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山

土樓山

土樓山又稱北禪山,俗稱“北山寺”,也叫永興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距離市區約3公里。山之上半部為紅土沙岩,因長期的風剝雨蝕,致其形似土樓,故稱土樓山。

古人有“在崖立如浮圖(寶塔)狀”的描述,這就是西寧古八景中遺留最完善的一景——北山煙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土樓山
  • 地理位置: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
  • 開放時間:早7:50-晚7: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稱號
  • 門票價格:5元。
  • 著名景點:土樓觀
  • 又名:北禪山、永興寺
簡介,結構,歷史,

簡介


山頂叢林之中,古洞窟鑿嵌于山腰峭壁之間,露天金剛經千百年風雨削蝕自然形成,頂摩雲天,古剎殿宇鱗次櫛比,是繼山西省太原“懸空寺”之後的中國第二大“懸空寺”。據說是千百年的風剝雨蝕和鬼斧神功,造就了這一奇峰,或狀如層樓迭起,或如寶塔凌空;據北魏酈道元所注《水經注》中曾記載:“湟水又東,經土樓南,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雕牆故壁存焉。”以及此山現存文物遺蹟考證,這裡闢為宗教活動場所,始於東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4),距今已有1900年的歷史。
土樓山上的神祠、寺廟具有濃厚而神秘的宗教色彩,是古代宗教活動的場所,尤為奇特的是土樓山上的神祠、寺廟、佛、道、儒均可互見,藏族、漢族的神話傳說都有遺存。這裡既有佛教崇拜的釋迦牟尼、觀世音,又有道教敬拜的斗母、太上老君,還有漢族儒家敬重的忠君偶像“關帝廟”,而且是鑿洞立像,這種洞窟文化很有藝術研究價值。
高原的氣候乍雨時睛,而到土樓山遊玩,最佳勝景則是雨中觀游土樓山。清朝詩人張思憲曾描繪到:“北山隱約樹模糊,煙雨朝朝入畫圖。”在煙雨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土樓山隱約模糊、水墨入畫的意境。站在斗母殿,殿檐滴水如珠,雨幕中的群樓像籠罩了一幅輕紗,道路縱橫像是幾筆粗墨,片片樹林猶如淡墨渲染。遙望南山,似見似不見,形隱而神存矣。唯有北山頂上那座具有唐代建築風格的寧壽塔,在煙雨朦朧中依然矗立,像是一位久經風霜的老僧,在思謀著蒼茫的人世。至今仍成為西寧市的旅遊勝地。

結構

現土樓觀內建有“西王母殿”、“靈官殿”、“弦女宮”、“城隍殿”、“三清殿”、“魁星閣”、“玉隍閣”、“齋堂”以及“九窟十八洞”等建築,整個道觀現占地面積101畝,其中各種殿堂、洞窟建築面積為6806平方米,栽種各類常青樹木和多年生花卉植物6萬餘株,使土樓觀古老建築掩映在蒼松翠柏和花團錦簇之中,更顯道家之靈氣,山川之美麗,令遊人香客流連忘返。

歷史

東漢年間,漢王朝在河湟地區置護羌校尉,對諸羌實行統治。東漢章帝章和二年(88),漢朝派張掖太守鄧訓任護羌校尉,鄧訓對河湟諸羌採取安撫政策,諸羌紛紛來歸,並得到很好安置,河湟各族安居樂業,鄧訓也深受河湟各族的愛戴,東漢和帝永元四年(92)鄧訓病逝,河湟各族按照民間信仰在土樓山為鄧訓建聖賢神祠以示懷念。後來佛教、道教相繼傳入河湟地區,土樓山神祠逐漸成為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動場所,依山勢佛教修了寺廟,道教修了洞觀。明清以來,以靜修為主的道教在土樓山的活動占據優勢。土樓山便成為道教活動場所。1983年11月16日,西寧市人民政府根據道教界的要求,將土樓神祠改名為“土樓觀”,正式劃歸道教界使用,由西寧地區道教前輩趙理璞(1909-1987)主持教務,道士喇宗靜主管道觀建設和山坡綠化等事。自古以來,土樓山作為宗教活動的場所,經佛教、道教僧、道人等和民間信眾的修建,使之不僅成為後來道教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而且也是西寧地區各族民眾登高遊覽的勝地。近十幾年來,由於植樹造林搞得好,松柏楊柳鬱鬱蔥蔥,土樓山己成為西寧童禿北山中的一塊綠洲。每逢節假日,各族民眾紛紛登山遊玩;每年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夜晚,總有數萬民眾登上此山,通霄達旦環繞篝火跳舞唱歌,論古說今,觀賞高原古城的萬家燈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