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婦女同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族婦女同胞
  • 外文名:hui woman
  • 裝扮:頭梳藏式小辮
  • 愛好:音樂愛好
敘事者回憶,基本信息,婦女裝扮,婦女愛好,舞蹈愛好,剪紙藝術,

敘事者回憶

敘事者視野中的回族女子 :
“看她的年紀,只不過十八九歲光景,臉子黑裡帶紅,有著剛健的美麗,兩隻不粗不細的眉毛,和一雙極有光芒的眼睛,顯出她很聰明,卻又有點野性未馴的樣兒。身材不高不矮,穿著一身青湖縐的短衣和長褲,足底下登一雙木拖鞋。手上捏了一支短槍,槍筒在火光的照耀中,烏黑髮亮,使我們略微感到了恐懼”

基本信息

回族女子
英文翻譯:hui woman
回族婦女同胞
回族婦女同胞回族婦女同胞

婦女裝扮

1.婦女的打扮更為別致:頭梳藏式小辮,其上裝飾著藏式銀質頭飾,然後戴上蓋頭。他們睡覺不用被子,皮襖解下便是。 老年婦女一般愛穿黑色大襟長袍,戴白色蓋頭。中青年婦女喜穿各式時興服裝,崇尚綠色、紅色、平時一般戴黑色紗絨蓋頭或白色深沿帽,冬天愛穿錦緞棉襖。姑娘的穿戴更為艷麗時髦,有的姑娘身穿時裝,頭戴綠色紗絨蓋頭,華麗和諧,別具一格。總之,青海回族婦女講究衣飾,愛好打扮。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幾年不少人戴上了金耳墜、金耳環、雙旗花式的金戒指、手鐲、項鍊等高檔首飾。中青年婦女喜穿各式時興服裝,崇尚綠色、紅色、平時一般戴黑色紗絨蓋頭或白色深沿帽,冬天愛穿錦緞棉襖。姑娘的穿戴更為艷麗時髦,有的姑娘身穿時裝,頭戴綠色紗絨蓋頭,華麗和諧,別具一格。
2.白色,被穆斯林視為最聖潔的顏色。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說:你們穿白色的衣服吧!它是你們最好的衣服。所隊無沿的白色小幅長期以來也就成為回族穆斯林最喜愛的頭飾。也有一些穆斯林戴黑色的小帽。黑色小帽製作精細,取料高級,多以呢絨、綢緞製成,一般多見於冬季。此外,寧夏哲赫忍耶教派的穆斯林多戴一種六角形的帽子,顏色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回族穆斯林在禮拜時,都要頭戴這種白帽,故也有“禮拜帽”之稱。小白帽輕便涼爽,簡單易做,美觀大方。近幾年,回族人民生活日漸提高,一些回族青壯年穿著考究的西裝,繫上顏色鮮艷的領帶,頭戴無沿小白帽,將民族特色和時代感相融合,也顯得十分瀟灑、英俊,落落大方。
回族男子還喜穿坎肩。在白襯衣上罩一件青色坎肩,顯得清新於淨,色調和諧。春夏之交,人們多穿布料坎肩,不穿外套,通風透氣,異常涼爽;冬天穿棉布坎肩或皮坎肩,保暖而不臃腫。傳說回族先人多善騎射,好拳術,為了使衣冠整潔利落,多穿坎肩,打扮成武士模樣。直到今天,人們從那些頭戴白帽、身穿坎肩的回族人中,仍可領略到回族人民的這種愛好的性格特
回族婦女一般多戴蓋頭(也叫搭蓋頭)。“青絲不見青天”,是世界穆斯林婦女的一種傳統的宗教習俗,故多以面紗、披巾蒙面遮發。蓋頭一般由紗織品、綢子、緞子、的確良料子製做。未出嫁的少女戴綠色蓋頭,多在蓋頭上鑲金邊、繡花紋香案,清新、秀麗、明快、悅目;中年婦女戴黑色蓋頭,顯得肅穆莊重;老年婦女戴白色蓋頭,並披到背心處,看上去虔誠古樸。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來又有了改進,寧夏川區及其城鎮的回族婦女都以白色護土帽和彩色頭巾代替了過去的蓋頭,使回族聚居區色彩斑爛,美化了回族人民的生活。特點:
樸素大方,典雅,首飾頭飾少戴。

