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人文讀本(國學人文讀本(上下))

國學人文讀本

國學人文讀本(上下)一般指本詞條

《國學人文讀本(套裝上下冊)》分先秦、秦漢、六朝、隋唐等八個歷史時期,以每個時期的代表性的人物及其著作為切人坐標,在“題解”中客觀介紹其人其書,按主題選擇其人文思想片斷加以注釋,配以編選者的“發奧”,以求用有靈性、有美感的學術隨筆發抉其奧義和價值,各主題之間儘量兼顧相互聯繫,末尾用“總評”作結,對其人其書整個的人文思想和價值作出一個主體概括和評判。各卷之間既尊重每位編者的個性,再由全書主編以“卷首語”的形式揭示每個歷史時期人文思想的時代特色和前後關聯。在各卷“卷首語”的基礎上,《國學人文讀本(套裝上下冊)》冠以“緒論”,在一波又一波蒙昧與啟蒙的否定之否定中揭示國學人文精神的歷史行程。末尾,按當下人們感興趣的人文主題詞配以索引,為讀者提供取用的方便。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學人文讀本
  •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 頁數:1184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祁志祥
  • 出版日期:2008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402601, 978780740260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國學人文讀本(套裝上下冊)》是一本思想讀物,期待為人們的精神生命補充鈣質。這是一部文化讀物,希望為人們總攬中國文化打開便捷之門。這是一台國學集錦,展示的是古代大師的風采,迴響的是歷史上智者的聲音。這是一份精心烹製的精神大餐,風味各異,眾口鹹宜,值得人們品嘗。這也是一場未完成的心靈對話,而心靈的對話要靠讀者諸君的你去完成。《國學人文讀本》與大家一同國學大餐!

作者簡介

祁志祥,(1958—),文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中文系教授。致力於中國人學及文藝美學研究,出版專著十餘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完成“十一五”國家級規劃高教教材一項。曾獲國家圖書獎榮譽獎、晉版圖書一等獎。

圖書目錄

前言
緒論:中國古代人文思想史上的四波啟蒙思潮
先秦卷
卷首語
尚書
一、“惟人萬物之靈”
二、“民為邦本”、“敬德無逸”
三、湯武革命,殷鑑不遠
周易
一、“文明以止,人文也”
二、“變動不居”,與時偕行
三、“君子美在其中,美之至也”
禮記
一、“人以有禮,別於禽獸”
二、禮、樂相輔
三、“禮樂之說,管乎人情”
四、君子之道與君人之道
五、“大同”、“小康”
左傳
一、為政重德
二、以身作則
三、民利則君利
四、言論自由、和而不同
五、“寬猛相濟,政是以和”
國語
一、反對虧民以自利
二、“臣殺其君,君之過也”
三、“為民者宣之使言”
四、以誠信救國家
五、用才與讓賢
戰國策
一、民為本君為末
二、廣開言路,鼓勵進諫
三、“士貴耳,王者不貴”
論語
一、人性論:上智下愚、有所用心
二、“君子務本”、“不違如愚”
三、責己改過、不怨天尤人
四、重義輕利,殺身成仁
五、臨民以莊,正己而後正人
孟子
一、仁義禮智,心所同然
二、民貴君輕,保民而王
三、臣民的責任與權利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荀子
一、自然人性、共同人性、性惡
二、人的特性、地位:
三、隆禮重法,化性起偽
四、“禮者,人道之極”
晏子春秋
一、治國莫高於愛民
二、知人善任、敢諫善諫
三、酒、財之見
四、“攻義者不祥,危安者不困”
孝經
一、“人之行,莫大於孝”
二、推孝以治天下
墨子
一、人與禽獸之辨:
二、愛人利人與自愛自利
三、利民即為,害民即止
四、尚賢事能,為政之本
老子
一、人的高貴地位和人性:
二、“聖人之道”:守下、守默、取與
三、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
莊子
一、人性無情、無欲、無知
二、做人之道:“養神”、“衛生”
三、超越生死
四、無用之用
管子
一、“以人為本”
二、政之興廢,在民心之順逆
三、“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四、“君不君則臣不臣”
五、百年樹人
商君書
一、“高人之行”與“獨知之慮”
二、“強者必治”、“多力者王”
三、“為天下治天下”
四、“丞監亦欲為利”
韓非子
一、人性自利
二、“矯上之失,詰下之邪”,“莫如法”
三、“循名而責實”
四、“眾同心以共立之”,故人主尊
呂氏春秋
一、莫以貴富傷性、莫以縱慾害生
二、“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
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秦漢卷
卷首語
新書
一、反思商、秦覆亡之過
二、“夫民者,萬世之本也”
三、“與其殺不辜,寧失於有罪”
新語
一、“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
二、“道莫大於無為”
淮南子
一、“欲與性相害”
二、“為治之本,務在寧民”
三、有法者而不用,與無法等
春秋繁露
一、“人最為天下貴也”
二、人性的善惡及分類
三、“明於情性乃可與論為政”
四、“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
五、“人道者,人之所由”
史記
一、商紂“淫虐自絕”
二、李斯說焚書
三、漢高祖、漢文帝之仁德
四、發憤著書
鹽鐵論
一、鹽鐵之爭與義利之爭
二、德治與法治之爭
揚雄
一、“善言天地者以人事,善言人事者以天地”
二、“由於禮義,入自人門”
說苑
一、“先德教而後刑罰”
二、“王道知人,臣道知事”
三、容諫與勇諫、善諫
班固
一、天人合一、以人法天
二、“仁愛德讓,王道之本”
三、知人善用,無敵天下
四、“法令欲其難犯而易避”
五、“財者,治國安民之本也”
論衡
一、精氣生人、性兼善惡
二、德力具備、谷足禮豐
潛夫論
一、民為國基,富民化民
二、“尊德禮而卑刑罰”

