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主廟水庫

境主廟水庫

一壩鎖住千峰水,萬民解開百輩愁。

境主廟水位於桐城市城北龍眠河出山口,距河濱公園2公里,1958年至1974年建成。蓄水面積63平方公里,總容2490萬立方米。大壩長640米。淨高38米,底寬70米,作用於蓄水灌溉,削減洪峰,保護城區。

該水因廟得名,沿有一個動人故事。

地方志載:唐代桐城遭遇一次特大旱災,作為當時一境之主的縣丞張孚卿,布衣芒鞋登龍眠山龍井為民求雨。精誠感動天地,大雨驟至,龍眠河頓時水漲三尺,白浪滔天。張縣丞策馬越澗,不幸從白馬背上附下溺死,坐騎也被急流捲走。士民哀面感戴,於龍眠東側山脊上立“境主廟”,四時祭奠;在十餘里遠的下游發現白馬屍體之處,建“白馬廟”以示紀念,且自此本處地名行政名稱均以“白馬”二字冠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境主廟水庫
  • 蓄水面積:63平方公里
  • 總庫容:2490萬立方米
  • 壩長:640米
境主廟水庫 中型水庫,位於長江水系湖泊菜子湖支流龍眠河上游龍眠山口,距桐城縣城約3公里。省水電廳和安慶地區水電局聯合設計,設計抗震烈度7度,洪水位95.88米,校核洪水位98.59米。1958年10月縣水電局組織施工,1973年7月竣工,總投資577萬元。壩址以上控制面積63平方公里,總庫容244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520萬立方米,調洪庫容109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0.48萬畝,實際最大灌溉面積8萬畝,受益地區包括石河、金神、孔城3個區的8個鄉。灌溉工程包括總、分、東、西4條幹渠計長22.97公里,13條支渠計長67.51公里。大壩系粘土反斜牆砂殼壩,壩頂長460米,寬4米,頂高程99.5米,淨高38.5米,防浪牆頂高程100.5米。1976年,按林莊雨型校核,將大壩和防浪牆分別加高0.7米。溢洪道位於大壩右端,為開敞式寬頂堰,最大泄洪量1861立方米/秒。放水平涵位於大壩左端,最大放水流量25立方米/秒。後因漏水,在拱涵內襯砌直徑1.3米、厚0.25米的鋼筋砼管,但未能根治。1975年由省水利工程安裝隊採用環氧樹脂填補平涵,灌水泥漿密實,大壩心牆也同時灌粘土泥漿密實處理。1977年後,平涵進口豎井逐漸位移,因此,1983年5月封堵了放水平涵。同時對大壩右端隧洞和隧洞出口尾水渠澆混凝土防滲襯砌。隧洞斷面1.5×2米,最大泄洪量30立方米/秒,配有15噸螺桿啟閉機控制。1984年,建壩後式水電站一座,1986年6月建成發電,裝機容量2×200千瓦。
境主廟水庫
水庫蓄水區有龍眠公社的項嶺、雙河、鳳形、雙溪四個大隊,計75戶342人遷居南演、白馬、天林等公社。
龍眠河,又名金神河,源自桐城縣的龍眠山,上有汪洋、鏡主廟兩個小水庫,自北向南經桐城縣縣城、金神至高墩入嬉子湖,長17.5公里。龍眠河1975年以前是桐城縣物資運輸的主要航線,20噸級船泊自桐城經嬉子湖直抵長江,從1958年起河道泥沙淤積嚴重,水源受上游水庫控制,金神以上河道每年都有4個月的時間處於乾涸狀態,現已不能通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