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坦河風雨橋群

坪坦河風雨橋群

風雨橋,為侗族建築“三寶”之二。風雨橋又稱花橋,亦叫福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橋樑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樑,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遊廊宛如長龍。遊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熱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於橋上,供行人解渴。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製神話故事彩畫,供行人休息時欣賞。坪坦河風雨橋群由九座組成,坪坦鄉境內有六座,隴城鎮境內有三座。這是到通道旅遊的遊客們必去的地方。它們分別是:回龍橋、普濟橋、文星橋、永福橋、回福橋、永定橋、觀月橋、中步一橋、中步二橋。2006年捆綁上報,被國家列為全國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坪坦河風雨橋群
  • 屬性:“三寶”之二
  • 對象:木板雕刻
  • 對應:歷史人物
發展歷史,地理位置,

發展歷史

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86),為迭梁穿斗式木構架廊橋,全長19.32米,寬3.8米,11廊間,單孔淨跨16.2米。該橋清嘉慶十年(1805)復修,相繼在清道光十 五年(1835)、清同治三年(1864)、清光緒二十年(1894)進行了維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大修。2006年5月與坪坦風雨橋捆綁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橋體四側外延3米外。建設控制地帶:橋體保護範圍四側外延6米處。
坪坦河風雨橋群
中步頭橋位於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隴城鎮中步村村東210米處,始建於清鹹豐二年(1853)。橋長28米,寬3.52米。橋建四柱三間穿斗木構架遮雨長廊,10廊間,披掛廊檐,兩層雙坡小青瓦屋面。清光緒二十年(1894)復修,民國十二年(1923)大修。2006年5月與坪坦風雨橋捆綁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橋體四側外延3米處。建設控制地帶:橋體保護範圍東、西、南各6米處,北1.5米處。
觀月橋位於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隴城鎮路塘村村口,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為一墩兩孔,迭梁穿斗式木構架廊橋。橋長24.1米,寬5.38米。民國十年(1921)重修,1985年大修。2006年5月與坪坦風雨橋捆綁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橋體四側外延3米處。建設控制地帶:橋體保護範圍四側外延6米處。

地理位置

通道縣百里侗文化長廊,坪坦河上,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南端,與貴州、廣西接壤.位於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高上村村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