六朝卷
卷首語
徐千
一、“含氣而生者,莫知乎人”
二、“貴才智之特能立功立事”
三、偽名亂德,循名責實
傅玄
一、“人性如水,隨而教之”
二、分業授事,息欲安民
三、德刑交用,崇仁興利
王弼
一、崇本息末,以道治國
二、動靜屈伸,唯變所適
三、達自然之性,暢萬物之情
四、大愛無私、至美無偏
阮籍
一、君子“恬淡無欲,則志泰適情”
二、尚“自然”而越“禮法”
嵇康
一、君子“志無所尚,心無所欲”
二、“以六經為蕪穢,以仁義為臭腐”
郭象
一、物稱其性則逍遙
二、聖人之道,即用百姓之心耳
三、聖人唯變所適,與時俱往
抱朴子
一、人為有生最靈,智慧必高遠z
二、德刑交用,省煩任能
三、時移世改,理自然也
列子
一、“人所以貴於禽獸者,智慮”
二、“方寸之地虛,幾聖人也”
三、去名求實,及時行樂
世說新語
一、太上忘情,處驚不變
二、“縱任不拘”、“貴得適意”
三國志
一、三顧茅廬,禮賢下士
二、政治成敗之得失取捨
後漢書
一、“為政之本,莫若得人”
二、東漢吏治、儒學狀況
三、治亂、和同、婦道
宋書
一、為政之道,以德濟民
二、“士務治身,忠孝成俗”
三、“捐情反道,合公屏私”
南齊書
一、由治至亂與由儉至奢
二、佛教與諸子之比較

