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

土著

“土著”的概念,古已有之,張岱《夜航船》解釋,土著:音土著(tǔ zhuó),言著土地而常居者,非流寓遷徙之人也。今人誤讀為zhù。

是相對於外來殖民者而言。土著人是指一個地方的原始居民,在殖民者從其它地方來到之前,就住在他們土地上的人民。他們的祖先在不同文化、或不同種族的人來的時候,就已居住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理區域。新來者後來通過征服、占領、殖民等手段,占有了統治地位。

1993年6月18日,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人權大會舉行“世界土著人國際年”大會,呼籲國際社會重視世界各國土著居民的存在,尊重其歷史、文化和傳統,並保障他們平等生存的權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著
  • 外文名:engonus
  • 定義:指一個地方的原始居民
  • 相關會議:“世界土著人國際年”大會
  • 注意:中國無符合土著人定義的人群
澳洲土著,特點,政府關注,美洲土著,名稱由來,分布,文化,古代印第安人,非洲土著,由來,文明,中國政府態度,中國大陸方面,台灣方面,

澳洲土著

特點

澳洲的土著人最神奇之處在於他們高度靈敏的嗅覺和視覺,他們有著非常強的判斷力,這些本事如用在追蹤方面會收到奇蹟般的效果。在新南威爾斯,一個4歲女孩迷路了,人們遍尋不見,警方於是聘用一名土著人協助搜尋。那名土著人在拂曉前趕到女孩家,繞著屋子急步行走,越繞越遠,忽然之間,他滿懷信心地沿著一條直線前進,甚至一片落葉、一根斷枝、一顆石子,都是他跟尋的對象。有時快速前行,有時跪臥於地。幾個小時後他發現這迷途的小女孩筋疲力盡地倚臥在一棵大樹旁邊。醫生們對土著人的這種本領進行了深入分析,但是仍然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所以對世人來說,澳洲土著的種種過人之處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政府關注

直至二十世紀,澳大利亞政府才開始意識到侵犯到澳大利亞原居民的權利,開始逐漸改善與土著人的關係,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開始嘗試同化土著人,迫使土著人住入鄉鎮並接受歐洲文化的教育。土著人權真正有所改善是從1960年開始,政府設立了土著人事物機構,土著人成為了澳大利亞原始居民,部分土地歸還給原屬的土著居民。1962年土著人獲得了選舉權。澳大利亞土著人受到了許多政策的優惠。

美洲土著

名稱由來

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義大利航海家C·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時,誤以為所到之處為印度,因此將此地的土著居民稱作“indians”,以後雖然發現他的錯誤,但習慣稱法已經普及了,所以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稱印地安人為“西”印度人,在必要時,為了區別,稱真正的印度人為“東”印度人。漢語翻譯時直接把“西印度人”這個單詞翻譯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煩。印第安人在15世紀末之前本來並沒有統一的稱法。到目前仍為最普及的用法。不過到了20世紀,許多美洲國家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明顯改善,一些政府機構或民間組織開始對“印第安人”這一名稱進行“正名”,比如在加拿大往往被稱為更加政治正確的“第一民族”(英文:First Nations)等等。

分布

此人種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屬蒙古人種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語,包括十幾個語族,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人種體質: 印第安人,黃種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據傳在15000-25000年前由亞洲經白令海峽陸續遷入,分布南北美洲。在極北部有埃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在北美有阿塔巴斯乾人、阿爾貢金人、易洛魁人、蘇人和馬斯科基人等;在中美有阿茲特克人、瑪雅人、加勒比人、奇布查人等;南美有印加人、瓜拉尼人和阿拉烏乾人等。語言屬印第安語族。最先種植玉米、馬鈴薯、向日葵、棉花、金雞納樹等作物,對人類作出貢獻。16世紀前,多半尚處於母系氏族階段,也有少數像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等已形成早期奴隸制國家和有相當高的文化。16世紀起遭歐洲殖民者的摧殘和殺戮,發展中斷,人口下降,現有3200餘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北美約剩80餘萬人,大都被趕入保留地,生活艱苦。在中美和南美一般都受所在國統治者的歧視和同化。
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絕大多數均為印第安人,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傳統將其劃歸蒙古人種美洲支系。印第安人通常說印第安語,或者稱為美洲原住民語言。但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語言的系屬情況均十分複雜,至今沒有公認的分類。

