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庇道魯斯劇場(埃比道拉斯劇場)

埃庇道魯斯劇場

埃比道拉斯劇場一般指本詞條

埃庇道魯斯劇場是古希臘著名建築師阿特戈斯和雕刻家波利克里道斯的傑作,坐落在一座山坡上,中心的舞台直徑20.4米。歌壇前的34排大理石座位依地勢建在環形山坡上,次第升高,像一把展開的巨大摺扇,全場能容納1.5萬餘名觀眾。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埃普道魯斯古蹟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庇道魯斯劇場
  • 外文名:the Ancient Theatre of Epidaurus 
  • 容納觀眾:1.5萬
  • 地址:希臘
  • 建造時間:公元前4世紀
概述,位置,建造背景,建築結構,音效奇蹟,研究,建築風格,總覽,分區,保存完整,建築意義,現狀,

概述

埃庇道魯斯是位於伯羅奔尼撒東北部的一座希臘古城,建於公元前4世紀的埃普道魯斯露天劇場是希臘保存得最好的古劇場與古典建築之一,劇場也以其極佳的聲效而聞名於世,舞台上的聲音能傳到劇場的每個角落。
埃皮道魯斯劇場埃皮道魯斯劇場
這個巨大露天劇場是希臘古典後期建築藝術的最大成就之一。
埃皮道魯斯劇場建於公元前4世紀,是全希臘保存得最好的劇場,由於音響效果極佳和所在地環境優美,直至現在還在使用。在古代,埃皮道魯斯是供奉阿波羅之子阿斯克勒庇俄斯的著名的聖地。
1881年,人們在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地下發現了埃普道魯斯劇場,並將之發掘出來。劇場是古希臘著名建築師阿特戈斯和雕刻家波利克里道斯的傑作,坐落在一座山坡上,中心的舞台直徑20.4米。歌壇前的34排大理石座位依地勢建在環形山坡上,次第升高,像一把展開的巨大摺扇,全場能容納1.5萬餘名觀眾。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埃皮道魯斯古蹟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個古劇場的音響效果非常好:演員站在露天的舞台表演,坐在60米之外的後排觀眾也能清楚地聽見他們的聲音。長久以來,一個讓建築學家和考古學家困惑不已的問題是:為什麼古劇場裡聲音傳播的效果這樣好?
對古希臘人來說,去看戲如同今天我們一樣自然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雖然那時的劇場可能不那么舒適。古希臘劇場的坐位都是從岩石中開鑿出來的,類似於台階。它坐落在一座綠樹環繞的山坡上,一排排大理石座位,依著環形的山勢,次第升高,像一把巨大的展開的摺扇。中心是歌壇,直徑20.4米。歌壇前是看台,依地勢建在山坡上,有34排座位,全場能容納1.5萬餘名觀眾。
呈楔形的坐位區被開花甘落後條條階梯分隔開,觀眾通過階梯進出各排座位,這些座位向著稱為“樂隊席”的圓形區陡直地傾斜,它是演員表演的場所。在演出區之後原有一長排建築物,在今天的埃皮達魯斯已不復存在。它本來也是舞台,提供常設的布景,並用作換妝的房間。

位置

埃皮道魯斯古蹟,位於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納夫普利亞省,距首都雅典140公里。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埃皮道魯斯古蹟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建造背景

古希臘,頻繁的地震經常引起海嘯和火災,給人們帶來難以名狀的災難和恐懼。但公元552年的那次地震,卻把這個劇場深深掩埋起來,使它免遭歲月侵蝕和戰亂破壞,近乎奇蹟地保存至今。我們才能看到這座公元前4世紀的劇場,親身感受到它的恢宏大氣、科學合理,感受到古希臘人的驚人才智和風采!