隋唐卷
卷首語
王通
一、人事修,天地之理得
二、通其變,天下無弊法
三、文以貫道
晉書
一、君人之道,黎元為本,居安思危
二、吏治與孝道
三、魏晉玄風與魏晉風度
四、生死達觀,及時行樂
梁書
一、老人政治,難免昏蔽
二、六朝迄梁,儒學復甦
陳書
一、亡國之主,多有才藝
二、風漓化薄,雅尚文詞
隋書
一、隋文帝楊堅:堪稱“良主”,亦肇衰亂
二、隋煬帝楊廣:陰謀家之典型
三、“政之善者,無取於嚴刑”
四、志道依仁,遏止華偽
北史
一、征服者被征服
二、“天下可馬上取之,不可以馬上臨之”
唐太宗
一、舉賢任能
二、虛懷納諫
三、情理結合、誡子有道
劉知己
一、疑古惑經
二、善惡必書
三、量才授職
韓愈
一、性三品
二、不有人禍,則有天刑
三、道統學說
柳宗元
一、文者以明道
二、利於人、備於事
三、任人唯賢
白居易
一、貞以立志
二、造就良好的環境
三、在上位者須做好表率
李翱
一、為上者須明辨是非
二、自信則能自立
三、修身以誠

宋元卷
卷首語
周敦頤
一、“立人之道,日仁與義”
二、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張載
一、性與天道,合一乎誠
二、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
三、民胞物與
二程
一、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物而無情

二、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三、天命之性,氣秉之性
四、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朱熹
一、人是天地中最靈之物
二、心統性情
三、存天理、滅人慾
陸九淵
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二、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李覯
一、人性三分
二、立人成性之道
三、以大仁治人
四、“焉有仁義而不利者乎”
王安石
一、人性之辯
二、人性與人情
三、人才的教育、培養、選拔與任命
蘇軾
一、任情順命的人性觀
二、如水而中庸的人生境界
三、曠達與審美的人生
陳亮
一、人的地位
二、有為的人生觀
三、理想人格
四、“欲”、“理”統一
五、人才觀
葉適
一、利慾人生
二、人性善惡
三、修德與復禮
四、人心與人道
新唐書
一、“唐可稱者三君”
二、“善治其國,愛養斯民”
三、“容下之名”與“昕諫之實”
新五代史
一、“不沒其實以著其罪”
二、五代君主可稱者,唐明宗、周世宗
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資治通鑑
一、崇德、重民
二、信者,人君之大寶
宋史
一、“道學盛於宋”
二、治國大法,食貨為先
三、刑以弼教,導以之善
四、評點宋主,垂鑒當世

明代卷
卷首語
王守仁
一、去人慾,得天理
二、“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
三、忌“偽”、戒“傲”
徐渭
一、“不以良知無不知,而以所知無不良”
二、情理相容,言之有物
三、“出於己之所自得”
李贄
一、絕假純真,道德之本
二、“好察邇言”,還原常識
三、“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
四、凡聖平等,男女平等
五、無才者必講道學而後為富貴之資
六、才難,惜才者更難
袁宏道
一、痛斥腐儒,追慕自適
二、“苦樂相生”,“有苦有樂”
三、“人生作吏甚苦”
四、“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元史
一、以夏變夷,尤切體仁
二、元興百年,儒道大昌

清代卷
卷首語
明史
一、“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
二、“經學非漢唐之精專,性理襲宋元之糟粕”
三、吏治明暗,隨政盛衰
四、善於用人,不求太備
黃宗羲
一、君王當明確利天下之職分
二、出仕,為天下,為萬民
三、有治法而後有治人,非法之法害天下
四、富民禁奢,教學明禮,工商皆本
五、養氣即是養心
王夫之
一、致知在格物,因所而發能
二、知非先,行非後,行可兼知
三、理欲皆性,尊性達情
四、有恆有化,以史為師
五、立人之道,日仁與義
六、均平與懲墨吏、紓富民
七、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
顧炎武
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二、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
三、稽古明經,通經致用
四、博學於文,格物求實
唐甄
一、仁義禮智為性,貴自得
二、執良知以為樞,人人皆可為堯舜
三、人君能下為尊:
四、因自然之利,抑貪富民
顏元
一、只向習行上下工夫
二、浮言之禍甚於焚坑
三、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
四、不見有己,利濟蒼生
戴震
一、天理者,節其欲而不窮人慾也
二、生生者為仁,生生而條理者為禮與義
三、義配明,象天;欲配幽,法地
四、去私去蔽,易簡至善
龔自珍
一、衰世臨近,智者為憂
二、自古及今,法無不改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
四、“萬物不自名,名之而如其自名”

