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中國西北角叢書:半截老城牆

在新疆·中國西北角叢書:半截老城牆

《半截老城牆》由周軍成著,在《半截老城牆》里,大都寫的是童年往事,而且是有關烏魯木齊世俗生活的真實、傳神的往事,算得上是難得一見的“老照片”,也算得上是這座城市早已失蹤的“半截老城牆”。寫童年往事並不稀奇,這是散文的熟套子,關鍵是怎么寫。周軍成的筆下既沒有明朗的天空也沒有青嫩的草地,這個“蔫壞”的、“從那以後腰就再沒有直起來”的、“崴腳成為一種習慣”的新一代阿Q,經歷了陰暗、曖昧、甚至是荒誕的少年生活,他始終像是一個生活的旁觀者那樣冷靜地看著自己,就像周軍成看著阿Q周軍成,不動聲色,不動感情,讓別人去判斷。這使得周軍成這《在新疆·中國西北角叢書:半截老城牆》有了一種卡夫卡的味道,人生充滿了荒誕感,盲目、荒唐、愚蠢、可笑,人像動物一樣無知,人的行為缺乏根據,人生找不到方向和目標,在大白天像盲人一樣伸出雙手四處摸索。然而在這一系列荒誕可笑的往事後面,是沉痛,是清醒,是哀莫大於心死。這對“文革”後那個時代的表述,達到了極高的而且是超前的認識。

基本介紹

  • 書名:在新疆•中國西北角叢書:半截老城牆
  • 出版社: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 頁數:212頁
  • 開本:32
  • 定價:20.00
  • 作者:周軍成
  • 出版日期:2013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6929231
  • 品牌: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對於文學和文明而言,舔著傷口躲在洞穴里的思考,遠比在草原上的追殺更深刻、更有價值。這既是文學的力量,也是文明的力量,讓邊遠地帶某個時期渾渾噩噩、混飯等死的無聊人生放在文明的顯微鏡下,讓更多的人看清自己。認識自己卑微的阿Q狀態,進而產生改變的心,這難道不是非常迫切、很有意義的事嗎?魯迅當年寫《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不正是為了喚醒成千上萬的阿Q,用另一種文明的光芒去照徹那些不自覺沉淪於渾濁生活的人們嗎?
用這種眼光去看,周軍成的《半截老城牆》是一部好書,周軍成無疑是一個寫得很少、但寫得很獨特的好作家,他為新疆的當代文學增添了新的花色品種,更重要的在於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從未在這裡產生過的品種,拓寬了、深化了我們的文學表述。

作者簡介

周軍成,1963年生於陝西,1972年到烏魯木齊。曾在某部醫院工作二十餘年,2005年退役。先後在雜誌社及出版社供職,現在一文化機構工作。1985年開始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及其他類文字,作品散見於《美文》《上海文學》《南方周末》等數十家報刊。有部分文字被轉載或獲獎。著有《北野軍成詩選》(1987年,合著)《投生人世》(2000年)《地皮酒》(合著,2001年)等。

圖書目錄

周濤 阿Q在今天的生活和表述

半截老城牆
有時間來看看
1976的往事
教室門口的墳墓
被烏雲跟蹤的下午
露天電影
阿斯哈啦
總得有點事情發生
天空這張羊皮
尋找女兒
春天到了
他說他見過毛主席
二蛋
老許和劉拐子
一個與太陽有關的比喻
誰與我擦肩而過
新疆一詞
房頂上有根指頭

投生人世
麻雀
買個地球回來
名字的魔咒
與距離有關
尋找那本詩集
名字
謊言
湮滅的記憶
誰病了
我的鼻炎犯了
草包
被忘卻的石頭
一棵老樹
消磨與風化的歲月
重複的夢
這一切可能與我無關
今天早晨不洗臉
春天
做人
紅山
南疆
尼雅村散記
歌聲穿過的日子
胡楊絕唱
沙漠中的湖
神木園
天山神秘大峽谷
蘇約克河上游
昭蘇
艾尼的博物館
高台上的家園
丟失的村莊
街市遊蕩的人群
她被螞蟻咬了
二毛

