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簡稱成都中心)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以及農業農村部批覆建設的“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支點,肩負著科技創新、產業孵化、人才培養與國際交流,以及服務全川、輻射西南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重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 外文名:Chengdu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中心簡介,現任領導,梅旭榮,劉旭光,楊其長,孫長偉,組織架構,願景規劃,科研平台,地址,

中心簡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農業科學院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一流科研院所”和關於“四川省要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要指示精神,2017年8月2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成都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建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決定全面深化農業科技戰略合作,大力推進協同創新,共建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簡稱成都中心)。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成都中心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以及農業農村部批覆建設的“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支點,肩負著科技創新、產業孵化、人才培養與國際交流,以及服務全川、輻射西南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重任。
一是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農業、農村與農業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三農”建設主戰場,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二是堅持“頂天立地”的科技創新方向,緊密結合成都、四川以及西南地區的科技需求,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三是圍繞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南地區的戰略布局,構建區域創新節點,不斷提升我國西南地區科研創新能力和科技進步水平,為鄉村振興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支撐平台。

現任領導

梅旭榮

成都農業科技中心理事長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梅旭榮
梅旭榮,男,漢族,1963 年4 月生,山東省萊州市人,中共黨員,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農業氣象專業理學碩士。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成都農業科技中心理事長。
長期從事我國北方乾旱缺水地區農業水土資源利用的科學研究,重點聚焦農作物水分生理生態、生物性節水理論與技術、旱作農業與節水農業模式等領域研究。現兼任作物高效用水與抗災減損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農業部農業環境綜合實驗室主任。曾有3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勵,發表學術論文150 余篇,出版專著15部。是農業部“神農計畫”人選,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農業科學院節水農業崗位一級傑出人才,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0年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計畫執行突出貢獻獎。

劉旭光

成都農業科技中心理事長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劉旭光
劉旭光,男,漢族,1965年10月生,四川資中人,1997年8月加入民盟,1986年7月參加工作,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針灸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學位,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成都農業科技中心理事長。
現任民盟中央常委、四川省委會副主委、成都市委會主委,成都市政府副市長,成都農業科技中心理事長。

楊其長

成都農業科技中心主任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楊其長
楊其長,男,漢族,1963年8月出生,安徽省蕪湖市人,中共黨員。1987年8月參加工作,博士、研究員,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副所長、法人,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成都農業科技中心主任。農業部“設施農業節能與廢棄物處理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設施植物環境工程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國家智慧植物工廠創新聯盟主席等。
先後主持國家863、自然基金等項目40餘項,發表論文187篇(SCI/EI收錄32篇),出版《植物工廠概論》、《植物工廠系統與實踐》等著作7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第1),中國專利金獎1項(第1),省部級獎勵10項,授權專利100餘件。並榮獲“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等榮譽。現為國際園藝學會(ISHS)溫室工程專業委員會主席,Greensys 2017(國際設施園藝大會)主席,國家“十二五”863項目“智慧型植物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究”首席科學家。

孫長偉

成都農業科技中心副主任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孫長偉

組織架構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國家級科研平台,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總體架構包括支撐管理平台、公共實驗平台、創新研發模組等部分,創新研發模組主要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所、沼科所、院相關優勢科研團隊、地方優勢科技力量以及企業研發中心等構成的專業創新單元。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組織架構

願景規劃

緊緊圍繞國家和西南地區農業科技需求,重點開展套用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科技創新,力爭在都市農業、智慧農業、農村環境與新能源、動植物疫病控制、生物營養強化與功能食品研發等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探索新形勢下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構建以技術創新、成果孵化“雙輪驅動”為特色的中心(研究所)發展新機制。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通過五年的努力在人才團隊方面,構建54個科研團隊,使固定人員達250人左右、客座研究人員及研究生達250人左右,成為全球最大的都市農業研究機構;在科研平台方面,爭取構建1個國家級科研平台,3-4個省部級科研平台,4-5個院級科研平台;在成果產出方面,實現年度申請發明專利150-200件,力爭達到發明專利數量與質量達到全院前列;推出核心技術產品15種以上,孵化6-8個國內知名企業,成果轉化收益力爭進入全院前列;在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加強與荷蘭、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的合作交流,實現與10個以上國際頂尖的科教單位和20位以上頂尖科學家開展實質性合作;到2025年,成都中心(都市所)將建成學科布局齊全、人才團隊基本完善、科研平台初步成型、科研產出特色明顯、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且充滿活力的國家級研究中心。
到2035年,實現國家級獲獎成果、國家級競爭性科研項目、高水平學術論文、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新產品及專利轉讓效益全面突破,國家成都中心(都市所)整體科研能力和競爭實力顯著增強,全所綜合實力進入中國農業科學院前列,成為世界都市農業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一流研究中心(所),成為國際一流的農業科技創新高地、高端人才培育搖籃、成果轉化的示範樣板、國際合作交流的典範。

科研平台

創新核心區一期建設進展順利
2018年8月,成都中心創新核心區一期項目正式啟動建設,截止5月24日,1號地塊完成都市農業二層主體結構,垂直農業四層主體結構,智慧農業基礎,累計澆築混凝土1.73萬立方米,綁紮鋼筋1003噸;2號地塊完成食品營養健康中心六層主體結構,體育館地下室,食堂二層主體結構,累計澆築混凝土0.84萬立方米,綁紮鋼筋531噸;3號地塊完成研究生公寓一層二次結構,院士工作站3#、4#基礎,5#二層主體結構,6#、7#三層主體結構,博士後公寓七層主體,累計澆築混凝土0.69萬立方米,綁紮鋼筋554.8噸;4號地塊完成生物質能源中心基礎墊層,累計澆築混凝土0.15萬立方米,綁紮鋼筋77.1噸。截止8月4日,核心區一期工程整體施工進度達到43%,1、2、3號地塊各單體建築基本結構封頂,4號地塊正在進行土方工程施工。預計到2019年底,核心區一期工程(除動物科學中心)建設工作基本完成,2020年9月底之前可全部投入使用。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籌劃創新核心區二期建設項目
委託成都天府新區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核心區二期土地利用方案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組織開展國家都市農業研究中心、國家動物健康工程中心、國家垂直農業工程中心、國家厭氧微生物資源中心等四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研究工作。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啟動集成示範區一期項目
組織相關單位完成了現代農業技術集成示範區(3000畝)的規劃工作,按照成都國家農業科創中心的總體布局以及成都中心未來試驗示範的要求,集成示範區規劃為科研試驗、成果轉化與產業孵化、高技術農業形態展示(農業主題公園)等三大功能板塊。2018年6月26日,按照《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規劃建設推進會會議紀要》,由都市所等4家單位共同編制了集成示範區商業化運營方案;2019年1月,完成中農成科(成都)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工商註冊、銀行開戶和國地稅報到,作為都市所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並承擔3000畝地的規劃、運營工作。都市所已與天府投資集團、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達成合作意向,共同組建平台公司,啟動集成示範區商業化運營,已完成示範區一期項目(約204畝)選址工作,組織協調院屬相關研究所、成都天府新區環統局、興隆街道辦事處等單位,協助成都天府新區規劃設計院編制完成了集成示範區一期控制性規劃,有望近期啟動都市園藝智慧型高效生產試驗基地、智慧農業野外觀測試驗台站、西南地區林果新品種試驗示範基地和西南地區野生花卉資源保育圃等項目的建設工作。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

地址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天府新區科學城湖畔西路99號天府菁蓉D區B1棟2樓(天府新區人才事業發展中心對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