文化

印第安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和發展,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歷史上印第安人曾建立過四個帝國,其中最重要的是北美洲的阿茲台克帝國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國。印第安人中的瑪雅人發明了瑪雅文字,對天文學的研究造詣也相當深入。印第安人培育出了玉米、馬鈴薯、辣椒、西紅柿、菸草、可可等作物。
然而,由於後來西方殖民者迫害、殺戮印第安人,毀滅印第安文化,致使現在殘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經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美洲國家也開始下大力發掘古代印第安文化。
據統計,殖民時期,西班牙所屬的領地有1300萬印第安人被殺,巴西地區有大約1000萬被殺,美國西進運動中又有100萬左右印第安人被殺。目前大約有3000萬印第安人。
另外,印第安人曾被誤認為是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於印第安人傳統上習慣在面部塗紅顏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

古代印第安人

* 瑪雅人
* 阿茲特克人
* 印加人
和許多其他較小的部落。

非洲土著

由來

非洲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19世紀以來,考古學者在非洲陸續發現了許多上古人類化石,其中1974年在肯亞與衣索比亞交界地區發現的距今320萬年前的女性猿人化石,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走出熱帶森林、開始直立行走的女人的遺骸。一些人類學者利用遺傳學技術對人類的基因進行研究,認為全世界的民族共同起源於4-20萬年前的一個非洲原始部落。他們認為:400-600萬年前從猿分化出來的原始人類大都沒有留下後代,只有非洲的一個部落生存下來,在10萬年前,這個部落開始走出非洲,遷到西亞,然後從西亞遷到世界各地,6萬年前進入亞洲內地,4-6萬年到達大洋洲,3.5萬年前到達歐洲,最後在3.5萬年前跨越白令海峽抵達美洲。這些遷徙到世界各地的非洲部落的後裔最終形成了現代人類。

