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與經濟

國際貿易與經濟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專業培養具有開放的國際視野和寬廣的學科背景,突出的創新意識、開拓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勝任外經貿企業及政府部門的經營、管理、諮詢服務、進出口貿易與網路行銷等工作的複合型高素質專門人才。專業核心課程: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電子商務概論國際經濟合作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商務溝通英語;全英文教學課程:商務溝通英語、國際經貿函電、經貿英語選讀;雙語教學課程:信息系統概論、國際行銷學;模擬操作訓練課程:國際貿易實務;研究型課程:國際貿易專題;討論型課程:世界經濟專題 WTO專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貿易與經濟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onomy
  • 具有:開放的國際視野和寬廣的學科背景
  • 突出:創新意識、開拓精神和實踐能力
  • 討論型課程:世界經濟專題 WTO專題
專業介紹,就業方向,發展歷史,國際貿易,作用,影響,貿易理論,

專業介紹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y(Economics)
說白了,兩個要求。第一,就是外語要求達到相當熟練口語的要求。第二,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等專業課程知識要紮實。

就業方向

最好是大的國際貿易公司了,有實體的,有進出口權的,有報關報檢資格,可以既接觸外國客戶又聯繫國內工廠。但要找到這樣的工作可是有一定難度的。前提是英語要好,非常好。
可以從事報關、報檢,物流(貨貸)等工作。
其實找什麼樣的工作沒有定式,只是看個人的愛好興趣了。
倘若口才好的話,也可以做行銷啊,很鍛鍊人的。
做什麼並不重要,關鍵是能否從中學到東西,從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經歷很重要,有用的是歷練,沒用的是磨練,無論什麼都是鍛鍊。

發展歷史

國際貿易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商品市場商品交換的擴大,以及國家的形成,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必要條件。
但是,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國際貿易在社會經濟中不占重要地位。只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國際貿易才獲得廣泛的發展,才真正具有世界性,對外貿易在各國國民經濟中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對外貿易對於經濟發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從資本主義社會開始的。同時,對外貿易對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對外貿易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對外貿易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各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規模首先是由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

國際貿易

二戰後的國際貿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在不同的階段里,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並不一致。戰後國際貿易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大階段:
(1)國際貿易迅速發展階段(1973年以前)
1950—1973年的23年間,國際貿易從600 億美元增加到5740億美元,增長了8.5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0.3%,這一增長速度超過了國際貿易歷史上增長最迅速時期的水平。戰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國際貿易迅速增長的基本原因。
(2)國際貿易緩慢發展階段(1973年以後——1900年)
1973年以後,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高通貨膨脹率所致。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
首先,世界經濟的低速增長
其次,能源危機的爆發
再次,貨幣制度危機的爆發
(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
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開發中國家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社會主義國家所占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占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變化,是戰後世界經濟變化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反映。與此同時,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明顯地超過初級產品所占的比重。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新興工業部門出現,大量新產品湧現並投入世界市場。
第二,科技的進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為經濟有效,節約了原材料的使用,導致初級產品貿易的相對下降。
第三,合成材料工業有了迅速發展,減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
第四,開發中國家工業的發展,增加了製成品的出口量,減少了初級產品的出口量。
第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農業保護政策和鼓勵國內農業發展的政策,提高了農產品的自給率,減少了對農產品的進口需要。
第六,開發中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實行工業化,大量進口資本貨物,也增加了工業製成品國際貿易量
第七,隨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更大,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
然而,造成在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下降和工業製成品所占比重上升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下降,而工業製成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上升,從而出現了初級產品所占比重日益下降的趨勢。
戰後,製成品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機器設備在世界製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
(1)世界工業結構變化巨大,重工業不止不斷上升,輕工業比重下降。
(2)國際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機器設備專業化生產協作日益加強,使這些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數量和比重大大增加。
(3)國際貿易中的新產品絕大部分機器設備產品。
(4)居民對汽車、家電等的需求增長。
戰後在初級產品貿易方面的一個特點是燃料的重要性明顯增長。這主要是由於:
第一,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改變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
第二,1973年和1979年世界市場原油價格兩次大幅度上漲,是石油在初級產品貿易中的比重在70年代急劇上升的重要原因。戰後,開發中國家在世界初級產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已開發國家所占比重則明顯上升。
軍火貿易的不斷擴大,是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中的一個突出現象。8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革命新高潮的興起,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主要有:
(1)世界製成品貿易呈進一步上升趨勢,深加工、高附加價值產品的貿易增長更快。
(2)技術密集型產品,尤其是尖端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發展迅速,日益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
(3)能源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下降。

