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納巴盧山豬籠草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 kinabaluensis,是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與長毛豬籠草(N. villosa)的自然雜交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基納巴盧山豬籠草
  • 拉丁學名:Nepenthes × kinabaluensi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瓶子草目
  • :豬籠草科
  • :豬籠草屬
  •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來源,

形態特徵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呈現父母本的中間型。在唇上有比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的更發達的唇肋和唇齒。它的唇和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一樣很寬。蓋子為圓形或腎形,很扁平。一般來說,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捕蟲籠要大於長毛豬籠草(N. villosa),且籠蔓與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一樣是從距離葉片末端1~2cm的下表面穿出的。年齡較大的植株的籠蔓幾乎是木本的。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捕蟲籠和葉片邊緣都有毛被,這綜合了父母本的毛被的特點。下位籠有一對翼,而上位籠通常沒有。捕蟲籠的顏色從黃色到紅色都有。基納巴盧山豬籠草比它的父母本都更容易長出上位籠。基納巴盧山豬籠草因其特殊的形態很容易與婆羅洲的其他豬籠草區分開來,但它也曾在《萊茨領你到食蟲植物世界(Letts Guide to Carnivorous Plants of the World)》中被錯認為是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中位籠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中位籠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下位籠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下位籠

生長環境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通常生長於雲霧繚繞的森林(海拔2420~3030m)里的開闊地中。

分布範圍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捕蟲籠很巨大,但還比不上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和阿里豬籠草N. × alisaputrana)。基納巴盧山豬籠草只分布於基納巴盧山和坦布幼崑山(Tambuyukon)附近,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和長毛豬籠草共同的原生地。具體來說,一處位於帕卡岩洞(Paka Cave)附近,另幾處位於賓南邦河上游(Upper Kolopis River)西岸的山脊上。唯一一個容易去到的分布點位於基納巴盧山山頂海拔2900m的樹林(由Dacrydium gibbsiaeLeptospermum recurvum構成)中。
圖中綠色的標記為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原生地圖中綠色的標記為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原生地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上位籠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上位籠

來源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首次由莉蓮·吉布斯(Lilian Gibbs)於1910年在婆羅洲基納巴盧山(Mount Kinabalu)發現。1914年,約翰·繆爾黑德·麥克法蘭(John Muirhead Macfarlane)將其暫時命名為“Nepenthes sp.”。雖然麥克法蘭沒有正式命名這個物種,但他的著作中明確的指出了這個物種是長毛豬籠草(N. villosa)與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的自然雜交種。最後由倉田重夫(Shigeo Kurata)在《基納巴盧山的豬籠草(Nepenthes of Mount Kinabalu)》中將其命名為基納巴盧山豬籠草,但是只有一個描述,缺乏相應的模式標本。在1984年和1996年,倉田和J·H·亞當(J. H. Adam)與C·C·威爾科克(C. C. Wilcock)再次將其發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