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盤繡

土族盤繡

土族盤繡,青海省互助縣土族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盤繡是中國土族刺繡中最主要的繡法,是土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 盤繡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複雜巧妙,匯集著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在青海高原的東部山區,勤勞、樸實的土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著古老傳統的民族刺繡藝術,她們的刺繡技藝精湛,做工精細,巧奪天工。

2006年5月20日,土族盤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族盤繡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申報地區: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 遺產編號:Ⅶ-24
歷史源流,文化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源流

在青海省都蘭縣發掘的土族先祖吐谷渾墓葬中,就出土有類似盤繡的繡品,由此可知,4世紀左右盤繡工藝已經出現。
土族盤繡作品土族盤繡作品
土族盤繡代表性傳承人李發秀從多角度對土族盤繡進行了創新:在圖案設計上,融入時代元素和標誌性事件,為土族盤繡帶來新鮮氣息;在品類拓展上,以香包、荷包、掛件等實用性種類為主,同時將盤繡的底料由傳統的黑棉布換成織錦緞,使盤繡更美觀。

文化特徵

藝術特點
盤繡是絲線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調,鮮艷奪目。盤繡的圖案構思巧妙,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包括法輪(土語稱為“擴日洛”)、太極圖、五瓣梅、神仙魁子、雲紋、菱形、雀兒頭、富貴不斷頭、人物、佛像等幾十種樣式。土族盤繡針腳細膩、層次鮮明。
土族盤繡作品土族盤繡作品

製作工序

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
土族盤繡作品土族盤繡作品

題材作品

盤繡在土族人的生活中處處可見,題材涉及頭飾、衣領、腰帶、枕巾、針扎以及荷包等,最常見的圖案有八寶、彩雲、太極圖、富貴不斷頭、八瓣蓮花等。主要作品有土族花袖衫(土族語稱作“秀蘇”)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有著千年歷史的土族盤繡一直傳承至今,其文化與藝術的價值不可低估。土族盤繡色彩繽紛,圖案逼真,在形、色、質、意等方面體現出本民族的審美態度和價值判斷,為民族學、美學等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材料。
土族盤繡作品土族盤繡作品
土族盤繡作品展現出了土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博大精美,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土族盤繡藝術是土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具有鮮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承載著這個民族變遷史中太多的文化信息,是整個土族精神凝聚的物質象徵。

傳承人物

李發秀,女,土族,1959年生,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族盤繡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青海民族大學指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成立了三個土族盤繡的鄉鎮企業合作社,幫助簽訂蘇州著名品牌企業9萬元盤繡訂單,惠及當地300餘名土族繡娘。
依託青海省內外高校,青海已舉辦唐卡、和日石刻、湟中銀銅器、湟中堆繡、土族盤繡、河湟刺繡、果洛格薩爾手工藝等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群培訓班16期,累計培訓900餘人次。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李發秀在青海文化部門推薦下參加了民間藝術品“中國故事”展,此後盤繡這種傳承著土族母女之間情感的“非遺之花”獲得中國織繡精品大展金獎等多項榮譽,並在聯合國婦女大會操作表演。
土族盤繡作品土族盤繡作品
土族盤繡作品在2009年“錦繡中華”中國織繡精品大展中獲金獎。
2013年,土族盤繡參加了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2017年12月11日,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福建泉州開幕,現場展示“海絲”路上的精彩“非遺”瑰寶主要有青海的土族盤繡,北京的花絲鑲嵌、雕漆、清宮傳統刺繡技藝,天津的楊柳青年畫,吉林省的長白山滿族撕紙技藝等,樣樣凸顯匠人大師的高超工藝和匠心巧思,傳遞出濃濃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