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國際奧委會主席)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

國際奧委會主席一般指本詞條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法定代表人”,主持國際奧委會的全部活動。有權建立常設的或在必要時建立臨時的委員會和工作組,並確定其職權範圍,指派其成員。一旦認為它們已經完成工作,可決定予以解散。該委員會或工作組未經主席事先同意,不能舉行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
  • 外文名: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 President)
  • 現任主席托馬斯·巴赫
  • 接任主席:未知
  • 職位創建1894年
文章介紹,產生與任期,委員會主席,第一任,第二任,第三任,第四任,第五任,第六任,第七任,第八任,第九任,

文章介紹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 President)
主席是所有委員會和工作組的當然成員,而且在他出席其中任何會議時均應身居上座。國際奧委會成立之初,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提出主席輪流制,即國際奧委會主席由奧運會舉辦國的委員擔任,4年一輪換,以體現奧林匹克運動的國際性。由於首屆現代奧運會於1896在希臘雅典舉辦,因此希臘人凱拉斯擔任第1任主席。雅典奧運會結束後,下一屆奧運會將於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辦,於是顧拜旦接任為第2任主席。第3屆奧運會定於1904年在美國聖路易斯舉辦,因此巴黎奧運會後,顧拜旦準備將主席一職交給國際奧委會的美國委員、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斯隆。但是斯隆認為,頻繁更換領導人對新生不久的國際奧委會十分不利,堅持要顧拜旦留任。歷史證明斯隆的意見是正確的。顧拜旦在其長達29年的國際奧委會主席任期內殫精竭慮,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生存發展創新作出一系列重大貢獻。顧拜旦之後,先後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有比利時人巴耶-拉圖爾(1925年-1942年)、瑞典人埃德斯特隆(1942年-1952年)、美國人布倫戴奇(1952年-1972年)、愛爾蘭人基拉寧(1972年-1980年)、西班牙人薩馬蘭奇(1980年-2001年)、比利時人羅格(2001年-2013 ),現任主席是德國人托馬斯·巴赫,。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設主席一人、副主席三人。 由主席、副主席及另七名執委組成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執行委員會。

產生與任期

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國際奧委會主席須在國際奧委會全會上以無記名投票方式從委員中產生。主席任期為8年,可連選連任,連任每屆任期4年。
國際奧委會成立之初,為了體現奧林匹克運動的國際性,顧拜旦曾提出主席輪流擔任制,即國際奧委會主席由下屆奧運會舉辦國的委員擔任,4年一輪換。在1900年巴黎奧運會結束時,顧拜旦擬將他的主席職位移交給下屆奧運會舉辦國美國的委員斯隆。但不少委員卻認為頻繁更換主席不利於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堅持要顧拜旦留任。連任制因之而固定下來。
從1894年到目前為止,已有第8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現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德國托馬斯·巴赫

委員會主席

第一任

德米特留斯·維凱拉斯(Demetrius VikelasBikelas,Δημ?τριο? Βικ?λα?,1835年2月15日—1908年7月20日,希臘人
國際奧委會首任主席米特留斯·維凱拉斯是希臘詩人教育家,1835年生於希臘錫拉。作為泛希臘俱樂部會員,代表希臘參加了1894年顧拜旦主持召開的國際奧委會巴黎大會。會上,他積極支持希臘主辦首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因此,根據當時的規定,國際奧委會主席應該是奧運會舉辦國公民,會後被選為第一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從1894年任職到1896年。他於1908年去世,終生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做出積極的努力。

