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中書影:米舒評說千古文人

“壺中書影”是《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上的一個文史隨筆專欄,專欄作者米舒先生是曹正文的筆名。 “壺中書影”評點千古文人,文字之活潑,語言之生動,取材之豐富,視角之新穎,都曾讓許多讀者心儀。其中不少篇章色極有趣味,如《王安石之拗》、《蘇軾之仁》、《徐文長之傲》、《王陽明之詭》、《金聖歎之趣》。而好多文章則寫出了“熟人生事”,如《沈括之暇》、《董其昌之霸》、《嚴嵩之變》、《張居正之權》、《袁崇煥之冤》…… 現由文匯出版社將米舒評說86位文人的逸事趣聞匯集出版,讓讀者集中瀏覽千古文人的際遇與榮辱,可為品茶開卷之雅事。 對古代文人集中品評,為《壺中書影——米舒評說千古文人》的新穎視角之一。領略古代知識分子的悲歡離合與成敗得失,足以讓讀者認識文人性格之特徵,《壺中書影——米舒評說千古文人》既有知識性,又有故事性,娓娓道來,雅俗共賞。

基本介紹

  • 書名:壺中書影:米舒評說千古文人
  • 出版社:上海文匯出版社
  • 頁數:177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文匯
  • 作者:曹正文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60956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壺中書影——米舒評說千古文人》由曹正文著,本書特色:
一、他評點的歷史文人,大多是大家熟悉的,但發掘的史料卻不大為人所知,即所謂“熟人生事”。如沈括是古代傑出科學家,但其人品之瑕,一直為後人所忽視。又如張居正,他一直被正面歌頌,但其人品亦有可議之處。
二、對一些過去較少被評論的歷史人物,選擇一個角度,展開議論。如孔范之諛,李東陽之忍,董其昌之霸……讓讀者看到這些歷史人物的不同側面。
三、每篇文章都在一千字左右,娓娓道來,有故事,有細節,有觀點,有評論,可讀性強。
四、所選人物,上至先秦下到清代,從這些古代知識分子身上看到封建社會的烙印和他們的局限性,同時也折射出他們的優點、弱點及其覺醒。

作者簡介

曹正文,筆名米舒,《新民晚報》高級編輯。江蘇蘇州人,20世紀50年代生於上海。先後當過工人、教師,經自學考試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系。1981年考入《新民晚報》社,先當記者,後任編輯,先後執編“夜光杯”、“博聞”、“悅讀”、“花鳥蟲魚”副刊,執編“讀書樂”1000期,達20年之久。20世紀80年代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九三學社上海市委第十三、十四、十五屆常委,上海市政協第九屆、第十屆委員,上海大學文學院、同濟大學對外交流學院兼職教授。1993年榮獲上海市首屆韜奮新聞獎,1995年被評為“上海十大藏書家”。1997年11月應瑞典外交部邀請出席第91屆諾貝爾獎頒獎儀式。2006年被文新報業集團聘為資深編輯。先後以學者兼記者的身份訪問美國、俄羅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南非、埃及、法國、英國、巴西、希臘、瑞士、土耳其、印度、西班牙等34個國家及台灣、香港、澳門地區,並在馬來亞大學、墨爾本大學、大田大學、多倫多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講課。共出版作品集173部,其中個人專著55部,主編叢書118部,代表作為《珍藏的簽名本》《米舒書話》《紫色的誘惑》《唐伯虎落第》《無邊風月之旅》《女性文學與文學女性》《秋天的筆記》《中國俠文化史》《世界偵探小說史略》《我走過88個城市》。蘇州“曹正文收藏簽名本陳列室”為國內第一個簽名本陳列室。

曹正文於1992年至2005年先後以學者兼記者的身份訪問美國、俄羅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南非、埃及、法國、義大利、瑞士、奧地利、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泊爾、英國、希臘、土耳其、西班牙、巴西、阿根廷等32個國家及台灣、香港、澳門地區,足跡遍及五大洲。並在馬來亞大學、墨爾本大學、大田大學、多倫多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講演。共發表各類文字計1000萬字,出版作品集169部,其中個人專著51部,主編叢書118部。蘇州圖書館設立的“曹正文收藏簽名本陳列室”為國內第一個簽名本陳列室。