近代卷
卷首語
曾國藩
一、“一息尚存,永矢弗諼”
二、“人生適意之時,不可多得”
三、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嚴復
一、“生今日者,乃轉於西學”
二、“以知人道為生類中天演之一境”
康有為
一、“人之有生,愛惡仁義是也”
二、“人生於天地之中,又渺小之至也”
三、“惟智慧型生萬理”
四、“大同之世,豈容獸種”
譚嗣同
一、“我自橫刀向天笑”
二、“既逝不複合,乃知生若浮”
三、“以今日之我,不知前後之我”
四、“天地間仁而已矣,無所謂惡也”
梁啓超
一、“人而不能獨立,時日奴隸”
二、“常如以一新造之人立於世界”
三、“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莫過於旁觀者”
四、“高尚美滿的人生觀”
章炳麟
一、“人之始,皆一尺之鱗也”
二、“今中國既滅亡於逆胡,所當謀者光復也”
清史稿
一、清代皇帝評點

二、經學昌盛,禮教益備
三、保存文化,功莫大焉
四、清代刑法及吏治狀況
主題詞索引

文摘

可稱者,唐明宗、周世宗
嗚呼,自古治世少而亂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數百年,其可道者,數君而已,況於後世邪?況於五代邪?
予聞長老為予言:“明宗雖出夷狄,而為人純質,寬仁愛人。”於五代君,有足稱也。嘗夜焚香,仰天而祝日:“臣本蕃人,豈足治天下!世亂久矣,願早生聖人。”自初即位,減罷宮人、伶官,廢內藏庫,四方所上物,悉歸之有司。廣壽殿火災,有司理之,請加丹鸌,喟然嘆日:“此天以火戒我,豈宜增以侈邪!”歲嘗旱,已而雪,暴坐庭中,詔武德司宮中無掃雪,日:“此天所以賜我也。”數問宰相馮道等民間疾苦。聞道等言谷帛賤,民無疾疫,則欣然日:“吾何以堪之,當與公等做好事,以報上天。”更有犯贓,輒置之死,日:“此民之蠹也!”以詔書褒廉吏孫岳等,以風示天下。其愛人恤物,蓋亦有意於治矣。其即位時,春秋已高,不邇聲色,不樂游畋。在位七年,於五代之君,最為長世。兵革粗息,年屢豐登,生民實賴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屢以非辜誅殺臣下。至於從容父子之間,不能慮患為防,而變起倉卒,卒陷之以大惡,帝亦由此飲恨而終。
當是時,大理少卿康澄上疏言時事,其言日:“為國者有不足懼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懼,天象變見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竭不足懼,水旱蟲蝗不足懼也;賢士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恥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不聞深可畏也。”識者皆多澄言切中時病。……然澄之言,豈止一時之病?凡為國者,可不戒者!