第二任

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1863年01月01日—1937年09月02日,法國人
國際奧委會第二任主席皮埃爾·德·顧拜旦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人,顧拜旦的故居在法國的諾曼第省的米爾維勒城堡,古堡的門口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現代奧運之父、教育家歷史學家皮埃爾·德·顧拜旦:1863—1937”。史學家。出生於法國巴黎貴族家庭,本人為男爵。青年時喜愛古希臘史,崇尚英國學校教育,對其以後放棄仕途、投身體育工作,以及極力主張恢復古奧運會和改革法國教育有重大影響。
1883年首次提出定期舉行世界性比賽的主張,1889年建議恢復奧運會,1892、1893年等,遍訪歐美諸國,進行實地考察,宣傳奧林匹克理想,徵詢恢復奧運會意見。
1894年在他積極努力和多方籌措下,召開了巴黎國際體育會議,促進了國際奧委會的成立,並被選為該會秘書長
1896年—1925年任國際奧委會主席。1925年後任終身名譽主席。任職期間,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時,針對當時體育競賽中的種種弊端,發表了著名詩作《體育頌》,獲該屆奧運會文藝賽金質獎章。
另著有《運動心理學試驗》(1913)和《競技運動教育學》(1919)等。1937年9月2日病逝於日內瓦,其遺體葬在國際奧委會總部所在地洛桑,心臟則埋在奧林匹克運動發源地奧林匹亞

第三任

亨利·德·巴耶-拉圖爾(Henri de Baillet-Latour,1876年03月01日—1942年01月06日,比利時人國際奧委會第三任主席亨利·德·巴耶-拉圖爾出生於比利時貴族家庭,社會活動家和奧林匹克運動積極支持者,是顧拜旦的密友。
享利·德·巴耶-拉圖爾享利·德·巴耶-拉圖爾
1920年代初,亨利·德·巴耶-拉圖爾曾任比利時駐荷蘭外交官。1903年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06年在其積極籌劃下建立了比利時國家奧委會。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為安特衛普申請主辦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和申辦成功後舉辦該屆奧運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25年接替皮埃爾·德·顧拜旦任國際奧委會主席,1942年病逝於任所。

第四任

西格弗里德·埃德斯特倫(Sigfried Edstrom,1870年—1964年,瑞典人)
國際奧委會第四任主席西格弗里德·埃德斯特倫是一位瑞典體育活動家。1870年11月21日生於瑞典的哥德堡。先後就學於哥德堡的查爾默工科大學和瑞士蘇黎世綜合工藝學院。畢業後曾任瑞典電力公司經理,1934年成為該公司董事長。他在大學時就以16秒4創150米短跑的瑞典紀錄。1901-1903年任瑞典業餘田徑協會主席。1903年建立瑞典全國體操和體育協會並任主席,直至1940年。他曾多次率瑞典田徑代表隊參加1906-1936年間的國際比賽。他是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5屆奧運會和1932年在洛杉磯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的組織者。1912年第5屆奧運會時,經他倡議成立了國際業餘田徑聯合會,並被選為主席,一直到1946年。1920年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21年當選為執委,曾擔任1921年在洛桑和1925年在布拉格舉行的兩次奧林匹克代表大會的主席。1931年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1942年在巴耶-拉圖爾逝世後任臨時主席,1946年當選為正式主席。1952年離任後成為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

第五任

艾弗里·布倫戴奇(Arery Brundage,1887年—1975年,美國人
國際奧委會第五任主席艾弗里·布倫戴奇是美國體育活動家。喜愛田徑運動,曾參加 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獲得田徑比賽五項全能第五名。1914年、1916年、1918年三次獲美國田徑全能冠軍。

第六任

麥可·莫里斯·基拉寧(Mihael Morris Killanin,1914年—1999年,愛爾蘭人
國際奧委會第六任主席麥可·莫里斯·基拉寧愛爾蘭記者、體育活動家。曾在英國《每日快報》、《每日郵報》等報刊任職。1937-1938年以軍事通訊記者身份到中國及亞洲其它國家做戰地採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事文藝創作和電影導演,出過不少優秀作品。後投身體育事業,1950 年任愛爾蘭奧委會主席。

