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

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

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是農業部為提升國家和區域創新能力,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在2008年開展水稻等10個農產品第一批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試點的基礎上,於2008年12月啟動建設的40個農產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
  • 啟動時間:2008年12月
  • 首席科學家:張京
  • 綜合試驗站:20個
組織機構,核心任務,重點任務,基礎性工作,前瞻性研究,應急性工作,

組織機構

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由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和綜合試驗站兩個層級構成;設立執行專家組作為學術委員會。
國家產業技術研發中心
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的建設依託單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現有1位首席科學家和18位崗位專家,設有育種、病蟲害防治、栽培與綜合4個功能實驗室,每個研究室設有1位主任和若干崗位科學家。首席科學家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張京研究員。
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綜合試驗站
根據大麥青稞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和產業特點,在我國大麥主產區共選建綜合試驗站20個。
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分布圖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分布圖

核心任務

重點任務

重點解決大面積提高食用、啤酒和飼料等專用大麥的產量和品質、資源利用率及生產效益的關鍵技術問題。包括3項內容:
(1)專用大麥高產優質安全生產技術集成與示範
啤酒大麥鑑定篩選出適合不同區域種植的高產、優質、多抗啤酒大麥品種12個。根據每個品種的特徵、特性,針對各區域的耕作制度,以現有的輪作間套、直播免耕、精量播種、配方施肥、節水灌溉以及主要病蟲草害防治等單項技術為基礎,最佳化集成啤酒大麥高產、優質、安全、高效配套栽培模式,在黑龍江、內蒙古、江蘇、河南、湖北、甘肅、新疆和雲南等啤酒大麥優勢產區15個生產示範縣或大型農墾農場,分別進行2000-3000畝生產試驗示範,由育種研究室、栽培與綜合研究室、病蟲害研究室和各有關綜合試驗站,共同組織開展區域內主產縣農技人員的技術培訓,並提供給“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和“新型農民培訓工程”。
飼料大麥鑑定篩選出適合不同區域種植的高產、優質、多抗飼料大麥品種10個。根據每個品種的特徵、特性,針對區域耕作制度,以現有的輪作間套、直播免耕、精量播種、配方施肥、節水灌溉和主要病蟲草害防治等單項技術為基礎,最佳化集成飼料大麥高產、優質、安全、高效配套栽培模式,分別在江蘇、浙江、河南、湖北、四川和雲南等飼料大麥優勢產區15個生產示範縣或大型農墾農場,進行1000畝以上生產試驗示範,由育種研究室、栽培與綜合研究室、病蟲害研究室和相關綜合試驗站,共同組織開展區域內主產縣農技人員的技術培訓,並提供給“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和“新型農民培訓工程”。
青稞鑑定篩選出適合青藏高原種植的高產、優質、多抗青稞品種5個。根據每個品種的特徵、特性,針對區域耕作制度,以現有的播種、施肥和病蟲草害防治等單項技術為基礎,最佳化集成分別適合青藏高原的河谷台地、高山水地、高山旱地和荒漠草甸旱地推廣使用的青稞高產、優質、安全、高效配套栽培模式,在四川、青海和西藏等青稞主產區10個生產示範縣,分別進行200-300畝生產試驗示範,由育種研究室、栽培與綜合研究室、病蟲害研究室和相關綜合試驗站,共同組織開展區域內主產縣農技人員的技術培訓,並提供給“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和“新型農民培訓工程”。
(2)食用、飼用和啤酒大麥品種選育
根據當前及今後我國大麥消費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開展青稞、飼料和啤酒大麥新品種選育,培育出適合東北、西北和青藏高原春播大麥區,中部、東南和西南秋播大麥區等,不同氣候、土壤等生態條件和耕作制度下種植的早熟、高產、優質、多抗專用大麥新品種15個。包括:啤酒大麥品種7個,飼料大麥品種5個,青稞品種3個。
(3)主要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發與試驗示範
對目前生產使用的大麥主要病蟲草害防治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評估,制定防治大麥條紋病、黃矮病、黃花葉病、白粉病、鏽病、赤霉病、網斑病、根腐病、蚜蟲和野燕麥,特別是青稞鏽病的安全、簡便、高效、低毒、低成本藥劑與綜合技術方案,在專用大麥優勢產區生產示範縣開展試驗示範,編制出大麥主要病蟲草害診斷識別與防控技術明白紙,培訓區域內主產縣的農技人員,並提交“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和“新型農民培訓工程”。

