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祭

墓祭

墓祭,在墳墓前祭祀,也指掃墓。據考古研究表明,遠古先民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墓祭又稱祭掃,過去一般每年都要舉行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節,秋祭在重陽節,重陽祭掃祖墳活動在境內並不普遍,且久已湮沒無聞。惟清明節的祭墓活動十分普遍。每到清明日,境內家家戶戶都有人上山祭掃祖墳。祭祖者的態度十分誠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墓祭
  • 拼音:mù jì
  • 出自:《後漢書·明帝紀》
  • 別稱:掃墓
歷史淵源,祭祀流程,

歷史淵源

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廣東乃至嶺南發現年代最早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類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傳統上有春秋二祭的習慣,春祭在清明節,人們一般祭拜直系祖先;秋祭在重陽節,祭奠宗族共同的先人。春祭其實就是在春天清明時節,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人們用隆重的儀式祭祀,希望在即將到來的一年裡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寄託了人們的美好嚮往。
《後漢書·明帝紀》“ 永平 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於 原陵 ,如元會儀” 李賢 注引《漢官儀》曰:“古不墓祭。 秦始皇 起寑於墓側, 漢 因而不改。”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六:“自 漢世祖 令諸將出征拜墓以榮其鄉,至 唐 開元 詔許寒食上墓同拜埽禮,沿襲至今,遂有墓祭。”

祭祀流程

祭掃時,要清除祖墳周圍的雜草。祖墓如有損壞,亦於是日整修。民間舊俗,祖墓之土平時不宜輕動,惟於清明祭掃之時可以無忌地進行此項工作。接著就把“紙錢”壓在祖墳前後左右。墓祭因有這一活動,故民眾又稱之為“壓紙”。然後再陳列供品,燒香虔禱,請祖先神靈出來享用。供品豐儉隨意,惟其中必有一種“清明粿”。這是以清明前後生長的野菜“菠菠菜”壓榨的汁液調和米漿,再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為餡製成的粿,粿呈黃綠色。但現 在的“清明粿”大多沒有這種野菜汁,只是加以色素,使其外形酷肖罷了。掃墓結束,掃墓者必折一枝馬尾松松枝,帶回家插於門上,用以表示這戶人家沒有忘記祖先,已經掃過墓了。現在這項風俗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