓藝術特徵和表演風格。
壺關鼓書
是上黨地區民間說唱的另一種形式,曲調簡單易學,唱腔優美動聽,表演樸素自然。從道罷“提綱板”,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其歌詞通俗易懂,合轍押韻;其內容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深得廣大民眾喜愛。
壺關鼓書的源流、沿革,沒有詳實史料記載。因是在當地民間俚歌、小曲等基礎上產生,所以也就不必再細加追究。壺關鼓書,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眾充分利用這種簡便快捷的曲藝表演形式,宣傳革命,鼓舞抗戰士氣,尤其在農村廣為流傳。
壺關秧歌
原名“西火秧歌”。是流行於壺關、長治、陵川、長子、屯留、潞城、平順一帶的戲曲劇種。源於長治西火和壺關趙屋。約興起於清鹹豐、同治年間。原為逢年過節打鐵挖煤時唱的調子,打地攤演唱,道光年間勃興,幾乎遍及長治大小村鎮。清光緒年間,壺關石坡、川底、西關壁等10多個村組織秧歌班社,將說唱形式的“地圪圈”乾板秧歌搬上舞台,成為地方戲曲,藝術日臻成熟,出現與上黨梆子爭勝的局面。
壺關秧歌約有傳統劇目近20齣,以《琵琶調》、《打磨坊》、《清官斷》、《白綾記》等為代表劇目,新一代演員有栗良菊、王立明、王石弟、馮桂蓮等,頗受民眾歡迎。
龍燈
一般用布或紙做成,平年用十二節,閏年用十三節,體內裝有電燈(古為特製蠟燭)。表演時,先用銃放三聲大炮,緊接著鞭炮齊鳴,一穿短衣裝的追龍者,翻跟斗、持紅蜘蛛上場。這時,一股濃煙(用狼糞特製的煙料)瀰漫演出場地,十幾個身穿統一服裝的小伙子用木棍分別舉著龍頭、龍身、龍尾緩緩上場,隨即,一條游龍在雲霧中上下翻滾,時隱時現,並伴隨鏗鏘的鼓樂聲,做出各種舞姿造型,威武雄壯、氣勢恢宏,令人振奮。全縣最有名的龍燈是樹掌龍燈(紙做),此外還有城關鎮溝西坡、北河的龍燈(用布做)和實驗國小的二龍戲珠龍燈。
竹馬
也稱跑馬。一般由8—12個孩子參加。表演者各自胸腹前綁紮馬頭,腰臀部綁紮馬股尾,中間與人身相連線,馬身以下用裝飾綢布圍裹。表演時,扮演者作騎馬狀,隨著音樂節奏按一定程式做出各種舞姿。本縣以樹掌鎮磨掌村竹馬最為有名,始於明嘉靖年間,最初為24匹馬,到30年代演變為12匹馬。傳統節目有《天門陣》、《闖幽州》等。角色為成人扮演,按角色化妝,穿盔甲、拿刀槍,表演時有過場,有道白,有打鬥,並有粗獷的老鼓、小鑼鼓樂配合演出。
獅子舞
由2人扮演,共披1張獅子皮(由布、麻之類做成),穿1條外型如獅子腿腳的連腳褲。表演時,在鼓樂聲中1人手拿繡球逗引獅子上場,讓獅子做出前進、後退、滾翻、蹲臥、撓癢等舞姿動作,俗稱獅子滾繡球。有時還表演鑽人橋(10人做成橋狀,下面5人手拉手為圓圈,又5人站在下5人的肩上手拉手為圓圈,引獅子隔空隙中鑽進鑽出,直立跳躍)、跳方桌、攀高山(用桌椅板登搭成高山狀,逗引獅子攀上攀下)等高難動作。獅子舞在城關鎮最為流行,尤以北河、龍潭河、壇上等村有名氣。
扛妝
始於明代。在本縣只有兩家,一是辛村鄉天池村的古式扛妝,一是城關鎮西街的新式扛妝。由撈妝者和扛妝者組成。扮妝者為3—5歲俊美女孩,身著古裝,手搖彩扇,衣裙遮蓋全身,下面另做假腳(三寸金蓮),整個身體懸於桿上。地面扛妝者為強壯男子,將桿卡在肩上,隨著吹打樂舞蹈,前五後四,左右相轉。一行少則十扛,多則十幾扛。打妝還伴隨一把桶形彩傘者隨扛妝者在八音會吹奏中翩翩起舞,鼓樂齊鳴,五彩繽紛。
高蹺
起源於戰國時期,由六人以上人員表演。演員兩腿上各綁縛一米多高的木拐,載歌載舞,形式多樣。晉莊鎮泉則河村的高蹺聞名全縣,不但蹺高(1.5米),而且表演技巧高超,能打樁,能走弓箭步,能跌八叉,能翻筋斗。
小蹺
境內流傳很廣,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一般由6-12名彩裝少女扮演,或搖扇或打花傘、踩著小蹺邊唱邊舞。演唱時由八音會伴奏,民間風味很濃。
跑旱船
旱船用竹片或木條為架,船艙和船身俱用布綢裝飾而成。表演者手把船幫站立船中,雙腳走動帶動船行,胸腹前安放兩條穿彩色褲子和花鞋的假腿,看時儼然1個少女坐在船中:其表演形式,有2-4隻旱船不等,但都有2位手握槳板,頭戴斗笠的老翁划船。表演時,旱船或快或慢,走圓場,左右穿插,風趣盎然。春節、元宵節期間這種舞蹈隨處可見。
秧歌舞
起源於本縣趙屋一帶,為乾板秧歌(只用打擊樂伴奏),演出不拘於場地,表演時隨意的坐唱、清唱,不登戲台,也叫地圪圈秧歌。清光緒年間,被搬上舞台。抗日戰爭時期,秧歌舞形式,其基本步伐是十字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融進了現代舞表演藝術。表演水平有了新的突破與提高,落子劇團、秧歌劇團、職工幼稚園、體育幼稚園、財貿系統、農修廠的秧歌舞尤為民眾所樂道。

風景名勝

太行山大峽谷
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遊區面積5848公頃,地處晉豫兩省交界,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東南部。林草覆蓋率達74.9%。區內有享譽全國的紫團參、紅豆杉等300餘種珍稀植物和金錢豹、黑鸛、金雕等130種國家保護動物。共有自然景觀400餘處,景點44個,以五指峽、龍泉峽、王莽峽三大峽谷為主線,串聯真澤宮、紫團洞、十八盤、青龍潭、“貓路”險道、“天橋”奇觀等風景名勝。
文物古蹟
壺關縣文物古蹟和革命遺址遍及境內13個鄉鎮區。不可移動文物537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有紹良遺址、沙窟遺址三嵕廟真澤二仙宮天仙廟東嶽廟萬佛寺石刻、大安橋碑、森掌墓地、苗晉卿墓地、抗大一分校舊址、朱德總司令舊居、縣第一次黨代會舊址、常行民兵窯洞保衛戰舊址紀念館、常行民兵窯洞保衛戰舊址紀念館。

榮譽稱號

2017年,壺關縣被評為省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2017年,壺關縣連續3年被評為“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