基礎性工作

建立大麥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公益性技術平台。具體的工作包括制定專用大麥品種標準,建立品種區域試驗網、種質資源共享和國內外主要生產品種資料庫;建立主產區耕作制度、氣候資源、土壤質量、肥料施用和灌溉情況資料庫以及主要肥料和農機具生產廠家、種子企業、種植大戶、主要經銷商、加工企業基本情況檔案;建立主產國大麥產業情況和市場信息動態變化資料庫,開展生產、市場、流通、加工和消費等各個環節的分析和相關政策評估;開展生產品種的抗病性和抗蟲性調查,建立不同區域主要病蟲草害的種類、發生、危害等情況資料庫和防治技術檔案及其動態監測網路和預報、預警機制,建立專用大麥農藥殘留資料庫;建立全國大麥科研和推廣項目及人員、設施、大型儀器設備資料庫,建立主產國技術研發體系和技術發展年度檔案,提供技術進展報告。

前瞻性研究

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維護食物的多樣性和營養與健康,根據我國的大麥消費和市場變化趨勢、產區土壤和氣候特點,開展大麥產業技術發展的儲備性、跟蹤性和前沿性研究。
(1)特異育種材料鑑定、基因挖掘與利用
針對我國大麥產區主要分布在鹽鹼灘涂和邊遠高山坡地的特點,蒐集、鑑定和篩選氮、磷、鉀高效利用和對各種不良土壤因素如鹽鹼、酸鋁、水漬以及異常氣象條件如乾旱、低溫冷害和高溫逼熟等,具有超級抗逆性和β葡聚糖、母育酚、Gama-氨基丁酸、抗性澱粉、總黃酮等功能成分含量高的各類特異育種材料;開展遺傳評價和基因挖掘,用於功能大麥的新品種培育,以滿足將來大麥特種營養保健食品的生產和加工需要。
(2)快速高效育種技術研究
建立抗病性、抗逆性和各種專用大麥品質性狀的雜交早代高通量、準確鑑定技術與小孢子培養、分子育種、轉基因技術及每年2~3代加代繁育技術相結合的,多基因快速聚合高效育種技術體系。
(3)現代生產管理與栽培技術研究
為將來實現專用大麥的規模化高效生產,研究將現代信息技術、衛星定位遙感、測土配方技術,全程套用於整地、播種、施肥、灌溉、收穫以及病蟲草害預測、預報和防治等各個環節,改造提升現有傳統的大麥生產栽培模式。
(4)主要病蟲草害新型防治技術和預測預報技術研發
實驗篩選防治大麥主要病蟲草害的安全、簡便、高效、低毒、低成本新型藥劑。系統開展大麥重大病蟲害的生物學和流行病學研究;進行大麥蚜蟲的抗藥性風險評估,條紋病、鏽病、赤霉病和白粉病等病原菌致病性調查及育種家新育成苗頭品系的抗病性評價,提高預測預報準確度。
(5)高附加值產品與加工技術研發
加快大麥營養食品如大麥八寶粥、速食麵、麥綠素、青稞麵條、青稞速溶粉、青稞–β葡聚糖等產品的高效生產工藝、大麥功能成分提取技術和大麥活性飼料的研製。
(6)提高國產啤酒大麥制麥優級率的生產工藝研究以及大麥中真菌毒素對制麥和啤酒釀造風險的評估

應急性工作

調研大麥產業動態信息和突發性生產問題,提出解決突發性生產問題的切實可行的應急技術方案,完成農業部交辦的臨時性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