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民主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Christian Democracy)是一種由許多不同形式所組成的政治意識形態。但他們在一些議題上都有著共通點。 更廣泛地說,基督教民主主義在道德和文化議題以及其他公共倫理和傳統思想的議題上抱持著保守態度,但由於他們主張以“強烈地社會良心”濟救貧窮的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制度,因此也被看作為左翼的一部分。而如果必要的話,他們也支持抑制自由市場的力量。但他們對於人權和個人進取性的支持則被視為自由派的一部分。 與歐洲不同的是,在拉丁美洲的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通常較傾向支持左翼的經濟政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督教民主主義
  • 外文名:Christian Democracy
  • 性質:政治意識形態
  • 時間:19世紀末產生
政治觀點,基督教民主主義歷史,世界各地的基督教民主主義,歐洲的基督教民主主義,拉丁美洲的基督教民主主義,亞洲的基督教民主主義,著名的基督教民主主義者,

政治觀點

如同每種類型的政治思想,在實際上,基督教民主主義所主張的政策和重心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國家裡也有許多差異。
基督教民主主義通常屬於社會保守主義,也因此許多基督教民主主義者反對墮胎和同性婚姻,不過某些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仍會在一定的限制下接受這兩者。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通常會強調他們國家的基督教傳統,並強調基督教的倫理,而不是採納較自由和現世的態度去平等看待所有宗教。
基督教民主主義將經濟視為是人道的服務,大多數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都不會自稱為資本主義,他們認為照顧人民是國家的重要責任。一些基督教民主主義者反對基督教社會主義,但一些人有時也抱持著接近基督教社會主義的觀點。近年來,歐洲一些主要的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逐漸轉向右翼政策的經濟自由主義,主張減少國家在經濟上扮演的角色。
基督教民主主義的意識形態結合了自由派、保守派、和社會主義者等在內的各種觀點,以道德和基督教教義作為其廣泛的架構。[1]與前三者相較,基督教民主主義的立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了解:
“標準的”基督教民主主義觀點是:
與自由主義相同的是,強調人權和個人的進取性。
與自由主義不同的是,排斥政教分離,並強調個人是社會共同體的一部分。
與保守主義相同的是,保守的價值觀念(例如婚姻、離婚、墮胎等議題),對於社會進化發展的觀點,強調法律和秩序,並排斥共產主義。
與保守主義不同的是,對於改變(如社會的結構)抱持著開放態度,並不一定支持社會的現狀。
與社會主義相同的是,非常強調社會的團結(如福利國家政策、緩和貧窮、徵收高稅賦以支撐福利制度等等)並樂於抑制自由市場的力量。
與社會主義不同的是,社會團結是代表著每一個人,而不是社會上特定的區塊(如勞工階級),而且和革命社會主義不同的是,排斥以暴力作為改變社會的方式。

基督教民主主義歷史

基督教民主主義的政治運動在19世紀末產生,主要是因為教皇良十三世在1891年發布的新通諭(Rerum Novarum)里承認了勞工們的悲慘處境,並同意應該對此做出改變,社會主義和工會運動因而崛起。庇護十一世於1931年發布的通諭(Quadragesimo Anno)又進一步闡明了天主教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基督教民主主義從那時開始便逐漸發展,而且也不再只是針對天主教的意識形態。以德國為例,基督教民主主義黨由巴伐利亞的天主教徒主導,但也包含了新教徒人口裡較為保守的成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督教的觀念被視為是一種中立而團結的溫和保守派態度,使它與極右翼的法西斯主義區隔開來。基督教民主主義使那些“感情的保守派”得以表達其聲音—尤其是許多遭受了希特勒統治的後果,但仍不同意左翼觀點的德國人的支持。
在新教國家,基督教民主主義是由那些較為保守的新教教會所創立的,以對抗新教里自由派傾向的政治勢力。以荷蘭為例,保守的新教徒成立了反革命黨(Anti-Revolutionaire Partij),以避免讓自由派掌握政治權力。在瑞典,以五旬節運動信仰傳統為根基成立的基督教民主黨(Kristdemokraterna),也有著類似的歷史。
雖然基督教民主主義是起源於天主教,但它也被許多新教和東正教基督徒採納。近年來,許多基督教民主主義的政黨—尤其是在歐洲,都較少強調信仰的部分而改採現世的態度了。
基督教民主主義的哲學可以追溯回托馬斯·阿奎納對於亞里斯多德本體論和基督教傳統的看法,依據他的說法,人權被定義為維持人類正當行動的要件,而食物也是人權之一,因為沒有了食物人就無法再正當的行動了。

世界各地的基督教民主主義

基民黨國際組織(CDI)—全稱基督教民主主義和人民政黨國際(Christian Democrat and People's Parties International)是基督教民主主義的國際組織,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國際性政治組織(第一大是社會黨國際)。歐洲的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還有地區性的組織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組成了歐洲議會裡最大政黨組織EPP-ED。不過,並非所有歐洲的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都加入其中,例如法國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Française)便加入了歐洲民主黨(European Democratic Party),採取更擁護歐盟的立場。

歐洲的基督教民主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在義大利特別重要,有1919年成立的義大利天主教民主黨(Democrazia Cristiana)。挪威有基督教人民黨(Kristelig Folkeparti),德國則有基督教民主聯盟和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在奧地利、比利時、法國、愛爾蘭、盧森堡、以及荷蘭、波蘭、斯洛維尼亞和瑞典也都有基督教民主主義的政治勢力。

拉丁美洲的基督教民主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以在智利的智利基督教民主黨特別重要,在墨西哥也有比森特·福克斯·克薩達領導的國家行動黨(Partido Acción Nacional)。

亞洲的基督教民主主義

菲律賓
在菲律賓,基督教民主主義以及天主教和新教所發揮的影響力非常明顯,選出了兩名基督徒的總統(新教的拉莫斯,和天主教的阿羅約)。菲律賓的基督教民主主義者總是專注於經濟的成長和發展上,與美國相當親近,致力於增加工作機會,並且在行政和立法部門間緊密合作。菲律賓的基督教民主主義者最知名的行動是借著憲法修正案將總統制改為議會形式的政府,並且與伊斯蘭教的分離主義者和共產主義的叛軍展開和平對談。

著名的基督教民主主義者

庇護十一世,羅馬天主教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羅馬天主教第264任教皇梵蒂岡城國國家元首。康拉德·阿登納,二戰後西德第一位總理,提出社會市場經濟(Soziale Marktwirtschaft)
朱利奧·安德烈奧蒂(Giulio Andreotti),義大利前總理
帕特里西奧·艾爾文(Patricio Aylwin),智利政治家,在獨裁者奧古斯托·皮諾切特下台後擔任總統
愛德華多·弗雷·蒙塔爾瓦(Eduardo Frei Montalva),智利政治家和前總統。
阿爾契德·加斯貝利(Alcide De Gasperi),義大利總理。
赫爾穆特·科爾,西德總理,和統一後的德國總理。
凱柏(Abraham Kuyper)荷蘭反革命黨的創立者,荷蘭首相。
安格拉·默克爾,第一名女性的德國總理(2005年上任)
拉莫斯,菲律賓第一名新教徒總統。 羅貝爾·舒曼(Robert Schuman),擔任過政府首腦和外交部長的法國政治家。他也是歐盟的創始人之一。
拉莫斯拉莫斯
福蘭茲·施特勞斯(Franz Josef Strauß),德國巴伐利亞州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