作用

地位: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後,對外貿易已成為一國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一國國民經濟整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資本主義之所以必須國外市場,是由資本主義發展的具體歷史條件決定的。
(1)資本主義是廣闊發展的、超出國家界限的商品流通的結果
(2)資本主義社會各個生產部門發展的不平衡性
(3)資本主義無限擴大生產的傾向
作用:對外貿易是世界各國發展對外經濟關係的紐帶和手段。具體說,對外貿易的作用有:
(1)互通有無,調劑餘缺
(2)調節社會勞動,增加生產總量
(3)可以阻止利潤率下降趨勢
(4)是發展對外關係的紐帶和手段
對外貿易生產以來,西方關於對外貿易與經濟成長的關係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對外貿易是經濟成長的發動機”學說。
(2)“對外貿易重要性漸減規律”。
(3)對外貿易乘數原理。

影響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二戰後的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戰後的國際分工由各國不同工業部門之間的分工發展成為各國間的部門內部的分工。同時,促使一些高科技產品走國際分工和國際協作的道路。
國際分工的深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
(1)國際分工的深化是戰後國際貿易發展速度快於世界生產增長速度的主要原因
(2)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使二戰後經濟生活國際化的趨勢不斷加強
(3)國際分工的深化使二戰後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4)國際分工的深化業制約著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