圖書目錄

不曾停歇的筆(代序)/嚴建平
◎先秦兩漢
老子之道/孔子之求/季札之讓/
莊子之境/孟子之辯/李斯之死/
蕭何之污/陳平之精/賈誼之識/
司馬相如之媚/東方朔之詼/司馬遷之憤/
嚴光之拒/
◎魏晉南北朝
楊修之逞/阮籍之醉/陶淵明之樂/
葛洪之度/石崇之富/蕭衍之禪/
孔范之諛/
◎隋唐五代
楊堅之誤/孫思邈之壽/魏徵之諫/
封德彝之揣/上官婉兒之弄/周興之惡/
宋之問之諂/駱賓王之坎/李林甫之嫉/
韓愈之鳴/孟郊之寒/薛濤之情/
自居易之勤/元稹之薄/王叔文之敗/
溫庭筠之舛/李煜之悲/馮道之滑/
◎北宋南宋
包拯之剛/歐陽修之美/王安石之拗/
司馬光之誠/呂惠卿之愉/蘇軾之仁/
沈括之瑕/舒宜之猛/米芾之顛/
朱淑真之怨/秦檜之臭/李清照之寡/
陸游之夢/
◎元明清
楊維楨之妖/管道升之忒/朱升之憂/
劉伯溫之惑/方孝孺之勇/lll解縉之躁/
楊士奇之名/李東陽之忍/沈石田之寬/
唐伯虎之浪/l嚴嵩之變/海瑞之苛/
張居正之權/徐文長之傲/況鐘之正/
徐霞客之行/袁中郎之睨/文震亨之好/
董其昌之霸/王陽明之詭/王世貞之閎/
馮夢龍之俗/張岱之博/牛金星之恃/
錢謙益之降/柳如是之翹/金聖歎之趣/
李漁之雅/鄭板橋之怪/袁枚之閒/
紀曉嵐之達/曾國藩之韌/袁崇煥之冤/
薛福成之高/李叔同之奇/
後記 曹正文/

