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起雲湧的年代

在風起雲湧的年代

《在風起雲湧的年代(1949-1989)》不是外交史,也非個人傳記。記述的是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89年“東歐劇變”這40年中作者親歷的我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著重描述中國同波蘭關係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包括中美大使級華沙會談的曲折過程以及回憶為我老一輩領導人作翻譯的感受。全書內容充實,文筆生動流暢,可讀性強,有較大的史料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在風起雲湧的年代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頁數:238頁
  • 開本:16
  • 品牌:新華出版社
  • 作者:駱亦粟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1198373, 978750119837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在風起雲湧的年代(1949-1989)》是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駱亦粟,1929年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46年就讀於齊魯大學政治經濟系,1947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系,1950年畢業。同年留學波蘭,屬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1953年回國,調入外交部蘇聯東歐司。其後近20年中,兩次調駐波蘭大使館,工作13年,任職員、隨員。1974年中國巴西建交,調駐巴西大使館,任二等秘書。1980-1983年在蘇歐司任處長,主管波蘭、東德、捷克事務。1983年被任命為駐革但斯克總領事,1985年被任命為駐賽普勒斯共和國大使。1990-2001年在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政策研究室參加撰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

圖書目錄

前言
那個年代的事(一)
第一章 新中國誕生,國家派出第一批留學生
第二章 外交部艱苦創業,周恩來論三分天下
第三章 華沙條約成立,中國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出席
第四章 “波蘭事件”引發危機,毛澤東決策穩定大局
第五章 周恩來中斷南亞訪問,緊急赴波蘭
第六章 波蘭領導人訪華,毛澤東談隈營團結和爭取20年和平
第七章 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毛澤東、劉少奇與外賓談改變“一窮二白”
……
那個年代的事(二)
那個年代的人
後記

後記

2008年新華出版社編輯部籌劃出版《新中國外交親歷》叢書,承蒙主編張兵同志相邀,參與其事。時年79歲,經兩年半之努力完成書稿,年已81歲矣!
在此之前,雖曾在刊物上發表過幾篇回憶文章,主要是想宣傳介紹周總理和我國外交成就,無意寫個人經歷和出書。主要考慮是:現已進入“新時期”,人們的思想特別是價值觀正在並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現在寫過去外交方面的事,在有的問題上可能難於贏得各方一致的共識。另外,經歷有限,人微言輕,擔心使讀者失望。隨著年齡的增長,愈來愈感到重視歷史和“以史為鑑”的意義。老年人沒有什麼長處,唯一的優勢是經歷的事情相對多一些,把經歷的事情擇其要者如實地記述下來,也許多少有一點可供參考的東西。於是以耄耋之年投入艱苦的寫作。希望歷史中凡屬正確的、成功的和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一切能夠得到肯定和傳承;對於實踐證明是不妥當、不正確、產生不利後果的一切能夠從中汲取教訓,引以為戒。
本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新華出版社提供的機會和條件,感謝主編張兵及編輯部韓芳同志的鼓勵、關心和幫助,尤其要感謝責任編輯趙懷志同志,他為保證本書質量,在編輯、校改、圖片安排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同時感謝“外交筆會”領導同志的支持和外交部檔案公開處的同志提供的熱心協助。其次,要感謝妻子作為第一名讀者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見,尤其要感謝女兒,她利用業餘時間完成電腦打字的全部任務並幫助修改文稿,沒有她的辛勞,本書的付梓是不可能的。
書稿完成,感覺言猶未盡。由於水平及工作的局限性,不妥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切希望讀者賜教。
駱亦粟
2010年9月於北京

序言

我1929年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46年就讀於齊魯大學政治經濟系。1947年18歲負笈北上求學,考入北京大學經濟系二年級,1950年畢業。同年,被派赴社會主義國家波蘭留學,屬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1953年回國,調入外交部蘇聯東歐司。
其後近20年中,兩次被調往駐波蘭大使館,工作13年,任職員、隨員,主要做調研工作,1964年後主持研究室。1974.年中國巴西建交,調駐巴西使館,任二等秘書,參加建館,主管文化處。兩年後又調駐波蘭使館,負責研究室工作。進入80年代後,先是任蘇聯東歐司處長,主管波蘭、捷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事務,1983年被任命為駐革但斯克總領事,1985年被任命為駐賽普勒斯大使。90年代在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政策研究室參加撰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人生易老,彈指一揮間,在外交戰線服務了42年,如把計入工齡的留學階段和後來的返聘工作時間計算在內,則超過半個世紀矣!
我自知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所處的時代卻是一個不平凡的時代。“二戰”後,除蘇聯外先後建立起13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期,這些國家蓬勃發展,結成以蘇聯為首的陣營,緊密團結,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抗衡,力求以和平竟賽勝過資本主義。同時,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興起,擺脫殖民統治,建立獨立國家。據周總理概括,當時世界存在兩大陣營、三種力量。進入60年代後,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發生意識形態分歧,公開論戰近20年,兄弟鬩於牆,導致社會主義陣營破裂。在此期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科技迅速發展,政治軍事同盟愈益鞏固。對社會主義國家軟硬兼施,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到了80年代末,東歐“劇變”,這個地區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轉向資本主義,融入西方社會,1991年蘇聯解體。這是充滿矛盾鬥爭、發生過熱戰、冷戰持續、動盪不安的歲月,形象地說是風起雲湧的年代。中國是社會主義大國,在這個大時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起著重要作用。我國外交在維護領土主權和國家尊嚴、鞏固加強國際地位、支持民族解放運動,反對霸權、保衛和平、主持國際正義、為國家創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環境等方面取得偉大成就,同時也留有值得研究和總結經驗教訓的失誤和問題。
本書不是外交史,也非個人傳記。記述的是在上述時代背景下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89年“東歐劇變”這40年中,我作為外交戰線普通一兵所經歷的我國外交方面的一些事。各篇獨立成章,基本以本人工作崗位的變動作為貫穿各章的縱線。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八章,談的是上世紀50年代的事;第二部分——第九至第十六章,談的是上個世紀60—80年代的事;第三部分——第十七至第二十二章,主要是談人物,個別篇章時間跨度較長,是想通過具體人的活動反映一點兒新中國成立前我黨外事工作的情況,以利於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定的外交方針政策的理解。
回首往事,我最懷念和珍惜的不是擔任大使,而是參加工作最初十來年的經歷。由於黨的信任和機遇,我有不少機會為毛主席、周總理、少奇同志、朱總司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彭德懷、葉劍英、陳毅、賀龍、彭真、薄一波等開國元勛擔任同外國領導人交往的翻譯。通過直接接觸,使我開擴了思路和眼界,受到了教育,終身受益。尤其是周總理對我的影響更深。我用了較多的篇幅寫他們,反映他們的外交思想、外交風格和藝術,反映他們同外賓談到的治國理政理念,通過他們的活動反映我國的外交路線和政策。我認為,這樣做比局限於寫我個人更有意義。
筆者著重記述歷史事實,力求有根有據,並無虛構。至於對歷史事件、領袖人物及我國不同時期的外交戰略及路線政策的是非功過,有時談點個人的體會和感受,有時提出問題點到為止,不敢妄下結論,以免誤導、混淆視聽,留給筆者的上帝——讀者朋友們判斷評說吧。
盼讀者不吝賜教。
駱亦粟
2010年9月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