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塔

圭峰塔

圭峰塔,始建於元代,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倒塌,重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是圭峰海洋文明的象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圭峰塔
  • 建立時間:元代
  • 倒塌時間: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
  • 重建時間: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
  • 特點:圭峰海洋文明的象徵
  • 地理位置:福建省湄洲灣南岸的峰尾半島
  • 結構:四角重檐樓閣式
  • 高度:6m
地理環境,發展歷史,主要景點,

地理環境

坐落於泉港區峰尾鎮,位於湄洲灣南岸的峰尾半島上。

發展歷史

圭峰塔早期是海岸天然航標,能指引漁商船舶安全順利地出港入澳。據說,該塔具有鎮海安瀾、避邪御災的玄妙之功,其中奧秘在於塔剎為卯榫相嵌的活動裝置,榫間標有記號,轉換塔剎方位能鎮住狂風惡浪。
原建此塔是為鎮海求安一類的迷信建築物。由於塔置於海濱高處,塔峰高聳,又面向湄洲灣,客觀上成為一座天然的航標。海上航行船艘老遠就可望見此塔,起了導航作用,使峰尾一帶船隻出港順利,入港安全。
圭峰塔巍然屹立在半島東方,“作東南巨鎮,起海國文明”。圭峰塔是圭峰人民文明的象徵,圭峰塔將永遠激勵著半島人民以“勤勞儉樸、睦鄰敦友、崇文敬業、開拓進取”的精神去拼搏,去奮鬥!讓圭峰精神代代相傳,永放光芒!

主要景點

圭峰塔為四角重檐樓閣式的三層石砌塔。總高六米,底座實心,高2米,寬3.7米。上二層逐層收分。座上第一層高1.8米,邊寬3.2米,面向東,設塔龕門。塔室內正中石壁上浮雕一菩薩坐像。右壁勒“重建圭峰塔記,門邊鐫一對聯,寫“作東南巨鎮,起海國文明”。座上第二層高1.6米,邊寬2.8米,門楣上陰刻楷書“圭峰塔”三字為額。塔頂上置葫蘆塔剎高0.58米。
圭峰塔(泉州藝術學校陳勇勇\傳)圭峰塔(泉州藝術學校陳勇勇\傳)
根據《重建圭峰塔記》載:“塔之名圭峰者,何也?父老蓋嘗言曰:前有石曰圭峰石。於元盧子讀書處,時常倒影。越崇禎三年,未審何故,以塔頂石字無意哉!原志緣首陳元良、林子登、黃雅質等同倡建,迄今百有餘年。奈風雨飄搖,輒然傾覆。爰集合鋪耆老紳衿庶士,重為興建,亦以見其舉之何可廢也,具為記。”嘉慶三年蒲月吉旦,里人同重建勒石。云云。
重建記給我們提供了“圭峰塔”之名是源於“圭峰石”,也提供了始建“圭峰塔”朝代的依據和再建、重建的歷程。(但對建塔的確切年月卻沒有具體說明,致使對該塔最早建造的確實年月至今尚無法考證。)然民間多有傳說,也只是傳說而已。據劉氏族譜(後寓本)記載“據惠志云:圭峰片石特聳天南,元平陽州盧奇家其下,不知年石建塔於此。傳圭石月夜倒影到盧氏廳。”以此說法建塔是在至正之後。但惠安文物志對“圭峰塔”建塔時間的考證記載是“始建於元代,明崇禎年間倒塌,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建”。並錄載了重建記之後,作了這樣的結論:“盧子即盧奇,元至正二年進士,由此可知,元至正之前就有此塔。”就是說盧奇出士之前就有此塔了。因此,一九七九年惠安縣也以此為依據確立“圭峰塔”為惠安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塔下的沙灘上,有一口“仙龍甘井”,儘管潮水如何漲落,即使淹至井口,一旦退潮,井水仍然清淡如許,甘甜可口。井的北側有座“國安宮”是為紀念唐天寶十四年抗擊安史之亂而英勇犧牲的張巡、許遠、雷萬春三位將軍而建的。這些景物給寶塔增添了幾分風光秀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