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斯島

埃利斯島

埃利斯島,紐約曼哈頓區 (Manhattan, New York) 西南上紐約灣(Upper New York Bay) 中的一個島。它是1892年至1943年間美國的主要移民檢查站,於1954年關閉,現為博物館,成現代美國人尋根處。

埃利斯島(Ellis Island,又譯愛麗絲島)埃利斯島是位於紐約市曼哈頓炮台西南部,距曼哈頓只有15公里,離“自由女神像”僅有300米遠。歐洲移民大洋彼岸乘船來到美國,須先進入紐約灣,然後向前進,通過納羅斯海峽才能到達美國本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利斯島
  • 外文名:Ellis Island
  • 地理位置紐約市曼哈頓區西南上紐約彎
  • 類型:1892年至1943年間美國移民檢查站
簡介,祭祀博物館,島名由來,黑奴銅像,宗教移民,害怕的世界,嚴格身體檢查,恐怖故事,

簡介

這狹長水道以東是長島;以西是斯塔滕島。由水道向前進就是寬廣的上紐約灣。海灣西面為新澤西州,東為長島,南為斯塔滕島,北為曼哈頓島及哈得孫河口,埃利斯島就座落在曼哈頓島西南不遠處。
1904年的埃利斯島1904年的埃利斯島
美國是一個移民組成的國家,不同時期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們懷揣“美國夢”來到新大陸,聯邦政府的移民政策也因此不斷改變,其中,1892年政府在埃利斯島(Ellis Island)設立入境檢查處在移民史上是值得一書的重要事件。從1892年至1954年的62年間,經埃利斯島進入美國的移民人數高達1200萬,埃利斯島從此成為美國移民的標誌性地標。據估計,現在40%的美國公民中,至少有一位祖先是從埃利斯島進入美國的。

祭祀博物館

祭祀博物館經過8年的修建,耗資1.56億美元,終於在1990年6月正式對公眾開放。它的有聲資料中心匯集了埃利斯島移民未亡人中珍貴的資料。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用他們那蒼老的聲音敘述了不堪回首的如煙往事,一個充滿戲劇性和魔法的時代仿佛又重新展現了出來。當時,只有住三等統艙的窮人必須在埃利斯島登入。博物館的牆上密密麻麻地掛著本世紀從這裡入境者的照片,他們個個顯得疲憊不堪,神色驚慌,永遠保持著漂泊流浪者的孤獨神情。埃利斯島和它的博物館,記錄了美國的一段歷史,記錄了歷史演進過程中種種可值得懺悔的罪過。
移民博物館移民博物館

島名由來

關於埃利斯島的名稱由來,中文傳媒有一些誤傳,比如:“埃利斯島原來不叫埃利斯島,它只是一個小女孩的名字。這個小女孩來到島上後,接受檢查時被發現頭上長滿虱子,於是,被強制理了光頭,並且不能馬上進入美國,而要留在島上繼續接受觀察,看看有沒有別的傳染病。埃利斯不堪忍受屈辱,跳海自殺了。這事引起美國社會強烈震撼,開始反思和檢討美國的移民政策,隨後作出了許多尊重移民、有益於移民的新規定。為了紀念這位跳海自殺的小女孩,同時,也為了向與埃利斯有一樣命運的受難者懺悔,人們把這座島取名為‘埃利斯島’”。其實埃利斯島之得名,完全是因為原先擁有這個島的主人是塞繆爾·埃利斯(Samuel Ellis),與女孩沒有任何關係(根據《美國參考》修正)。

黑奴銅像

埃利斯島上,有一尊巨大的黑奴銅像。黑奴們腳上戴著鐵鏈,有的互相攙扶著,有的抱著小孩,他們饑寒交迫,骨瘦如柴……這尊銅像真實地再現了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北美時的悲慘境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美國人民對這段不光彩的血淚歷史的懺悔。
1904年入境等待審查的移民1904年入境等待審查的移民
由紐約歷史學會主辦了一個名為“紐約的奴隸制”,展覽再一次提醒人們:奴隸制當時幾乎遍及所有歐洲移民最初定居的北美13個州,奴隸對紐約的早期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他們的生活狀況並不比南方種植園的同伴們好到哪兒去。