建築結構

埃皮道魯斯劇場,是希臘古典建築中最著名的露天劇場之一。這座古劇場是公元前4世紀,由古希臘著名建築師阿特戈斯和雕刻家波利克里道斯創造傑作。
古劇場坐落在埃皮達魯斯東南的斜坡上,是傳統的圓形露天劇場,周圍綠蔭環繞,風景幽美。它依山而建,結構奇特,一排排大理石座位逐級升高,如同一把巨大的摺扇展現在人們面前。中心是歌壇,直徑20.4米。歌壇前是看台,依地勢建在山坡上,有34排座位,全場能容納1.5萬餘名觀眾。上下數去,共有55排座位,一條過道把觀眾席分為前後兩部分,觀眾席中又有為官員和祭司保留的專座,共可容納1.4萬人觀看演出。最下方的圓形舞台,直徑20餘米,舞台中央原有酒神祭壇,背面亦有長26米的背景壁牆,如今只保留著部分基礎,但舞台兩側的大理石門廊,仍為當年的原物。
在神廟西邊,有兩處聯成一列的長70米的迴廊,這就是當年的“阿巴頓聖廊”。除神廟外還有祭壇、旅館、洛室、娛樂室、體育館、劇場等建築物,莊嚴華美。這些建築一般都形成於公元前7世紀前後。
聖地兩側有圓形土台的建築遺蹟。這種約建於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30年之間的圓形建築物,有兩圈同心圓排列的柱子,內有迴廊。內側為科林斯式大理石柱,外側為多立克式凝灰岩柱。內壁有壁畫,地面鋪著白色和黑色大理石板。劇場在神廟旁邊,它建於公元前330年,最下層為12排,最上層為22排,呈扇形。上層部分進行擴建後,可容納1.4萬名觀眾。劇場中央的舞台直徑達20餘米。
公元3世紀,這裡新添了競技場等活動場所,而且還增建了供水、排污等城市基礎設施。

音效奇蹟

如果說,埃皮道魯斯劇場是個奇蹟的話,那么,劇場中的音響效果更是奇蹟中的奇蹟。在山下的舞台中央,劃一根火柴或是撕一張紙,聲音都能清楚地傳到最後一排;無論從劇場的哪個角落,都能聽到舞台上的低語。原來,每排座椅底下,都有陶製的容器以減少回聲,因此,把埃皮達魯斯劇場譽為“古希臘建築運用聲學原理的典範”,那是名至實歸,當之無愧的。

研究

據《自然》雜誌線上新聞報導,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Nico Declercq和Cindy Dekeyser發現,秘密在於階梯形的座位安排。他們通過計算發現,這種以半圓形狀展開的階梯形結構實際上是一種完美的聲音過濾器,它在傳播表演者高頻率聲音的同時抑制了低頻率的聲音,而絕大多數背景噪音都是低頻率聲音。
Declercq說,現在還不清楚這種獨特的結構究竟是得之偶然還是專門設計的,但無論如何,希臘人和羅馬人欣賞埃普道魯斯劇場如此獨特的音響效果,他們在各處的建築中複製了這種結構。
公元前1世紀,羅馬建築權威馬庫斯·維特魯維曾經暗示,他的前輩十分清楚如何在劇場的設計中突出人的聲音。他寫道:“根據數學法則和音樂方法,他們努力嘗試讓舞台中央的聲音能夠更加清晰和美妙地傳送到觀眾的耳中……在劇場設計中根據和諧科學原理,先輩們增強了聲音的力量。
後來,也有專家推測埃普道魯斯劇場卓越的音響效果主要是由於從舞台到觀眾席的良好風向,或者是古希臘劇的典型效果,即演員們富有韻律的講話或以面具當做擴音器。但這些解釋不能說明為什麼在今天無風的日子裡,各個角落的觀眾也能清晰地聽見站這個古老舞台中央的演員的聲音。
Declercq和Dekeyser推測,問題的答案可能與聲音在波紋曲面上的反射有關。幾年前,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波紋曲面能過濾掉某些聲波,從而強化某種頻率的聲音,正如蝴蝶翅膀上的微小皺紋能反射特別的光波。用泡沫做成的褶皺聲音抑制墊塗在噪聲大的房間的牆壁上,採用的也是這種原理。
Declercq以前的研究發現,墨西哥瑪雅的金字塔形神廟的階梯形表面能將掌聲或腳步聲變成小鳥般的啾唧聲或雨滴聲。現在,他和Dekeyser通過計算發現,埃普道魯斯劇場的石階座位也會影響聲音的反射,其中頻率低於500赫茲的聲音會被更高頻率的聲音抑制。
研究人員認為,在劇場周圍和劇場中產生的絕大多數噪音可能都是低頻噪音,如風吹樹動的瑟瑟聲或人在劇場中走動的沙沙聲,因此,過濾低頻率的噪音就能提高表演者高頻率聲音的能聽度。Declercq說:“所謂截止頻率就是你希望在聲源中去掉的那些噪聲。”
過濾低頻噪音也意味著演講者的有些話像噪音一樣不能聽見,但這並不是一個問題,因為人類的聽覺系統能夠將在高頻率聲音中消失的低頻率聲音“放回原處”。Declercq說:“有一種神經學現象叫做虛螺距,它能在人的大腦中重建缺少低頻率聲音的聲源。這會讓一些聲音較小的擴音器有更好的音響效果。”他認為儘管現代有更高級的音響技術,但在露天體育場或劇場的設計中,階梯形的座位設計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重要因素。

