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糧農組織

糧農組織的宗旨是提高各成員國人民的營養和生活水平;實現農、林、漁業一切糧食和農業產品生產和分配效率的改進;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狀況從而為發展世界經濟做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糧農組織
  • 簡稱:FAO
  • 隸屬:聯合國
  • 成立時間:1945年10月16日
簡介,職能,治理,簡要歷史,

簡介

聯合國專門機構之一,各成員國間討論糧食和農業問題的國際組織。1943年5月根據美國總統F.D.羅斯福的倡議,在美國召開有44個國家參加的糧農會議,決定成立糧農組織籌委會,擬訂糧農組織章程。1945年10月16日糧農組織在加拿大魁北克正式成立,1946年12月14日成為聯合國專門機構。總部設在義大利羅馬。截止到1991年7月1日共有157個成員國。
大都是該組織最高權力機構,由成員國務派代表1人組成,每兩年舉行一次會議,大酷負責決定該組織的政策,批准預算和工作計畫,通過行動規章和財務制度。理事會是大會的執行機構,在大會休會期間執行大會所賦予的權力。理事會由大會選出的49個理事國(任期3年)各派代表1人組成,它負責監督世界糧食狀況,並提出適當的行動建議。理事會下設計畫和財政、農業、林業、漁業、商品問題及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協助理事會研究和審查各種專門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秘書處負責執行糧農組織計畫,負責人是總幹事,由大會選出,任期6年,可連任。
糧農組織在亞太西非東非拉美設有區域辦事處,在歐洲設有區域代表,另外在聯合國紐約總部和華盛頓特區設有聯絡辦事處。
為了實現其宗旨糧農組織致力於收集、分析、解釋、傳播與營養、糧食和農業有關的信息。對各國以及國際社會在糧農領域內應採取的行動提出建議,並在各國政府要求下提供這方面的技術援助。1963年糧農組織的活動進一步擴展,因為在那一年,為了以糧食為手段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提供緊急救濟,聯合國和糧農組織合辦的世界糧食計畫署正式開始工作。糧食計畫署一方面為天災人禍的受害者提供緊急救濟,另一方面為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項目提供支持。
糧食組織還負責實施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資助的各項農業技術援助計畫,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世界銀行、國際勞工組織以及其他機構有關糧農計畫的實際活動,指導世界範圍內免於飢餓。並通過對國際農產品市場形勢的分析和質量預測組織政府間協商,推進農產品的國際貿易。
糧農組織的出版物有《糧農狀況》(StateofFoodandAgriculture)年度報告;《穀物女神》(Ceres)雙月刊。其中《糧農狀況》被糧農組織理事會看作是向成員國提出建議的依據。
努力的核心-確保人們正常獲得積極健康生活所需的足夠的優質食物。

職能

提高營養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率,改善鄉村人口的生活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糧農組織提供幫助人們和國家自助的那種幕後援助。如果一個社區想提高作物單產但又缺乏技能,我們就介紹簡便而可持續的手段和方法。當一個國家從土地國家所有制向土地私人所有制轉變時,我們就提供鋪平道路的法律諮詢。當旱災產生將已經易受害的群體推向飢餓邊緣的風險時,我們就動員採取行動。在各種需要相互競爭的複雜世界中,我們提供達成共識所需的一個中立的會議場所和背景知識。

治理

糧農組織由成員國組成的大會管理,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對本組織開展的工作進行審議並批准下兩年度的工作計畫和預算。
大會選舉49個成員國,組成理事會作為臨時管理機構。理事會成員任期為三年,到期輪換。大會還選舉總幹事,領導本機構。現任總幹事 雅克·迪烏夫博士 系塞內加爾人,於1994年1月開始為期6年的任期,再次當選後於2000年1月開始第二個任期,於2006年1月開始第三個任期。
糧農組織由8個部組成,即:農業及消費者保護部;經濟及社會發展部;漁業及水產養殖部; 林業部 ;人力、財政及物質資源;知識及交流;自然資源管理及環境部;以及技術合作部 。
根據對糧農組織大會確定的歐元/美元匯率的調整,2008-2009年的預算為9.298億美元。該預算涵蓋了核心技術工作、包括技術合作計畫在內的合作及夥伴關係、信息和總的政策、指導及行政管理。
在2007年,5.05億美元用於1615個正在執行的實地計畫項目,其中520個為緊急行動,總計2.5億美元,涉及所有供資來源,占總交付額的49.5%。技術合作實地計畫為2.55億美元,其中10.7%由糧農組織提供,其餘部分來自外部資源:信託基金 - 72.0%,單邊信託基金 – 15.9%,聯合國開發計畫署 - 1.4%。
糧農組織擁有3600多名工作人員:大約1600名專業人員和2000名一般服務人員。除了在羅馬的總部以外,目前還設有5個區域辦事處,9個分區域辦事處,5個聯絡處以及74個建制完善的駐國家辦事處(其中不包括那些設在區域和分區域辦事處內的辦公室)。不斷改進
從1994年開始,糧農組織經歷了自成立以來最為重大的結構調整,下放執行活動、簡化程式和減少費用。改革的要點包括:
將總部工作人員轉調至實地
增加使用開發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專家
擴大與私營部門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聯絡
增加以電子方式進入糧農組織統計資料庫和獲取檔案的途徑
糧農組織大會於1999年批准了一項 《戰略框架》, 對糧農組織直至2015年的工作提供指導。該框架是在經過了同成員國和與糧農組織利益相關的其他各方廣泛磋商之後制定的,為本組織未來的計畫提供了權威性的框架。
糧農組織的改革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在2005-2006年,成員國政府批准了將更多工作人員從總部向下放辦事處的調派以及為使總部獲得新的高效率和重組而採取的措施。