文摘

老子之道
老子是春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與哲學家,也是中國道教創始人。老子在我面前,令吾高山仰止。他是我最尊敬的哲人。
老子在《道德經》中創立了“道”的理論,他認為“道”是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也可以視作宇宙的本體,“道生一(元氣),一生二(元氣分陰陽二氣),二生三(陰陽二氣在對立統一中產生沖氣),三生萬物(沖氣又產生芸芸萬物)。”因此,老子以“道”來解釋宇宙萬物之演變,而“道”是指客觀自然規律,既“獨立不改”又“周行而不殆”。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蘊含了樸素的辯證法,非常了不起!
老子生卒年不詳,據考證,大約生於公元前571年前後,比孔子大20歲左右。有關他的出生很玄妙,相傳老子是彭祖的後裔。理氏在河邊洗衣,見河上飄來一顆李子,食之而懷孕,生下一個男孩,白眉白髮,遂取名老子。老子指院中的李樹日:“吾姓李”。老子又名李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
老子自幼聰慧,靜思而好學,經常打破砂鍋問到底。有個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先生博古通今,卻經不起老子的一問再問,只得回答:“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老子又問其母,其母亦不能答。老子便仰天觀日月星辰,苦思三日而不知飯味。由此可見,老子不僅好學,而且好問、好思,竊以為是老子成才的竅門。
老子先入周拜博士,後任周朝“守藏室之官”(圖書館管理員),他讀書甚雜,天文、地理、人倫、詩書、禮樂、文物、典章,無所不學,老子最聰明的是,他融會貫通地認識自然,闡述了世界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在老子看來,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的正反兩個方面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還相互轉化。他認為,大與小,多與少,遠與近,美與醜,善與惡,榮與辱,真與偽,巧與拙,貧與富,長與短,有與無,都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一方不能脫離另一方而獨立存在。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也就是說,委屈可以保全,彎曲反能變直,低洼可以充盈,陳舊而能變新,少取反而獲得,多智則會迷惑。
老子還指出了“物極必反”,“物壯則老”,“木強則斷”,“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為防止事物發生急劇轉化,老子主張去除過分極端的舉措,這樣才不致使一個事物走向極端,老子提出了“不爭”的觀點,因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學說當時就吸引了許多人,“其弟子遍天下”,但老子依然很謙和,很淡泊,沒有架子。他有個弟子陽子居騎高頭大馬,昂首挺胸,傲視旁人,老子認其“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陽子居遂改之。另有弟子庚桑楚求教養生之道,老子回答:內去欲求,外除物慾。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則大道可修矣。
孔子也曾向老子求教,亦獲益匪淺。孔子贊老子“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龍之應時變化,真吾師也”。
老子卒於何處何年?司馬遷記載“客死秦國”。而有人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遠行西域,去了印度。他出關時有一團紫氣飄移,於是“紫氣東來”也成了中國文化的吉祥象徵。相傳老子活了100多歲。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古代,老子能長壽,確實很了不起。
老子在唐朝被封為“太上聖元皇帝”,唐朝皇帝都自言是老子之後。在當代,老子的《道德經》已有60餘種譯本,成為《聖經》之後全世界最暢銷的經典之作。老子的一些學說,至今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與行動。
我少時好讀《論語》;中年後親近《莊子》;今已耳順之年,《道德經》讓我反覆玩味其文之妙。
孔子之求
9月28日是孔子誕辰日,2005年9月28日我赴山東泰山參加“全球聯合祭孔”活動,從曲阜帶回來的孔子銅像,讓我朝夕面對,我從他歷經風霜的面容上感覺到一種慈祥。在這位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身上,透溢出人性的閃光。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活了73歲,在當時屬於高壽。孔子的祖先是貴族,可他三歲喪父,隨母遷居山東曲阜,從小過著貧賤的生活。是磨難錘鍊了他的意志,他吃粗糧,喝冷水,乾重活,從小認識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胸懷!而魯國的文化傳統薰陶了他年輕的心靈,使他敏而好學,學而不倦,終於成為一代聖人。
孔子的偉大,首先在於他有遠大的追求,並能付之於自己一生的言行之中。他認識到學問即是學而好問,他善於學習,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對做每一件事,都以極其認真的態度視之,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
他不僅自己好學,而且樂於把學來的知識傳授給弟子,他第一次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招收了3000名學生,其中有72人學得最好,稱為“七十二賢人”。從而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現象。而他豐富的教學經驗,自成體系,使他成為中國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有了學問,他並不滿足。他51歲時從政,當過都宰(市長)、司空(管理工程的官)、司寇(司法官),並代理過宰相之職。當時天下大亂,孔子為了推行“仁政”,率弟子周遊列國遊說。
孔子之求,就是推行“仁政”,要統治者“舉賢才”,愛大眾。在孔子看來,重視百姓,才能獲得人民的擁護,他提出的“養民”、“富民”、“惠民”的觀點,在今天看來仍然值得重視。
但孔子所求,屢屢碰壁,當時的統治者(各國的君主)對“仁政”並不感興趣,或者感興趣而不願意去推行“仁政”。孔子對此,毫不氣餒。他在68歲那年返回了魯國,把其晚年的精力花在教育與整理文化典籍方面。他刪改“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作為教本,傳授給更多的弟子。這是一個多么大的工程,也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孔子把它完成了,非常了不起!
孔子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奮鬥了一生,他在臨終前對弟子子貢說:“泰山就要倒了嗎?樑柱就要斷了嗎?哲人就要像草木那樣枯萎了嗎?”他為壯志未酬而嘆息。但他留下了與弟子對話的《論語》,透溢出人生哲理的智慧閃光。他留下諸多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令後人獲益無比。
孔子之求,其間艱辛,不提也罷。孔子生前無多榮耀,還活得相當艱苦。但歷史是公正的,他死後成了聖人,成了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流傳到西漢,經董仲舒改造,成了漢武帝的統治武器。後來的封建統治者尊孔,其實是為鞏固統治的需要,實則歪曲了孔子學說的真諦。後來又有多少人要打倒“孔家店”,但最終孔子依然屹立於世,千年流芳,而不少批孔者卻成了可笑的角色。
孔子推行的“仁政”,不是完美無缺的。但孔子為所求付出的努力,卻是值得後人尊敬的。在今天的世界上,孔子已經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徵。他也是世界各國許多知識分子心中的偶像。
P1-4