宗教移民

美國的宗教多元化的發展與當前的非歐洲移民潮相呼應。為了制止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湧入埃利斯島(Ellis Island) 的移民潮,國會 (Congress) 於1924年開始嚴厲限制移民。1965年,國會又將邊界開放,但新的法律實際上無意中將幾乎所有的名額給了非歐洲人,尤其是來自亞洲、南亞、南美和非洲的移民。他們從敞開的門戶蜂擁而入。如今,美國每年接納約1百萬合法移民 — 這比其他國家所有移民加起來還多。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外國出生的人口占14%,這是自埃利斯島時代結束的1930年以來的最高比例。最高峰是1910年的14.7%,最低潮是1970年的4.7%。今天的移民抵達美國時不再乘做不定期的貨船,衣著襤褸,並在埃利斯島更名改姓;他們多半搭上噴氣機航班,穿戴有耐克 (Nike) 標識的衣物。從純數字來看,我們將生活在另一個埃利斯島時代。 來自亞洲、南亞和非洲的移民帶來東方的和次大陸的宗教 — 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和非洲對基督教的銓釋。埃利斯島時代的移民不是基督徒,就是猶太教徒,或者為了達到同化的願望而掩飾他們所熟悉的信仰。今天的移民罕有基督徒或猶太教徒,他們高興地看到他們所到的國家中任何人的信仰都無須遮掩。哈特福德宗教研究所 (Hartford Institute for Religion Research) 2001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舉例說明了移民對宗教實踐各種各樣的影響:崇拜活動場所“總是使用鋼琴或管風琴”的比例在逐漸縮小,自1945年的89%到今天的59%,而“總是用鼓或其他打擊樂器”的比例已經穩步上升至30%。兩個世紀前來到美國的新移民渴望不受國家干涉,按自己的願望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今天的新移民渴望同樣的信仰自由,但經常信奉的是其他宗教。正如歐洲移民當年發現那樣,許多新移民在美國可以公開地、驕傲地,並以在故國永遠不可能的方式信奉自己的宗教。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其他宗教現在在自由的土壤上茁壯成長,正如浸禮會教派(Baptism) 和在它之前的衛理公會教派 (Methodism) 和公理會教派 (Congregationalism) 過去那樣。
埃利斯島埃利斯島
安置移民的&#39安置移民的&#39
1902年入境的移民1902年入境的移民

害怕的世界

能否順利進入美國成為美國國民,全靠島上移民官民的“六秒鐘過堂”。久而久之,埃利斯島就成了一個“令人害怕的世界”。大多數人漂洋過海來到這裡,一踏上埃利斯島,就看見成百上千的人操著不同的語言熙熙攘攘地擠在鋪著方磚的大廳入口處,遠方如同聖經中的“巴別塔”的高樓大廈浸透著陌生與蔑視。那金屬的柵欄、那板著面孔、穿著制服的海關職員、居高臨下的醫生和精神病學專家,都讓人覺得心有餘悸。許多人都因官員的苛刻詢問而心情緊張得氣短、腿軟,甚至虛脫。

嚴格身體檢查

身體檢查雖然簡單,但卻十分嚴格。對於心臟或者眼睛有問題的移民,醫生則在他們的衣服上作個標記。埃利斯島絕對不歡迎得病患者、傳染病患者、同性戀、妓女、無政府主義者、騙子或者需要救濟的人。因此,有些婦女因為害怕沒有足夠的收入保證而被拒絕入境,就匆匆在島上找個人結婚。由於被拒入境走投無路自殺的人也並不在少數。
埃利斯島埃利斯島
大多數移民到達埃利斯島後只能停留三五個小時。在蓋得像監獄的接待大廳,移民們把帶白色長方鑑定卡像護生符一樣緊貼在胸前,上面的數字與航班號碼和記有各人姓名的艙內鋪號相吻合。面對著移民局的官員,每個人必須在2分鐘內回答30來個問題,例如:“你要去什麼地方?”身上帶了多少錢?“是否只有一名配偶?”接著經過智商測驗和健康檢查,幸運的人們便到“分離門”外接受洗禮,然後坐上輪渡向美國本土駛去,從而擁有了夢寐以求的美國國籍。
事實上,有百分之二的人最終不能到達目的地。即使身體沒有一點毛病,誰也不能樂觀地斷言厄運不會落到自己的頭上。更有不幸者要嘗受島上拘留所的滋味,甚至被關入監獄,度過不知多少個漫漫的長眠之夜。

恐怖故事

埃利斯島上流傳的兩個故事證明了當時遠道百來的異鄉客心情是多么地恐慌。
有關眼睛
本世紀初,島上的醫生們使用一種鐵制小工具把要求移民者的眼睛略微地撐開一點,以便檢查其是否患沙眼之類容易至盲的眼疾。由於這種檢查給早期移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許多人在給親戚朋友的信中提及此事。此話傳到大西洋客輪的甲板上便走了樣,說是移民者上了埃利斯島後眼睛要被挖掉,或者至少眼鏡是明令禁止戴的。
牽涉到移民者的名字問題
有人講述,他們的名字在島上被檢查官更改了,這種事情倒是的確發生過。保羅·奧斯特在他新近出版的自傳體暢銷書《月亮宮殿》中就講到一個名叫福格爾曼的德國人被睏乏的移民局官把名字改成沃格爾。在那個住處不靈、交通困難的時代,無論動身之前,還是在海上,偶爾從某個先走一步的移民嘴裡傳出什麼話,都會被人當作金科玉律。不少人現在回憶起來,都說小時候聽大人們講起埃利斯島,就像夜間聽鬼的故事那么恐怖。
無論怎么說,那悲慘的時日已成為過去。進入90年代後,每天有5000至10000名參觀者在高高飄揚的星條下,穿過衛隊行列來到島上,人數之多並不亞於當時的移民高峰。他們中間有很多頭髮蒼白的老者,拿出保存多年的舊船票複印件,舊地重遊,再次尋找那年輕時令人激動的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