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液湯

增液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為治燥劑。具有增水行舟之功效。主治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症見便秘、口渴、舌乾、脈細數或沉而無力。臨床常用於溫熱病津虧腸燥便秘,以及習慣性便秘、慢性咽喉炎、復發性口腔潰瘍、糖尿病、皮膚乾燥綜合徵、肛裂、慢性牙周炎等證屬陰津不足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增液湯
  •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 組成:玄參、麥冬、生地黃
  • 功用:增水行舟
  • 主治:陽明溫病,無上焦證
  • 分類:治燥劑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方,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增液玄參與地冬,熱病津枯便不通;補藥之體作瀉劑,若非重用不為功。

組成

元參一兩(30g)、麥冬(連心)八錢(24g)、細生地八錢(24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用水八杯,煮取三杯,口乾則與飲盡;不便再作服。

功用

增水行舟。

主治

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

方義

本方是為陽明溫病,陰津大傷,大便秘結者而設。溫病遷延日久,或素體陰虛,使液涸腸燥,腸失濡潤,傳導不利,故大便秘結,即所謂“無水行舟”;陰津虧損,津不上潮,故口渴、舌乾;陰虛內熱,故舌紅、脈細數無力。此證乃“液乾多而熱結少者”,其治不可用承氣湯重竭其津,當用增液潤燥之法,以“增水行舟”。
方中重用玄參為君藥,其性鹹寒潤下,善滋陰降火,潤燥生津。麥冬甘寒滋潤,大有滋陰潤燥之功;生地黃滋陰壯水,清熱潤燥。二藥共為臣佐。三藥合而用之,大補陰津,即以增水,水滿則舟自行。全方藥少力專,“妙在寓瀉於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又可防虛”(《溫病條辨》)。

配伍特點

重用養陰生津之品,而達增水行舟之效。

運用

1、本方為治療津虧腸燥所致大便秘結的常用方,又是治療多種內傷陰虛液虧病證的基礎方。臨床套用以便秘、口渴、舌乾、脈細數或沉而無力為辨證要點。
2、現代常用於溫熱病津虧腸燥便秘,以及習慣性便秘、慢性咽喉炎、復發性口腔潰瘍、糖尿病、皮膚乾燥綜合徵、肛裂、慢性牙周炎等證屬陰津不足者。

加減化裁

熱結甚者,可加大黃、芒硝以清熱瀉下,名增液承氣湯;陰虛牙痛者,可加牛膝、牡丹皮以涼血、瀉火、解毒;胃陰不足、舌質光絳、口乾唇燥者,可沙參、玉竹、石斛等以養陰生津。

使用注意

陽明實熱引起的便秘,則不宜用本方。

附方

名稱:百合增液湯
組成:玄參、生地黃、麥冬、北沙參、百合、枯梗
主治:鼻咽癌化療後口乾、唇焦、吞咽困難,舌邊或舌質紅,舌光滑無苔並有裂紋等症
出處:《腫瘤患者藥膳妙方》
功用:養陰生津
製法:將6味洗淨,切碎,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次,每次30分鐘,合併濾汁即成
名稱:加味增液湯
組成:玄參、麥冬、生地黃、赤芍、丹參、益母草、蒲公英、金銀花、當歸、茯苓
用法:水煎服,1日1劑
主治:下肢靜脈曲張陰虛絡熱證
出處:《周圍血管病中醫小叢書周圍血管病方藥與臨床套用》
功用:清熱解毒,滋陰潤脈,活血利濕
名稱:養胃增液湯
組成:石斛,烏梅,北沙參,玉竹,甘草,白芍
用法:水煎,取計內服
主治:小兒厭食,口乾多飲而不喜進食,皮膚乾燥,大便於結,舌苔光剝,或舌紅少津,脈細
出處:《中醫兒科學》
功用:養胃育陰
名稱:黃龍湯
組成:大黃、厚朴、芒硝、人參、當歸、甘草
用法:先加生薑3片,大棗2枚,水煎,煎後再加放桔梗一撮煎,溫服
主治:里實熱證而見氣血虛弱
出處:《傷寒六書》
功用:泄熱通便,補益氣血
名稱:增液承氣湯
組成:大黃、芒硝、玄參、麥門冬、生地
主治:熱結津虧
出處:《溫病條辨》
功用:滋陰增液,瀉熱通便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增液湯、增液承氣湯均為“增水行舟”之劑。然增液承氣湯系增液湯上加大黃、芒硝,其瀉下之力更強,用於腸燥陰虧,熱結較重者。

重要文獻摘要

1、《溫病條辨》:溫病不大便,偏於陰虧液涸之半虛半實證。方取元參為君,其味苦微寒,壯水制火,通二便,啟腎水上潮於天;麥冬治心腹結氣,能補能潤能通,故以為佐;生地亦主寒熱積聚,逐血痹,用細者取其補而不膩,兼能走絡也。三者合用,可收增水行舟之功。
2、《方劑學》:方中玄參養陰生津,清熱潤燥;麥門冬滋液潤燥;生地養陰清熱。三藥合用則具增液潤燥之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