文明

非洲是最早跨入文明社會的地區之一。公元前5000年,尼羅河下游的古埃及居民就掌握了穀物栽培、修建水利工程的技術。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又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出現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在此後近3000年的時間裡,古埃及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建築了古代七大奇蹟之一的金字塔。許多古埃及的國王(法老)東征西討,擴大古埃及的疆域,最盛時的埃及疆土,南到蘇丹,西到利比亞,北至小亞細亞,東及兩河上游。擴張的同時,古埃及文化也向四周傳播。埃及的象形文字傳入古希臘,衍變為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后來又衍變為現代西方拉丁文。強大的古埃及存在了近3000年,在此期間,埃及多次向外擴張,也受到四周強大民族的多次入侵。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了埃及。從此,埃及失去了獨立的地位,相繼被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奧斯曼(土耳其)人長期統治。
位於尼羅河上游的蘇丹是古埃及擴張的主要對象之一。當時,埃及人把蘇丹稱為努比亞。這一地區在公元前2000年就建立了國家。埃及的入侵給當地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公元前8世紀,蘇丹人爆發了規模宏大的反抗運動,趕跑了埃及人,建立了庫斯王國。公元前751年,庫斯王國征服了埃及,建立了埃及第25王朝。庫斯人在埃及的統治持續了88年。後來,庫斯王國遷都麥羅埃,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庫斯王國地處西亞、北非與非洲的交通要道,成為非洲東北部的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庫斯人掌握了冶鐵技術,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鐵中心。他們和埃及人一樣,曾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公元前350年,新興的阿克蘇姆王國征服了庫斯王國。
阿克蘇姆王國位於衣索比亞北部,建國於公元前。公元1世紀,阿克蘇姆王國開始向外擴張。到公元4世紀,阿克蘇姆相繼征服了衣索比亞南部、庫斯王國和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一些王國,達到了鼎盛時期。國家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並創造了現在仍然在使用的衣索比亞文字。阿克蘇姆的強盛局面持續了幾個世紀。公元570年,波斯人將阿克蘇姆人趕出了阿拉伯半島,隨後,阿拉伯人切斷了阿克蘇姆的海上貿易通道。公元7世紀,強大的遊牧民族的入侵使阿克蘇姆王國遭到了滅頂之災。衣索比亞人逐漸退居中央高原,一直保持獨立的地位。
衣索比亞以南為東非地區。北起索馬里半島,南至南非北部沿海的非洲東部沿海是非洲大陸和外界進行貿易交流的重要地區。從7世紀末開始,善於經商的阿拉伯人開始遷到東非沿海的各個城市居住。在長期的交往當中,阿拉伯人和當地非洲人通婚,產生了一個新的民族——斯瓦希里人。斯瓦希里人吸收了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及東亞、東南亞文化,在當地文化的基礎之上,創造了具有鮮明商業城邦文明特徵的斯瓦希里文化。13-15世紀,斯瓦希里文明達到了鼎盛時期。中國明朝初年,鄭和下西洋時,就曾多次到達非洲東海岸,與斯瓦希里人進行貿易。
在東非內陸地區,維多利亞湖的周圍,曾經出現過強大的王國,如布尼奧羅王國、布乾達王國。它們都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是中央集權的國家。到19世紀,隨著內部矛盾的加劇和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這些大大小小的王國都退出了歷史舞台。
南部非洲的古代歷史基本上沒有文字記載。1868年,西方人在今天辛巴威發現的石頭城遺址說明這裡曾經有過輝煌的文明。
位於中非地區的剛果盆地曾出現過幾個重要的王國。公元14世紀末,在今天剛果(金)的西南部和安哥拉北部建立了剛果王國。剛果王國具有明顯的部族國家的特徵。居民分屬各個部落公社,土地為部落公社所有,分配給公社成員耕種,公社成員則要向頭人、酋長貢獻一部分收穫物,頭人、酋長再將其中的一部分貢獻給國王。1483年,葡萄牙人開始進入了剛果王國的領地。他們用花布、絲綢、小刀、鏡子、玻璃珠等廉價的工業品賄賂國王和各級官員,幫助他們從鄰近的地區掠奪奴隸。剛果的官員就成了殖民者的幫凶。販賣奴隸加劇了剛果的各種社會矛盾,最終導致王國的崩潰。1665年,剛果王國分裂為若干個小王國。
西非是非洲進入文明社會較早的地區。在幾內亞以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曾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王國起起伏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西非中部先後興起的加納、馬里和桑海。
加納與如今的加納共和國在地理位置上並無關係。古加納王國出現在公元初期,到11世紀,加納王國進入全盛時期。加納的國王以黃金著稱於世,連王宮的狗戴的項圈都是金或銀制的。1076年,摩洛哥征服了加納,加納從此一蹶不振。1200年,蘇蘇族的國王蘇曼古魯征服了加納的殘餘部分,加納王國從此銷聲匿跡。1235年,已有500年歷史的馬里王國在松底阿特的率領下擊潰了蘇蘇族國王蘇曼古魯的軍隊。馬里逐漸控制了原加納王國的土地,成為一個更強大的、更富裕的國家。14世紀初,國王曼薩·穆薩到麥加朝覲,隨從達6萬人,用84頭駱駝馱運金砂。一時之間,馬里的富庶名聞伊斯蘭世界。國王還邀請了許多伊斯蘭學者到馬里講學,使馬里成為伊斯蘭學術研究中心。1360年以後,馬里王國因出現爭奪王位的內戰,開始衰落,國土日漸萎縮。桑海早在公元7世紀中葉就已建立,當時位於尼日河中游的登迪地區。公元11世紀初,遷都加奧,後改名加奧王國,是馬里原屬國之一。馬里衰落給桑海的興起創造了條件。到15世紀下半葉,桑海已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但桑海帝國只維持了100多年的興盛局面。內部的紛爭使外部武力有了可乘之機。1591年,摩洛哥軍隊占領了桑海的都城廷巴克圖。桑海帝國不復存在了。