後記

夏中義先生主編的三卷本《大學人文讀本》問世後,贏得了讀者的廣泛歡迎。此書以獨特的眼光選取了自近代以來中外闡釋現代人文精神尤其是世界普適價值的精美讀物,為當今的價值重建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思想資源。只是緣於編者編選重心的限制,有關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頗富現代價值的人文思想則付諸闕如。時下有一種激進主義思潮,對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採取全盤否定、甚至一概罵倒的歷史虛無主義態度,這既是對古人的不公,也無助於當代人文價值的建構。在此之前,我曾做過中國古今人學思想史演變的研究,深深感到古代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是可以與今天的普世價值接通的,因此想編一部《國學人文讀本》,與夏先生的《大學人文讀本》形成互補,以滋養當今人們的心靈。當我把這個想法與素昧平生的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長陳鳴華先生交流後,便立即得到了他的支持和推動。於是我們邀請全國高校的專家共襄此舉。2004年歲末,我們在上海召開編委會,商談編輯體例,落實編選分工。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讀本就是我們共同奮鬥的結果。
本書先秦卷本來約請先秦諸子專家張覺教授負責,明代卷約請明代文史專家許建平教授負責,後因二人無法分身,由我忝補。各分卷負責人都是學有專攻、蜚聲學界的名家,不僅有深厚的專業積累,而且有宏通的人文視野。由他們負責把關,給本書增加了若干張力和亮色。在此,謹對各位參編者的支持與合作表示真摯的謝意。
當代著名人文學者、思想家王元化先生以耄耋之年為本書題簽,是對本書最好的鼓勵。陳鳴華社長參與了本書的全程策劃,給本書的編寫和出版以充分的信任和無條件的支持。資深編輯李國強編審為本書審慎把關,付出大量辛勞。謹此深表謝忱。
國學,尤其是經史子之學對於今天的大多數年輕讀者來說是愈來愈有隔膜了。本書的用意除了給讀者提供一份陶冶情操的思想讀物之外,還希望捎上一份知性的贈品,讓人們通過本書所選經、史、子之一斑而見其大略。
國學作為包羅萬象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其知識要求對於分工日趨細密的現代人文學者來說無疑是挑戰。何況用現代眼光去發掘傳統國學的人文價值,自然更有難度。同時,作為合編的著作,如何既能尊重各位編者的個性,又能保持統一的格調,確是棘手之事。當全書殺青時,不敢有如釋重負之心,卻懷誠惶誠恐之感。真誠地希望讀者、專家指教,以便今後有機會把它修改得更如人意些。