最後的廢話 周軍成

文摘

半截老城牆
早年的這個城市,北門跟前的城牆下是一個醫院,在醫院之前是個幫會,再之前是個土地廟。再之前的之前,誰也就不知道是什麼了。
記憶或者歷史這玩意兒就是這么先是變得模糊,模糊上一陣子也就沒了,就像天上飄過來的一片雲彩,轉眼之間就會被風吹跑。
醫院最早是盛世才建的,原先就在北門,後來(上世紀五十年代)搬到了友誼鄉,友誼鄉的名字後來變成“反修”,現在叫“友好”。我在裡頭工作過二十多年。當過護士、寫過院史、看守過圖書。這些記憶也許用不了多久,也會越來越淡,無法分辨。
當然,現在的醫院已經不是那個醫院了,快七十年過去,那個醫院的舊影子,已經被一些死去的人帶走了,今天的太陽光下,你找不到多少舊事,那些被風吹舊的日子,如果刻在某面牆上,也已經風化脫落了,更何況那段牆已經沒了,就更不用說別的了。
一張黃得已經有些模糊的照片,我在十年前見過。一個土台子上,站著許多扛著坎土曼和十字鎬的人,他們在挖著那個土台子,那是個塵土和汗水瀰漫的勞動場景,裡頭的人都是醫院的工作人員。那也許是1951年也許是1952年?現在已經弄不清楚了,人們站在北門的城門樓上,拆除這箇舊時代的遺蹟,跟前的城牆在之前已經被拆掉了,因為這時間城牆已經沒用了,把一個沒有用的東西擺在面前,對勤勞而務實的人們無疑是不敬的。
再早一些時候,這城牆也許有些用處,只是為舊時代所用而已。比如馬仲英攻城那陣兒,迪化城就有很厚的城牆,如果沒有城牆,盛世才可能就會守不住,那樣的話,歷史就會是另一個樣子。也許毛主席的弟弟毛澤民他們不會死在新疆,盛世才殺掉的可能是別人,那么我加入“紅小兵”的那年,在燕兒窩,就會排隊站在別人的墓前舉起小拳頭宣誓。
上世紀70年代,我家就住在在離北門不遠的東風電影院跟前,窗子後面殘留著一截城牆,從東風電影院一直伸到黨校跟前。現在可以說是延伸到文廟跟前,因為那時間我們不知道這地方是個廟,只知道裡頭混雜地住著很多人家。我們有個外號叫“小地主”的同學,家就在裡頭。那截老城牆和那年月的陽光、冰雪以及童年變成的記憶已經模糊了。至於在上頭打架、斗“雞”、打髀矢、比誰尿的遠的種種往事也似乎不真實了。因為那截城牆已經不在了,我有時甚至懷疑它是不是曾經就沒在那裡待過,只是我的一種幻覺,或者我的回憶迷路了?如果他曾經在那裡,只是那時間我不知道這截城牆多年以後變成的也只是回憶而已。
城牆消失的理由也許是配不上這個城市了。在早年,城牆灰頭土臉,城市也灰頭土臉,都那么灰頭土臉誰也不會嫌誰。後來城市現代化了,一座座高樓從地底下快快地就長了出來,樓房一片連一片地一直伸進遠處的墓地裡頭。這時間的城牆看上去就像城市臉上凸起的一道傷疤或者污垢。一個人的臉上如果有道疤痕或者擦不掉的髒東西,那人可能會覺得有些丟人,不願意見人,更何況一個城市。城牆夾在樓宇里,對現代化的城市可能是一個羞辱。也許城牆自己也感到羞愧了,也想塌掉,只是還沒塌的時候就被人拆了。
大片的樓房起來以後,人們都很忙,沒時間去想以前的事情。住在樓里的人更不會去想自己是住在早年的城牆上,還是亂墳崗上,因為想這個沒什麼意義。
鄧麗君的“小城故事”傳進來的那年,城牆還在,當然,這個城市不是個小城,也沒有小城裡的故事。城牆上至於有沒有故事誰也不知道。小時候,我們在城牆上只撿到一些子彈殼,沒有撿到故事。倒是在城牆下面,發生過一些事情,有人躲在城牆下隱蔽處手淫,也有小偷把偷來的東西埋在牆根下,某年九月的一個夜晚,有一男一女在牆根下偷情被人發現,男的爬牆跑了,女的跳進旁邊一個菜窖里,那年月我們很多人家的菜窖就在城牆根下。女人被人拽出來送進派出所以後,這件事情被我們說了好多天。我不知道這些是不是這個城市的故事。我想對城牆的記憶可能不只我一個人有,還有很多人也有,那對男女肯定更是忘不掉。
其實回憶有時是無聊的,正如我的這些無聊的文字。
P001-003

後記

最後的廢話
周軍成
這么多年過去,好多人已經不在了,好多事情,也變得好像根本沒發生過一樣,這看上去像謊言的往事,就在這本書里。
因為愚蠢總是難免的!面對過去以及未來,我能說些什麼?除了對真實的曲解,就是無聊與愚蠢的廢話,還能有什麼?
請原諒耽誤了你的時間,但同時也感謝你閱讀了我。
也許在這個世界上,被你閱讀的人與事是有限的,而我有幸被你閱讀,這是你和我以及我們共同的好運氣。
但願未來存在得久一些,再久一些……
2012年9月5號