北非和西亞有著密切的聯繫,公元前9世紀,善於經商的西亞腓尼基人來到現在的突尼西亞灣沿海地區建立了商業地點,開始在北非殖民。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這裡逐漸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迦太基。迦太基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商業中心。為了與當時的羅馬爭奪地中海的霸權,迦太基與羅馬進行了長達100多年的戰爭。最後,迦太基戰敗,劃入羅馬的版圖。公元前後,整個北非地區都劃入了羅馬的版圖。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占領了北非地區,北非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此後,北非幾個國家(蘇丹除外)的命運就連到了一起,並與西亞有了不可分割的紐帶。16世紀,這裡又淪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直到西方殖民者進入北非之前,這裡一直是土耳其人的勢力範圍。
在15世紀,剛剛擺脫了阿拉伯人統治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就開始登上非洲大陸,尋求發展的新空間。他們沿著非洲西海岸一直南下,試圖找到通往東方的新通道。在西班牙派人向西航行的同時,葡萄牙人也在不斷地向南尋找通向東方的航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就在國王的鼓勵下,組織船隻沿著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達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接著,葡萄牙人達·伽馬組織了更大的船隊,於1497年7月8日從里斯本出發,先是循著迪亞士發現的航路,於同一年的11月到達好望角,並從那裡折向北航行。1498年3月,達·伽馬到達了莫三比克,並在一個阿拉伯嚮導的指引下,建立了據點。由於遭到當地人的抵制,他在購買了大批的香料、絲綢、寶石和其它東方特產後便匆匆返航。他這次所帶回貨物的純利潤是全部航行費用的60倍。在以後的航行中,葡萄牙人帶來了更多的人馬和大炮,打敗印度洋上各地有組織的抵抗,建立了許多商業和軍事據點,終於控制了這條通往東方的航路。新航線的發現給歐洲帶來了財富,卻給非洲帶來了災難。"新大陸"發現之後,美洲的開發需要越來越多的勞動力。為了牟取暴利,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等歐洲殖民者開始將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在黑奴買賣盛行的1502年至1808年期間,光是被賣往美國的黑奴就達到600萬。罪惡和殘酷的奴隸貿易,嚴重破壞了非洲的生產力,阻礙了非洲的發展,給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19世紀中後期,已完成或正在進行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需要大量的工業原料和廣闊市場,它們加緊了對非洲的侵略,開始從沿海向非洲內陸浸入,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為了協調各國的利益,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英、法、德、比、葡、意等15個國家在柏林召開會議,以協定形式對非洲進行了瓜分。到一戰前,整個非洲大陸只有賴比瑞亞和衣索比亞還保持獨立,其餘的國家和地區全部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運動蓬勃興起。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非洲國家陸續取得獨立。1974年,安哥拉、莫三比克等國宣布獨立,非洲整個殖民體系宣告解體。1980年4月18日,辛巴威宣布獨立,西方國家的殖民統治完全從非洲消失了。非洲獨立的國家達到了50個。剛剛獲得獨立地位的非洲國家認識到團結與合作的重要,1958年4月,第一次非洲獨立國家會議召開,埃及、賴比瑞亞和加納等8個國家參加了會議。與會國家一致同意加強團結與合作。非洲統一運動開始了。1963年5月,31個獨立的非洲國家的領導人齊聚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了盛況空前的非洲獨立國家首腦會議。會議簽署了《非洲統一組織憲章》,宣告非洲統一組織正式成立。
獨立而團結的非洲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國際社會的支持和非洲國家的共同努力下,非洲的許多問題得到了解決。1990年3月,非洲最後一塊殖民地納米比亞擺脫了南非的統治宣告獨立。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白人政權也逐漸放棄了種族歧視政策。1994年,南非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不分種族的全國大選。黑人領袖曼德拉當選為總統。4月12日,曼德拉宣誓就任南非總統,宣告新南非的誕生。
納米比亞共和國成立和新南非的誕生,宣告了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政治解放的歷史任務的勝利完成,古老的非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

中國政府態度

中國大陸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觀點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包括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都是中國的世居民族,5000多年來在自己的家園生生不息。
土著人和少數民族是兩個不同概念。中國的56個民族都是中國的世居民族,因此不存在像世界其它一些地區存在的土著人。
中國雖然沒有土著人問題,但一直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社會對土著人權利的保護行動。中國政府十多年來一直派人參與《宣言》起草工作組的磋商,中國專家自被選為土著問題常設論壇成員以來,一直為論壇的各項工作做出積極貢獻。

台灣方面

台灣政府於1980年代以前認為所謂的‘原住民問題’(既土著人問題)並不存在。80年代戒嚴取消以後,伴隨著台灣本土的民主化運動發展,政府才在這一問題上逐漸放開態度。
台灣政府於1996年成立了‘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以專門處理台灣的原住民族事物,承認了台灣有16個民族為‘原住民族’(統稱為‘高山族’)。
在2000年第六次修訂憲法增修條例時,才正式以法律形式承認‘原住居民’的‘民族權’存在,並於2005年通過了《原住民族基本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