簡要歷史

2007年 糧農組織漁業委員會的全部119個國家在羅馬一致通過了關於制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措施的建議,以遏制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生物和環境的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撈活動。
2006年 糧農組織啟動了其高科技的危機管理中心,以應對禽流感和其他動物衛生或食品安全緊急情況。該中心監測疫情並在48小時之內向世界任何熱點派遣專家。
2006年 糧農組織96個成員國代表在巴西召開的土地改革和農村發展國際會議上共同發表聲明,承認土地改革和農業發展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2005年 糧農組織成立60周年的慶祝儀式隆重舉行,參加儀式的有各國政府首腦、部長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其他高級官員。總幹事雅克-迪烏夫博士第三次當選,任期6年。糧農組織大會批准繼續改革,其中包括人員進一步下放。
2004年 糧農組織宣布《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正式生效,這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鼓勵通過植物育種者、農民及公共和私營研究機構之間平等分享遺傳材料及其利益來發展可持續農業。
2002年 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五年之後: 來自179個國家及歐洲委員會的代表團出席,再次重申國際社會關於到2015年將飢餓人口減半的承諾。
2001年 糧農組織大會通過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 《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國際條約》,該條約對各地育種家和農民的工作提供支持。
2000年 根據聯合國秘書長的要求,糧農組織制定一項政府和聯合國機構共同行動的戰略,以消除 非洲之角 的長期飢餓問題。
1999年 糧農組織漁業委員會就捕撈能力、鯊魚和海鳥問題通過數項行動計畫。
1998年 一項由糧農組織推動並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管理農藥貿易和其他危險化學品貿易的公約 在鹿特丹獲得通過。
1997年 糧農組織發起戰勝飢餓的運動電視糧食集資 電視糧食集資97 的全球觀眾達到5億人。
1996年 糧農組織於11月主辦有186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及其他高級官員出席的 世界糧食首腦會議, ,討論世界飢餓及與之作鬥爭問題。
1995年 糧農組織慶祝其成立50周年。
1994年 糧農組織發起糧食安全特別計畫(SPFS), 以低收入缺糧國 (LIFDCs)為目標。建立了跨界動植物病蟲害緊急預防系統(EMPRES), 它使本組織目前在預防、控制以及在可能的情況下根除病蟲害方面的工作得到加強。糧農組織開始其自成立以來最為重大的結構調整,下放執行活動、簡化程式和減少費用。
1991年 擁有92個簽約國的《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獲得批准。
1986年 作為世界最為全面的農業信息和統計數據來源,農業統計資料庫AGROSTAT(現為糧農組織統計資料庫FAOSTAT), ) 開始運轉。
1981年 10月16日,150餘個國家慶祝第一個 世界糧食日。
1980年 糧農組織簽署56項協定,任命糧農組織駐發展中成員國的代表。
1978年 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召開以 "森林造福於人民" 為主題的第八屆世界林業大會,對林業發展和糧農組織在這一部門的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1976年 設立糧農組織技術合作計畫 以便對緊急情況做出更為靈活的反應。
1974年 在羅馬召開的聯合國世界糧食大會建議通過《世界糧食安全國際約定》。
1962年 為制定國際食品標準而設立的糧農組織/世衛組織(食品法典委員會)開始工作。
1960年 發起免於飢餓運動來動員非政府部門的支持。
1951年 糧農組織總部從美國首都華盛頓遷往義大利羅馬。
1945年 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糧農組織大會第一屆會議,確定糧農組織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
1943年 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溫泉城舉行的會議上,44個國家政府決定創建一個有關糧食及農業的常設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