序言

若問:這些年來中國文化界最熱門、最流行的兩個詞是什麼?大概當推“國學”與“人文”。
“國學”,在中國古代一直是官辦學校的通稱。如《北史》卷八十一《列傳《儒林》載:北魏孝文帝“宣武時,復詔營國學,樹國小於四門,大選儒生以為國小博士”。北魏孝明帝“神龜中,將立國學,詔以三品以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選”。日本江戶時代的一批學者最先給本國古典文獻和固有文化冠以“國學”這一名號。二十世紀初,中國留日人數激增。日本“國學”一詞的這個用法開始為中國人所採納。當時,高舉保存和講求“國學”旗幟的,主要有上海劉師培等人的“國學保存會”和東京章太炎等人的“國學講習會”與“國學振起社”。“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儘管“國學”的地位和價值遭到“西學”和“新學”的挑戰,但“國學”指本國古典文獻和固有文化的這個新義則保留下來,沿用至今。本書所說的“國學”,即指“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中國固有的、傳統的文化學術,主要包括中國古代的經史子集。
“人文”的“文”,在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都是交錯的筆畫之象形,故《說文解字》解釋為“錯畫”、“交文”,也就是圖紋的意思。由圖紋的本義,引申為文飾、修飾之意。“人文”即“人類的文飾”、“人類的文明”。《易經·賁·彖傳》說:“文明以止,人文也。”賁卦是六十四卦之一,屬於“別卦”。“別卦”由八個“經卦”中的兩個組成。構成賁卦的是離卦和艮卦。“文明以止”界說的是構成賁卦的離卦和艮卦的卦義。離卦的本義是太陽或日月附麗於天,與“文”、“明”義通。艮卦的卦義為靜止。賁卦下為離上為艮,內既“文明”而外能守“止”,就是賁卦的雙重涵義。而賁卦的這雙重涵義,正是人類文明的寫照。此如王弼所註:“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孔穎達將賁卦作為“天文”之象的卦義與“人文”的涵義联系起來訓釋:“‘文明’”離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於人,是人之文、德之教。此賁卦之象,既有天文、人文,欲廣美天文、人文之義,聖人之以治於物也。”“人文”就是像“天文”賁卦“文明以止”那樣,懂得用與“威武”相對的文明教化來裁人治物。因此,“人文”在後世被用來指稱人類的精神文明、理性文明。
人類的精神文明是人類思考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人與自然矛盾關係獲得的公約數及其積澱而成的思想結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有不同的社會公意,因而人類的精神文明呈現出一定的民族性、歷史性差異。同時我們又應注意到,人類的生理基礎和心理結構大體相同,人類面對的生存、發展問題大體相同,這種大體相同的生命主體面對共同生存發展問題獲得的關於人類行為法則的思維結果也就大體相近,於是人類文明又存在著超越民族和歷史差異的普適性。因此,當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重建,不僅需要向世界通行的普適價值吸取養料,而且應當從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中汲取資源。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保留在傳統的國學典籍中。於是,整理國學中的人文思想,挖掘它的現代人文價值,就成為擺在我們目前的一項意義重大的精神工程。
在黃河流域中原大地上發源的以漢文字典籍為載體的華夏精神文明是以漢人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在長期的人生和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思想財富。由於其在當時具有的普適性和先進性,鮮卑族當政的北魏、女真族當政的金朝、蒙古族當政的元朝和滿族當政的清朝對它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繼承與光大。作為能夠維繫古代中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幾千年於不墜的精神支柱,中國古代人文思想功莫大焉,有深意存焉。然而,在二十世紀風起雲湧的各種各樣的政治鬥爭和思想文化運動的衝擊下,古代人文思想的鏈條斷裂達半個多世紀之久。實踐表明,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建構離不開對中國古代人文理念合理部分的繼承。事實上,中國古代的許多人文思想,如“人性”觀、“人道”觀、“民本”觀、“富民”觀、“和諧”觀、“公私”觀、“人我”觀、“理欲”觀、“人才”觀、“吏治”觀、“法治”觀、“德治”觀、“平等”觀、“革命”觀、“大同”觀等等流光溢彩,今天是可以拿來為我所用的。這裡,盲從西學,對中國古代人文思想採取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態度固然毫無道理;而一切回到從前,盲目尊古讀經也未免顯得迂腐而不切時勢。站在新時代價值重構的高度,以普世價值為參照系,進行古代人文思想的現代轉換和傳承,就是我們對國學人文遺產應當採取的態度。
中國古代人文精神的直接載體是經書和子書;古代史傳也體現了編者強烈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意識.力口之偏重審美的詩文集市面上流行的各種選本選得頗多,因此,本書選擇的重點,是國學中的“經”、“史”、“子”,當然也兼顧“集”。
本書的編輯體例是:分八個歷史時期由分卷主編分頭負責;每個時期以代表性的人物及其著作為切人坐標;在“題解”中客觀介紹其人其書;按主題選擇其人文思想片斷加以注釋;配以編選者的“發奧”,以求用有靈性、有美感的學術隨筆發抉其奧義和價值;各主題之間儘量兼顧相互聯繫;末尾用“總評”作結,對其人其書整個的人文思想和價值作出一個主體概括和評判。各卷之間既尊重每位編者的個性,再由全書主編以“卷首語”的形式揭示每個歷史時期人文思想的時代特色和前後關聯。在各卷“卷首語”的基礎上,本書冠以“緒論”,在一波又一波蒙昧與啟蒙的否定之否定中揭示國學人文精神的歷史行程。末尾,按當下人們感興趣的人文主題詞配以索引,為讀者提供取用的方便。
這是一本思想讀物,期待為人們的精神生命補充鈣質。
這是一部文化讀物,希望為人們總攬中國文化打開便捷之門。
這是一台國學集錦,展示的是古代大師的風采,迴響的是歷史上智者的聲音。
這是一份精心烹製的精神大餐,風味各異,眾口鹹宜,值得人們品嘗。
這也是一場未完成的心靈對話,而心靈的對話要靠讀者諸君的你去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