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伯特

圖伯特

圖伯特(1755—1823),乳名圖克善(錫伯語即牛犢之意),伊拉里氏。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初八日生於鑒京(今瀋陽)郊區的一個里氏。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初八日生於盛京(今瀋陽)郊區的一個錫伯族家裡。

基本介紹

  • 本名:圖伯特
  • 所處時代:一七五五年
  • 民族族群:錫伯族
  • 主要成就:穩定邊疆
簡介,生平,史記,成就,貢獻,功績,晚年,評價,

簡介

圖伯特是錫伯族人民中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跡,在錫伯族人民中有口皆碑,世代相傳。
公元一七五五年(乾隆二十年),清朝政府在平息了準噶爾頭目的叛亂之後,接著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亂。一七六二年,在伊犁建立了將軍府,統轄新疆(當時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地區)。這個時候,清政府在新疆雖有滿,漢,蒙古及索倫官兵駐守。但仍感兵力不足。於是,一七六四年(清乾隆二十九年)農曆四月初,清政府決定從盛京所屬的瀋陽、開原,義州、風城、熊岳、復州、金州、錦州、岫巖,廣寧、醜州,興京牛莊,海城、撫順,松嶺子等十七個城鄉里抽調錫伯族官兵一千零二十名,連同家屬總計三千二百七十五人,遷移到新疆伊犁一帶駐防,以增強大西北的防務。
西遷具體人數西遷具體人數
西遷人數:西遷的錫伯官兵有防禦10員、驍騎校10員,兵1000名,官兵之家眷3275人,總計4295人,分成兩隊,分別由協領阿穆呼郎管帶和噶爾賽管帶率領。一路上除有少量的逃亡者外,陸續出生了350餘名嬰兒。此外,由盛京啟程時,有不少官兵家屬自願跟隨,其中男247名,女158名。所以實際到達伊犁的錫伯人數達5050人。

生平

就在農曆四月十八剛口天,東北遼寧省瀋陽市北報關門外的一座“錫伯家廟”(即太平寺)里,有數千名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共進分別的野餐。在這悲歡交集的人群里,有一位年滿十歲的少年,體質健壯,聰明伶俐,也在隨其父母整裝待發。他的乳名叫圖克善 (滿語:牛犢之意),學名叫做圖伯特,姓伊拉里氏,一七五五年五月初八出生在瀋陽市北郊的錫伯族村屯裡。幾天以前他還是和一群少年一起,在山坡上放牛的頑童,今天也將隨軍西行,同父輩們一起去守衛祖國的西大門。
這支西調的隊伍分兩批出發。第一批於一七六四年四月十日啟程,次年的七月二十日到達蘆草溝,第二批於一七六四年四月十九日出發,次年的七月廿二日抵達蘆草溝。他們都在蘆草溝西北方向靠北山腳下過了冬季。他們所住過的地方至今還叫做“錫伯圖”(即錫伯族人所住地之意)。如:塔城地區額墩縣西北方向的“錫伯圖’,額爾齊斯河上游的“錫伯渡’等,也都是這個意思。

史記

一七六六年(乾隆三十一年),農曆正月,錫伯族軍民被伊犁將軍明瑞調駐伊犁河南岸(即今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由於途中死亡,使人數大為減少,於是 西調的錫伯營的十個扎蘭被縮編為六個牛錄滿語箭之意,是清朝八旗制度下軍政合一的基層組織)。到乾隆三十二年又增編二旗,共為八旗,組成錫伯營八個牛錄。圖伯特一家被編入到正蘭旗里。
那時,伊犁河南岸還是一片荒野,僅在霍集格爾布拉克(今金泉公社所在地)和海努克等地水溪旁邊,有準噶爾時代的廟宇,宮殿廢墟和少部分塔蘭奇墾種的田畝遺蹟。錫伯營就選擇沿河南岸的可耕之區,定居了下來。
錫伯族西遷伊犁時,清朝政府曾答應六十年後調回原籍。時過三十多年後,一切跡象表明,滿六十年調回原籍是一個大騙局。這個騙局已被錫伯族人民所識破。因此,為了民族的繼續生存和永遠保衛祖國的神聖邊疆,從長遠的利益著眼,他們在伊犁河南岸疏通了準噶爾時代的一條東西長達一百八十餘里的大渠,即綽合爾兜,或叫綽豁羅渠,引水灌田。因為沿渠的大片地是“渠北地隘,慮在無田,渠南阻崖,患在無水”,故只開了萬餘畝土地。而這時,錫伯營人口已繁衍至七千多人,靠萬餘畝土地已經不能滿足口糧的需要了。擺在錫伯族官兵面前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另行開渠,擴大耕地面積,發展農業生產,以維持全族的生計。但是,有一些人卻看不清這種形勢,還天真地相信六十年後返回原籍的虛假諾言。