序言

不曾停歇的筆
(代序)
嚴建平
1981年下半年,我與正文兄先後進入正在籌備復刊的新民晚報。從此,我們的命運和新民晚報緊緊連在了一起。彈指一揮間,我和正文做了整整31年的同事。
據說正文進晚報是有一點爭議的。因為當時他已小有名氣,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報社領導怕他來了以後不安心新聞工作。記得我進報社時,也聽老同志們講過,如果你想當作家,就不要進來。一開始我並不十分理解,後來才慢慢明白,做新聞工作,是要有犧牲精神的。當記者,時刻要準備去第一線采寫新聞;做編輯,則要甘坐冷板凳,為他人做嫁衣裳。如果你自己想搞創作,勢必與之發生矛盾,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但正文最終還是如願進了晚報,不知他當時有沒有做過什麼保證。
正文進報社後,先是在政法部當記者。印象比較深的是,1985年,當時開始重視培養青年幹部,上海新聞界也提拔了一批年輕人。正文為之感到歡欣,寫了熱情洋溢的報導,並因此與時任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的趙啟正同志結下了友誼。
1986年晚報第一次擴版(6版擴為8版),當時報社採取“招標”的辦琺,正文主動請纓編輯“讀書樂”專版,試刊成功後,一編就是22年。在“讀書樂”專版創辦1000期時,老作家流沙河先生撰文贊道:“讀書樂”專版挺立二十年,真是“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他覺得“讀書樂”成功之處在於:一是內容的普及,二是文章的短小,三是聯繫的周到。這其中包括同讀者的聯繫、與作者的聯繫。他風趣地說道:“對我這樣一個懶作者,米舒(正文的筆名)都不嫌棄,信函電話,頻頻聯繫。逢年過節,還寄賀卡,真是周到,使我愧受。米舒無意間為‘讀書樂’專版積聚了一筆無形的資產,謂之敬業,謂之努力,皆可。”
因為編“讀書樂”,正文接觸了許多名家,讀了更多的書,有了更多的知識積累,他的創作熱情因此進發。其實,晚報一直是鼓勵編輯記者多寫文章的,只不過希望大家不做作家當雜家。受此影響,正文的寫作也深深地打上了晚報的烙印,短小精悍,以小見大。他一篇一篇地寫,然後集腋成裘。如今他的新書《壺中書影——米舒評說千古文人》即將出版,真是為他感到高興,同時也欽佩他持之以恆的勤奮。
正文告訴我,他的文史知識,受益於章培恆先生。1978年至1981年三年中,他每周去章先生家聽課,在章先生指導下讀《二十四史》,寫下了不少讀書札記。近年來,在這基礎上他又加以整理,補充新的內容,提出新的見解,陸續在新民晚報《夜光杯》上發表。因工作關係,我得以先睹,大體上有這樣一些印象:
一、他評點的歷史文人,大多是大家熟悉的,但發掘的史料卻不大為人所知,即所謂“熟人生事”。如沈括是古代傑出科學家,但其人品之瑕,一直為後人所忽視。又如張居正,他一直被正面歌頌,但其人品亦有可議之處。
二、對一些過去較少被評論的歷史人物,選擇一個角度,展開議論。如孔范之諛,李東陽之忍,董其昌之霸……讓讀者看到這些歷史人物的不同側面。
三、每篇文章都在一千字左右,娓娓道來,有故事,有細節,有觀點,有評論,可讀性強。
四、所選人物,上至先秦下到清代,從這些古代知識分子身上看到封建社會的烙印和他們的局限性,同時也折射出他們的優點、弱點及其覺醒。
作為一家之言,他的文章刊登後,也有一些讀者來信提出商榷,這說明他的文章有人看。這樣的互動,也增強了報紙的影響力。正文對待讀者的意見是認真的,凡言之成理的,都虛心接納,在出版時作了修正。
正文的成功,在於他繼承了晚報老一輩報人的好傳統,為讀者而寫,筆耕不輟。如今,當面對新進報社的年輕人時,我想對他們說:“如果你選擇新聞事業,那么,你手中的筆永遠不要停下。”
(本文作者為《新民晚報》副總編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