貿易理論

西方經濟學家的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理論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1)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
斯密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於因地域、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絕對差異。他主張分工,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個人專門從事一種物品的生產,然後進行交換,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他認為國際分工是各種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國外生產的產品比國內生產的產品要便宜(生產成本絕對低),那么就應該輸出本國在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他認為,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無論是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生產成本絕對低的產品,然後進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物質財富。
斯密的國際分工理論被稱為地域分工論或絕對成本論
李嘉圖發展了斯密的理論,將它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提出了比較成本論。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則。這一原則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它的經濟力量是強是弱,都能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確定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安排生產,進行貿易,使雙方都可以用同樣的勞動消耗,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產品。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被視為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經典。以後的國際貿易理論,都是在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的基礎上補充或發展起來的。
現代國際貿易理論
(1)要素稟賦論
是由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1918年首先提出、另一名瑞典經濟學家俄林於
1933年創立的理論,也稱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或赫—俄模式。
李嘉圖比較成本論沒有解釋為什麼兩國之間的比較成本會發生差異。赫—俄繼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
所謂生產要素,是指在生產活動中所必須具備的主要因素,或在生產中必須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的才能)。俄林認為,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原因。所謂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異,是指同種商品在不同的國家把本國貨幣表示的價格都換算成同種貨幣表示的價格後二者不同。國際貿易之所以發生,就是由於價格的不同。當兩國間的價格差異大於各項運輸費用時,商品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往價格較高的國家就能帶來利益,國際貿易因而得以發生。
兩國價格為什麼會發生差異呢?俄林認為,價格的絕對差異是由於成本的絕對差異,而成本的絕對差異主要是由於:
第一,生產要素的供給不同,即兩國的要素稟賦不同;
第二,不同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
據此,一個國家出口的應該是那些在生產中密集地使用了這個國家最豐富的生產要素的商品,進口的應該是那些在生產中密集地使用了這個國家最缺乏的生產要素的商品。根據產品里投入的、所占比例最大的生產要素的種類不同,產品可以範圍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等。
(2)“里昂惕夫之迷”
戰後美國經濟學家裡昂惕夫根據赫—俄貿易理論,用他所創立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對美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進行了驗證,結果卻得出了與赫——俄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在西方引起了轟動,被稱為“里昂惕夫反論”。
按照赫——俄理論,美國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實際驗證的結果卻正好與此相反,美國出口的商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的則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到底是誰錯了呢?看來兩者都沒有錯。這就成了一個不解之迷。為了揭開這一“謎底”,西方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從而推動了戰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
(3)對“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釋
里昂惕夫本人的解釋。各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僅有數量上的不同,而且也存在著質量上的差異。“謎”之所以產生,肯市由於美國工人的效率比其他國家高,大約是其他國家的3倍。其原因主要市美國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訓較好,以及人們進取精神較強的結果。
人力技能理論。以勞動的異質性為前提,認為初級產品的生產和貿易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稟賦狀況,而工業品的生產和貿易則主要取決於熟練勞動、人力技能的稟賦狀況。各國勞動熟練程度或技能水平的不同,決定了它們在工業品生產和滿意上所處地位的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工業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決定於產品的質量和價格的高低,而這又與熟練勞動投入兩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勞動的熟練程度、人力技能的水平、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發展水平的緩慢提高而提高的,需要長期的過程,這就使熟練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在工業品的生產和貿易上得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於領先地位。
人力資本理論。理論認為熟練勞動或人力技能也是一種資本,稱之為人力資本。熟練勞動是對人才投資、進行教育和培養的結果。它和實質資本一樣可以重複取得收益。
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
稟賦論認為,各國要素稟賦的差別愈大,發生貿易的機會就愈多,貿易量也就愈大。因此,已開發國家工業製成品開發中國家初級產品相交換,應該是國際貿易中的主要部分。但實際並非如此,戰後已開發國家的出口約占世界貿易量的3/4,而其中的3/4是對已開發國家的出口。一半以上的國際貿易是在已開發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之間以工業品貿易的形式進行的,而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或家之間以工業品較好初級產品的貿易,只占世界貿易的不到1/5。對此稟賦理論無法加以解釋。於是一些經濟學家不得不提出了一些新的國際貿易理論,以圖在理論上解釋戰後出現的這一新現象。
該理論是從需求的角度來分析國際貿易的流向。特彆強調國內需求的作用。兩個國家的需求結構越相似,這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就越大。但是什麼因素影響一個國家的需求結構呢?理論認為,人均收入水平是影響一個國家需求結構的最主要因素。可以說人均收入水平相同的國家之間的貿易範圍可能是最大的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異則是貿易的潛在障礙。用此理論結實為什麼戰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貿易占了國際貿易最大比重的原因。
對產品的生產也要經歷新產品、成熟產品、標準產品三個階段。首先研製新產品的國家技術領先、收入水平高,開始生產和出口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技術創新的差距是貿易發生的原因。
成熟階段,生產技術的傳播,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產量和銷量急劇增加,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同時許多國家都進行生產和出口產品,形成了相互出口的局面。這時,資本密集的生產技術差距成為貿易發生的原因。
標準產品階段,產品已成為一般產品不需要大量的資本和技術,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此時,開發中國家更具有比較優勢,非技術勞動的工資差距成為發生貿易的原因。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強調技術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作用,把技術當作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
是指兩個以上國家同一產業部門的某一項產品同時發生輸出和輸入的活動。這在當代國際貿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著重要的地位。理論的主要觀點:
產品差別是形成國際貿易的基礎
差別產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垂直型產品,另一類是水平型產品。
·差別產品貿易的規模和價格取決於供求兩方面的因素。決定需求的因素是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和嗜好,其中,收入水平的差異引起垂直型產品的需求變化,嗜好的不同引起水平型產品的需求變化。決定供給的因素是廠商的規模經濟壟斷利潤
同一產品的貿易是由運輸、儲存、銷售和包裝等成本的不同引起的。
產業內貿易理論是70年代出現的一種國際貿易新理論,它解釋了同業產業部門之間進行貿易的原因和規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