建築風格

總覽

古希臘劇場起源很早,基本造型是利用山坡地勢,觀眾席逐排升高,呈半圓形,並有放射形的通道。表演區是位於劇場中心一塊圓形平地,後面有化妝及存放道具用的建築物。劇場不僅是娛樂場所,也是自由民集會的地方,因此規模巨大。

分區

古希臘的劇場一般都是露天的,包括三個部分:樂池(或主廳、舞池)、景屋以及觀眾席。樂池往往位於建築的中央,通常也作為舞台,是一個周長為150米的圓形區域。樂池是演員表演和歌隊吟唱的地方,也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在樂池中央往往有個祭壇。在雅典,這座祭壇通常是為祭奠狄奧尼索斯建造。
在樂池後面是一個名為“景屋”(skene)的矩形建築,意為“帳篷”或“棚屋”。景屋的功能相當於是古希臘劇場的後台,在這裡演員可以換服裝和面具。通常景物外有三扇門通往樂池。在有些劇場的景屋前方有一個凸出地面的表演區域,這便是現代劇場中舞台前部的雛形。最早的景屋往往如其本義,就是一個帳篷類的結構,為宗教慶典活動而建,在慶典結束之後便被拆除。後來,隨著戲劇成為一種主流的藝術樣式,劇場也成了一種永久性的建築。有的時候人們還在景屋的外表上繪製圖案作為舞台背景。這也是英文中“scenery”一詞的起源。
環繞在樂池周圍的坡形結構就是觀眾席。觀眾席通常依小山坡的坡度建造,觀眾們坐在整齊排列的長椅上觀賞表演。古希臘的劇場通常只能建造在形狀適宜的山坡上。古希臘劇院的規模通常很大,能夠容納1.5萬名觀眾。這些劇場通常是開放式的,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到周圍的其他人,包括演員和歌隊以及劇場四旁的風光。

保存完整

在古希臘,頻繁的地震經常引起海嘯和火災,給人們帶來難以名狀的災難和恐懼。但公元552年的那次地震,卻把這個劇場深深掩埋起來,使它免遭歲月侵蝕和戰亂破壞,近乎奇蹟地保存至今。我們才能看到這座公元前4世紀的劇場,親身感受到它的恢宏大氣、科學合理,感受到古希臘人的驚人才智和風采!

建築意義

古希臘劇院的龐大規模決定了演員們的表演必須要比較誇張。他們要大聲的背誦台詞,大幅度的做出各種手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全場的觀眾都能看到和聽到他們的表演。也正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在戲劇表演中往往也不能使用尺寸比較小的道具,演員們要通過打手勢來喻指 某些物體。古希臘戲劇通常只有兩至三個演員,因此一個演員往往要同時飾演幾個不同的角色。而往往劇中的一個角色也可以同時被幾個演員飾演。
古希臘戲劇多半包含音樂和舞蹈的元素。歌隊和角色朗誦、吟唱的韻文都附加伴奏。
由於演員和觀眾的距離非常之遠,因此演員必須頻繁更換服裝和面具來吸引觀眾的注意。演員們利用厚底的靴子以使自己顯得高一些,有時還要帶上顏色艷麗的手套以使觀眾能夠辨認自己的手勢。
面具是戲劇中最具古希臘特色的象徵。在一部戲劇中,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獨特的面具。這些面具通常用亞麻或軟木製成,所以沒有一個能夠保留到今天;但是從以古希臘演員為主題的繪劃和雕塑作品中,我們可以得知那些面具的形狀樣式。悲劇中使用的面具往往是痛苦或哀悼的表情,而喜劇中使用的面具則通常是微笑的表情,或帶有點邪惡的意味。演員在表演的時候用面具遮住整個面孔,包括頭髮在內。
有研究表明,這些面具的形狀有利於演員聲音的擴散,使他們的聲音更有穿透力,更加容易讓觀眾聽清楚。

現狀

徜徉在埃皮道魯斯古劇場,撫摸那斑痕累累的座椅,聆聽遊人發出的喚聲,真讓人嘆服不已。可以說,直到今天,這個露天劇場的設計和建築都是一流的,幾乎無懈可擊。因此,直到今天,這個劇場仍在使用,希臘國家歌劇院每年夏天都要在這裡演出,它還是雅典藝術節的分會場,專門演出古希臘戲劇,就此而言,埃皮達魯斯劇場堪稱又一個“世界之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