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馬坡

回馬坡

關羽殉難處——回馬坡,地處鄂西山區與江漢平原過渡地帶的湖北省遠安縣,漢稱臨沮,晉稱高安,北周改稱遠安,至今已有兩千一百年的建縣史。是魏、蜀、吳三國爭一統的古戰場。該縣的回馬坡便是三國名將關羽的殉難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回馬坡
  • 地理位置:湖北省遠安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羅漢峪溝
歷史沿革,簡介,相關詩句,

歷史沿革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已據有荊襄、巴蜀之地,在諸葛亮等人的擁戴下,於是年秋進位漢中王,封時鎮守在荊南郡的關羽為前將軍,並令其起兵攻取樊城。時大雨傾盆,漢江泛溢。關羽趁勢圍曹仁於樊城,殺龐德,擒于禁,一時“威震華夏”。嚇得曹操驚惶失措,提議遷出許都以避鋒芒。後經司馬懿和蔣濟出謀計誘孫權從江南偷襲南郡,使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在回救南郡路上,前有吳兵,後有魏兵,進退兩難。據《三國志》記載:是年冬十一月,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孫權使誘之。關羽偽降,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孫權使朱然、潘璋斷其陘路。十二月,潘璋、馬忠獲關羽及其子關平於臨沮章鄉。隨後,孫權下令斬羽及子平於臨沮。《志》中所說的章鄉,就是回馬坡。距遠安縣城鳴鳳鎮西北18.5公里的羅漢峪溝西段上坡處。

簡介

羅漢峪溝長約10公里,是遠安縣最大的峽谷,兩岸懸崖倒掛,峭壁如削,天如一線,人行溝底,陰森可怕,地勢十分險要,是古代通巴蜀的小道。羅漢峪溝,水隨山轉,路隨水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
回馬坡
轉,忽而在左,忽而在右,走完這10公里的溝路,要淌48道水,行走十分艱難。有民謠為證:“走進羅漢峪,四十八道溪,草鞋磨破底,腳板磨破皮。”可見關羽當年半夜倉惶行走此道,何等不易!而吳兵在此設伏,用心又何其險惡!傳說吳兵在羅漢峪共設下八道絆馬索,前七道是用棕搓的繩子,最後第八道是用馬尾搓的繩子,特別結實。前七道均被關羽衝過,最後一道被絆倒了。
後人為了紀念關羽,便將古章鄉改名為回馬坡。不說關羽被吳兵擒殺,而說回馬,無損關羽的英雄形象。說也奇怪,就在回馬坡下溝邊的石板上,有五個馬蹄印。說是後人做的吧,又不見斧鑿痕跡;說是天然巧合吧,竟巧得如此之神,引發今人幾多感慨!幾多幽思!人世滄桑,歲月悠悠,當年關羽回馬處,如今蹄印長青苔。清同治五年(1866年),有人在回馬坡建一四角亭,亭中有一石碑,碑上刻有關羽騎赤兔馬、提青龍刀的英武畫像,還有兩行石刻楷書:
嗚呼此乃關聖帝君由臨沮入蜀遇吳回馬之處也
1960年修回馬公路時,此亭被民工所拆。1982年,遠安縣人民政府又撥款重建,供遊人憑弔。

相關詩句

古往今來,回馬坡一直是遠安的名勝古蹟,歷朝歷代都有人來此發懷古之幽思,明人翟承統詩云:
吳狗甘事曹,桀犬多吠堯。虎為群獸困,策馬回山坳。
胡不冒鋒刃,聖人異英豪。冀當吞吳身,復荊報漢朝。
清人詹應甲詩云:
虎鬥龍爭日,風雲特地收。三分鼎折足,千里馬回頭。
汗血山花染,蹄霜石蘚浮。江東群鼠伏,何敢望驊騮!
這兩首古詩在現在看來,雖觀點失之偏頗,但強烈地反映了廣大民眾對忠義之士關羽的崇敬與愛戴。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關羽生日這天,就有父老鄉親來到亭前焚香燒紙,灑酒供牲,祭奠這位大忠大勇的千古英雄。
回馬坡
回馬坡
回馬坡
回馬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