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
  • 外文名: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 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
  • 地址:學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區學院路
歷史沿革,發展,

歷史沿革

百年傳承 抗戰遷陝
成立於1912年的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是當時中國最負盛名的高等醫科學校之一,被公認“匯集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國內外知名學者,他們代表了當時我國醫藥衛生各學科的最高水平”,對中國現代醫學教育發展影響深遠。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平津相繼淪陷,日軍迅速展開對我國文化教育機構的瘋狂破壞,妄圖在精神文化上毀滅中國,一時間風雨如晦,人心惶惶。當此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保護和搶救中華文化之根基以及近現代科教文衛事業發展之成果,已成燃眉之急。
時任國立北平大學校長徐誦明按國民政府教育部9月10日令,號召全校西遷,與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合組國立西安臨時大學,以保留高教火種,培養抗戰力量,收抗戰復興之效。時任北平大學醫學院院長的吳祥鳳召集王同觀、蹇先器、顏守民等教授在自己家中開會,傳達教育部訓令,並當場簽名,表示要保持民族氣節,堅決不為日偽服務,即日內遷西安辦學。10月18日,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正式成立,設文理、法商、教育、工、農、醫6院23系。北平大學醫學院改稱國立西安臨時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隨校遷陝。
抗戰遷陝後,醫學院雖倉促建校,設施簡陋,但師資力量堪稱國內一流,教授多為海歸博士。師生們忍辱負重,不忘教學為抗戰服務, 12月,醫學院組織抗日宣傳隊赴寶雞、漢中等地,行程千里,宣講抗日救亡道理,宣傳防空防毒知識,為民眾看病解難,受到沿途民眾和當地政府的熱烈歡迎和鼎力支持,以燭火之光點亮民族希望。
1938年3月,日軍攻占臨汾,轟炸西安。為安全防備,師生們徒步半月,翻越秦嶺,遷往漢中,繼續民族教育和醫學事業。借漢中聯立中學校舍和交通銀行房屋進行教學,借南鄭衛生院32間房屋開辦附屬診所,作為民眾看病和學生實習基地。漢中地處偏僻,交通阻塞,辦學條件極其簡陋,臨時校舍多次被日機炸毀,人員、財產損失慘重。但廣大師生不屈不撓,愈挫愈強,到1942年,醫學院學生達到近300人,附屬醫院設各類病床80張,日門診量300餘人次。學校遵“研究高深學術、培養醫學專門人才”之宗旨,建立多個基礎學科研究室及多個臨床專科診察室,還主辦戰時救護、公共衛生訓練班,指導當地醫院診所工作,組織鄉村巡回醫療,研究開發國藥,開展流調分析,接受治療了大批前線下來的傷員,成為抗戰時期大後方四大醫學院之一。教師們自編自印教材,秉燭備課研讀,帶教學生一絲不苟,診治疾患兢兢業業;學生認真讀書學習,心繫民族危亡,立志服務社會、服務抗戰。漢中辦學期間,多名國內外知名的醫界名流在醫學院工作,如兒科教授顏守民,眼科教授劉新民,皮花科教授蹇先器,耳鼻喉科教授楊其昌(在日軍轟炸中犧牲),內科教授李寶田,外科教授萬福恩等,他們儒雅的學者風範、高超的學術造詣和誨人不倦的師承,留下了優良寶貴的學術傳統。

發展

紮根西北 艱苦奮鬥
抗戰勝利後,國立西北醫學院師生服從國家建設發展大局,自1946年8月從漢中遷校西安至今,成為紮根建設大西北的先行者。1956年5月,西北醫學院遷至西安南郊,同時將附屬醫院一分為二,留在原址的改名為第二附屬醫院,新建於南郊的定名為第一附屬醫院。這兩醫院的確同宗同源,回顧醫學前輩曲折抗戰史,身擔重責,艱辛求存,他們在無情轟炸中的犧牲令人痛惜!歷史,需要銘記!建國後萬象生機,迎來一次新的發展!
1950年侯老任西北醫學院代院長,認為西五路那片地勢狹小,不利發展,在各校南郊購地潮的形勢中也申請南郊土地擬主體南遷,51年初上級批准購買如今緯二街十字周圍這片1000畝地建學校、醫院和家屬住宅區。53年西五路西北醫學院的醫院部分改名西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在侯老督促建設下,55年夏,校本部南遷現在校園,一些教研組及高年級學生暫留西五路。56年8月,南郊這個校本部附近的新醫院定名西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原附屬醫院改名第二附屬醫院,院長改任一附院代理院長。9月,西北醫學院改名西安醫學院,一附院個別科室開診,基建尚未完。1957年初,一附院落成,西安醫學院兩附院領導班子成立,一拖二形式確立,2月一附院正式開門,3月一附院外科首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得勝!此後,學校歷經“西安醫學院”“西安醫科大學”數次更名。2000年4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醫科大學、陝西財經學院三校合併,組成綜合性的新的西安交通大學。至此,這一支自抗戰烽火中誕生的珍貴火種歷經風雨,最終成為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