成就

經過了三十多年的歲月,十歲那年隨軍西來的圖伯特早已成長起來。這時他已是四十七歲的人了。圖伯特從十八歲起應試而成為披甲(滿語叫伍克辛,是滿州兵的總名稱)。因在牛錄當差勤奮,平時又努力學習,注意研究歷史、地理,公餘時間還從事農耕,這樣逐漸由領催,防禦,佐領,副總管步步升為錫伯營總管了。
幾十年的軍營生活,磨鍊了圖伯特,使他以政治家的敏銳眼光,觀察到了當時的形勢。他以科學的態度,分析和研究了伊犁河以南的地形,土壤等自熱條件。當時,察布查爾地區的情況是,除了依靠僅有的幾十眼泉水和夏季的山洪之外,再沒有別的水源可以利用來灌田。泉水和山洪水,都滿足不了生產的需要。從這個實際情況出發,圖伯特首先傾聽了人民的意見,踏遍伊犁河以南的所有地方,比試過各種各樣的土壤,來選擇修渠的路線,最後才下定決心,採納人民民眾的意見,興修水利,墾荒種田,以造福於後代。

貢獻

圖伯特的前任,過去也曾多次試開過渠道,由於地形選擇不當,計畫組織得不周密,特別是由於官僚集團內部的意見不一致,結果都遭到了失敗。因此,當聽說圖伯特又要興修水利的訊息,代表錫伯族統治階級利益的副總管索爾岱為首的官吏們就急忙起來反對,並上書伊犁將軍陷害總管圖伯特。但是,有遠見的總管圖伯特,有人民民眾的支持。他理直氣壯地向伊犁將軍松筠申訴了興修水利、墾荒種田對鞏周邊防與改善人民生活的重大意義,並以九族擔保,保證七年之內完工,從而得到了將軍松筠的同意。一八○二年(嘉慶七年),即錫伯族西遷到伊犁以後的第三十七年,農曆十月察布查爾大渠正式興工開挖。
察布查爾大渠鑿於察布查爾山口,南引伊犁河水。修渠工程十分艱巨。當時錫伯族總人口為七千餘人。在勞動力不足,工程又艱巨的情況下,圖伯特決定將八個牛錄的四百個勞動力分編成兩個大隊,春秋兩季分期換工,採取邊挖渠,邊種地的辦法,開一段渠就引一段水進行耕種,力求當年動工,當年受益。他這樣做不僅解決了渠道的試水問題,也解決了勞動力的口糧問題。挖渠工程開始之後,圖伯特親自來到工地上。他白天指揮勞動,夜晚則率領部分辦事人,用香火測量地形,釘校,標明翌日開挖渠道的路線,不分晝夜、不知疲勞地和大家共同戰鬥。民眾目睹圖伯特公而忘私,不辭辛苦,更是幹勁倍增。錫伯族軍民,在圖伯特的率領下,齊心協力,經過辛勤的勞動,終於在一八○八年(嘉慶十三年),挖成了深一丈,渠底寬一丈二寸,渠面寬三丈,東西長達二百餘里的察布查爾“大渠”。

功績

大渠一經建成,人民歡欣鼓舞,生產積極性十分高漲,很快就開墾出了七萬八千七百零四畝土地,以後又逐年增多,及至今日已開墾了二十餘萬畝農田。這時,沿伊犁河南岸居住的幾個牛錄,也先後遷至察布查爾大渠南北兩岸,修築城堡定居了下來。從此,在一片荒無人煙的原野上,出現了村落相望、阡陌相連的欣欣向榮的景象。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莊稼年年豐收,使錫伯族軍民的生活大為改善。
伊犁將軍松筠將圖伯特的功勞奏報清朝皇帝後,清朝皇帝十分讚賞,於一八○九年,令其進京朝覲,並繪圖紫光閣。圖伯特進京時,帶去了察布查爾地區的十多種土壤,向嘉慶皇帝一一介紹了各色土壤的性質、用途,以及如何發展錫伯族營農業生產的遠景規劃。

晚年

朝覲之後,圖伯特遵旨返東北故鄉省親,向鄉親們匯報了在伊犁駐屯的情況。在返回伊犁途中,他受任為塔爾巴哈台鋇隊大臣。圖伯特在巴爾魯克任所的五年又是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的五年。後來他因積勞成疾,患了關節炎症,行動不便,便卸任回鄉。一八二三年(道光三年)圖伯特在錫伯族正黃旗(即二牛錄)的家裡逝世,享年六十九歲。

評價

察布查爾大渠是新疆錫伯族人民的生命線。錫伯族人民讚美它,歌頌它,把它比作自己的母親。為了紀念圖伯特倡導開渠的功績,錫伯族人民自動建立了“圖公生祠”,在察布查爾大渠龍口和七牛錄(圖伯特的原籍)等地,還建立了圖公柯堂,直到解放初期,每逢春秋兩季都舉行祭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