序言

阿Q在今天的生活和表述
周濤
周軍成的這本《半截老城牆》大致被我讀完了。現在能被人讀完的文學作品已是鳳毛麟角,大部分讀不下去,所以“能讀完”是一個很好的評價了。阿來的《塵埃落定》是部好小說,我也唯讀了一半,知道了,寫的好,後半部不用看了。李娟的《阿勒泰角落》,是本難得的好散文,評“天山文藝”獎,我是評審,讀了一半催得緊,給了一百分,不用看了。而周軍成的這本書也許比不過李娟,但我還是大致讀完了。這說明軍成寫東西的路子很特殊,他有他的味道,與現在的很多東西不同。
如果讓我概括對他這本書的總體印象,現成的有個魯迅先生的阿Q擺在那兒,周軍成就是一個活著的阿Q,區別是阿Q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周軍成不僅會寫名字還會寫書。畢竟時代不同予,新一代的阿Q可以用寫作當鏡子清醒地觀照自己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阿Q自己寫不了《阿Q正傳》,得魯迅寫。周軍成自己寫《半截老城牆》,不用別人代筆作傳。
阿Q作為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國民精神狀態和生存狀態的一個典型,雖然可悲可笑,卻是舊中國以及更舊更舊的中國社會長期積弱積愚、民智未開造就的。阿Q精神不僅僅是屬於阿Q的,大多數中國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說它是國民性不為過。國民性國民未必能看得清,只緣身在此山中嘛,魯迅從別的山返回來,再加上獨具的胸襟眼光,一個活的阿Q就出來了。在《阿Q正傳》里,阿Q畫完了圓圈喊了一聲“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贏得一陣喝彩,被砍頭了。但是他的魂魄悠悠蕩蕩,應該是附了周軍成的體,於是周軍成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生活續寫阿Q的故事。
在《半截老城牆》里,大都寫的是童年往事,而且是有關烏魯木齊世俗生活的真實、傳神的往事,算得上是難得一見的“老照片”,也算得上是這座城市早已失蹤的“半截老城牆”。寫童年往事並不稀奇,這是散文的熟套子,關鍵是怎么寫。周軍成的筆下既沒有明朗的天空也沒有青嫩的草地,這個“蔫壞”的、“從那以後腰就再沒有直起來”的、“崴腳成為一種習慣”的新一代阿Q,經歷了陰暗、曖昧、甚至是荒誕的少年生活,他始終像是一個生活的旁觀者那樣冷靜地看著自己,就像周軍成看著阿Q周軍成,不動聲色,不動感情,讓別人去判斷。這使得周軍成這本書有了一種卡夫卡的味道,人生充滿了荒誕感,盲目、荒唐、愚蠢、可笑,人像動物一樣無知,人的行為缺乏根據,人生找不到方向和目標,在大白天像盲人一樣伸出雙手四處摸索。然而在這一系列荒誕可笑的往事後面,是沉痛,是清醒,是哀莫大於心死。這對“文革”後那個時代的表述,達到了極高的而且是超前的認識。
這樣一種真實是十分難以獲得的,它不僅需要經歷更需要對經歷的高文化理解,它還要排除時代虛浮文風的干擾和影響,它更需要一種獨立的、不求上進的、弱者的堅定品格,才能把這樣的文字一行一行地寫下去。所以說,周軍成是一個孤獨的寫作者。這個新一代的阿Q使自己從阿Q蛻變成為阿Q的書寫者,這個變化使他曾經有過的阿Q式的全部生活有了意義。
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叢林中,有雄心勃勃、屢屢得手的掠食者,也有不戰自降、遠遠觀望的弱勢者,這個舞台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演繹著比大自然更複雜的內涵。然而對於文學和文明而言,舔著傷口躲在洞穴里的思考,遠比在草原上的追殺更深刻、更有價值。
這既是文學的力量,也是文明的力量,讓邊遠地帶某個時期渾渾噩噩、混飯等死的無聊人生放在文明的顯微鏡下,讓更多的人看清自己。認識自己卑微的阿Q狀態,進而產生改變的心,這難道不是非常迫切、很有意義的事嗎?魯迅當年寫《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不正是為了喚醒成千上萬的阿Q,用另一種文明的光芒去照徹那些不自覺沉淪於渾濁生活的人們嗎?
用這種眼光去看,《半截老城牆》是一部好書,周軍成無疑是一個寫得很少、但寫得很獨特的好作家,他為新疆的當代文學增添了新的花色品種,更重要的在於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從未在這裡產生過的品種,拓寬了、深化了我們的文學表述。
這本書值得一讀,尤其是值得烏魯木齊人一讀。
是為序。
2012年9月23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