第七任

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1920年07月17日—2010年04月21日西班牙人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終身名譽主席
簡歷
1920年07月17日,出生於巴塞隆納的一個經營紡織業的富裕家庭
1966年,獲選擔任國際奧委會委員
1968年—1975年,擔任禮賓部門負責人
1970年—1978年,擔任執行委員
1974年—1978年,擔任副主席
1980年—2001年,擔任主席
2010年04月21日 當地時間04月21日下午13點25分(台北時間晚上19點25分),在巴塞隆納基隆醫院因急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去世,享年89歲。
生平事跡
西班牙社會活動家,精通西班牙語法語英語等多國語言。曾任大學經濟學教授、數家銀行的董事、巴塞隆納體育負責人、巴塞隆納副代表、西班牙國家體育教育及運動代表、巴塞隆納代表,西班牙蘇聯蒙古大使。曾從事曲棍球、拳擊足球等運動。在西班牙奧委會曾擔任委員、第一副主席、地中海運動會籌委會副主席、西班牙滑冰協會理事長,1956年科蒂納丹佩佐冬季奧運會、1960年羅馬奧運會及1964年東京奧運會西班牙代表隊總領隊,國際賽艇總會會長。
他喜愛收藏藝術品、體育郵票。1982年12月,國際奧林匹克集郵愛好者聯合會成立,被選為該會主席。喜好收集運動郵票。 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先生當選主席後,即將布倫戴奇時代完全封閉的組織,大力改革為開放機構,使這一國際組織變得空前活躍而更富生命力。並面對現實取消所謂的業餘規定,並依託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運動組織、各國家奧委會三大支柱,共同將奧林匹克推向新的紀元,使奧運會成為全球水準最高的體育賽會,主辦奧運會的城市也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榮譽,以及無限的商機。
國際奧委會在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領導的二十一年中,成為全世界歷史最悠久、最有影響力、最富有的國際組織。

第八任

雅克·羅格(Jacques Rogge,1942年05月02日比利時人
簡歷
1942年05月02日,出生於比利時
1989年起,任歐洲奧委會主席
1991年以來,任國際奧委會委員
2000年起,任奧運會協調委員會主席
2013年09月10日卸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生平事跡
出生於1942年05月02日的他曾是一位水上運動員,具有神奇色彩的是,他還曾入選過比利時國家橄欖球隊。退役後成為一名外科醫生的他還同時是位語言天才,精通荷蘭語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羅格國際奧委會的緣分從他在1989年出任歐洲奧委會主席後正式開始。1991年進入國際奧委會後,羅格的“全能素質”得到越來越多的展示與發揮。1998年當選為執委的他逐漸成為了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面前的一位紅人。
以“廉潔先生”形象出現在國際奧委會羅格還是縮小奧運會規模的最大支持者,在他看來,奧運會耗資太大,縮小規模理所當然,否則有朝一日奧林匹克運動將進入誤區。不過作為2000年悉尼奧運會2004年雅典奧運會協調委員會主席,他在前者的成功舉辦中贏得了聲譽,卻又在對後者存在問題的處理上給人感覺缺乏應有的魄力。

第九任

托馬斯·巴赫(Thomas Bach,1953年12月29日—德國人
簡歷
1953年12月29日,出生於德國
1991年進入國際奧委會,從事過的體育項目:擊劍網球足球。一家法律事務所律師和合伙人、幾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
1996年-2000年任國際奧委會執委
2000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
2002年任體育與法律委員會主席
2013年09月10日接替雅克羅格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生平事跡
巴赫原來是一名擊劍選手,1953年12月29日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維爾茨堡,青少年時期從事擊劍運動,曾經奪得過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男子花劍團體金牌以及多次世錦賽冠軍。退役之後,他上大學學習法律,獲得經濟法學博士學位。
1981年,巴赫被選為當時新成立的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成員,薩馬蘭奇曾讚揚他說:“托馬斯是我們國際奧委會中最好的委員之一。他的前途廣闊。”1982年巴赫進入聯邦德國奧委會。1991年,38歲的巴赫接手道默,當選國際奧委會委員。
任國際體育法院抗訴法庭庭長1994年巴赫薩馬蘭奇任命為國際體育法院抗訴法庭庭長。1996年,他競選國際奧委會執委成功,成為第六位進入奧委會執委會的德國人。自1996年擔任國際奧委會執委後,巴赫領導了多起興奮劑案件的調查工作。
2000年,他擔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2004年08月退出副主席位置,2006年02月,巴赫再度當選國際奧委會副主席。2006年05月,德國奧委會與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合併,托馬斯·巴赫被選為新成立的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名譽主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