婦女愛好

1.: 花兒:“花兒”是西北民歌的一種,據說由元曲演變而來。其旋律高亢豪放、悠揚婉轉,富於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廣泛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區的各民族民眾中。回族民眾也十分喜歡唱“花兒”。花兒會是“花兒”歌手們競賽與交流的聚音樂愛好會,更是喜愛“花兒”的各民族民眾的狂歡節。
山曲兒:流傳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民歌。源於西北花兒。清乾隆年間甘、陝一帶的回族大批遷往新疆,因此“花兒”也隨之流入昌吉。山曲兒基本上屬於“河煌花兒”流派,多採用“河州大會”、“白牡丹令”、“孕馬兒令”、“大眼睛令”等。詞分兩種,一種是“頭角齊式”,民間稱做“齊頭齊尾”式,即每首四句,每句字數較整齊;一種是“折斷腰式”,每首五句或六句,其中有四個長句,插一或兩個短句。歌詞樸實、生動,曲調高亢、明快。
哇鳴:回族民間樂器。古代稱為“塤”。流行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因它取材方便,製做簡單,很受民眾喜愛。琴身用黃膠泥捏成中空的扁豆形、雞蛋形、牛頭形,再用小榻扎幾個小孔,一般是前四,後三,上邊留一吹口,曬乾即可。演奏技巧類似漢族的蕭,按需要放孔、壓孔。音量小,音域窄,只能吹奏簡單的曲子。最近寧夏音樂界人士,在原來的基礎上,研製出一種音量大、音域寬的哇鳴。
回族婦女同胞
回族婦女同胞回族婦女同胞
賢孝:曲藝的一種。流行乾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表演者只有一人,自彈自唱。內容多為根據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編寫的唱段,因此稱為“賢孝”。主要唱腔有:月調(也稱“月音”)、興調、悲調、喉音、淚音等。
口弦:“口弦”通稱“口口”,亦叫“口兒”、“口琴”,是一種以吹奏口弦並伴以即興表情動作的民間娛樂形式。口弦分兩種:竹製長三寸,扯線發音;鐵制長一寸半,撥鉤發音。口弦兩端亦可繫上絲穗、珠子等墜飾。“口弦”主要流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吉、海原、固原一帶的回族婦女中間。她們往往用彈口弦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有時婦女之間用口弦相互對彈,既象是對歌,又象是談心。如在冬夜或夏令的黃昏,圍暖或歇涼時,往往撥動口弦自然起舞,以抒發喜、怒、哀、樂之情。口弦的音調柔美深沉,節奏多變。有的歡樂明快,如“雀舌頭”,似枝頭鳥雀,歡噪晨暉 ;有的壓抑沉鬱,如“檐滴水”,似秋雨連綿,如泣如訴;有的樸實無華如“駱駝鈴”似運貨路上,駝鈴叮咚等等。吹口弦時,通過坐、站、走各種彈口弦的動作,用上身的嫵媚搖動、胯部的柔動、腳步的悠閒輕盈等,來以此自娛。

舞蹈愛好

;
宴席曲:《宴席曲》是西北地區回族中廣泛流行的一種自誤性歌舞形式。回族人把辦婚事叫做《有宴席》,因此婚禮上表演的歌舞通稱為《宴席曲》。這種歌舞形式各地略有差異,但以載歌載舞的方式為數最多;也有隻歌不舞或只舞而不歌的。《宴席曲》多以方陣隊形對舞,其動作特點常與回族的勞動、生活、習俗相關聯,由於回族歌曲常用鳳凰、蝴蝶、牡丹、鴿子等雍容華貴的形象和羊羔、青草、甘泉等與本民族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起興,所以舞時手臂動作多變的特點恰似蝴蝶飛舞、風凰展翅,動作秀而不拘,美而不俗;腿部柔韌地屈伸,似放牧人趕著羊群在雲中走,動作起伏穩重,柔中有韌、瀟灑自如、頭部和眼神配合巧妙,這些都抒發了《宴席》中的喜慶歡快之情。
跳花兒:跳花兒亦可稱花兒。系採用西北回族地區流行的山歌“花兒”及一種稱作“八大光棍”的舞蹈形式的民間歌舞。“八大光棍”因最初是在一次民眾社火活動中,由八個單身漢所跳,以後即將此舞傳稱八大光棍,並沿襲下來。這種舞步節奏明快,自如瀟灑,以腿部動作屈伸起伏較大為特點,舞時一手托耳或背於腰後,另一手叉腰或左右側擺動,情緒激動時便搖晃起頭來,它一經與花兒音樂配合就更突出了特點。
回族婦女同胞
回族婦女同胞回族婦女同胞

剪紙藝術

在西北回族聚居區,回族婦女的剪紙內容豐富,生活氣息濃厚,無論在窗戶上、牆壁上、頂棚上、還是箱柜上,隨處可見他們的作品。回族婦女有剪紙的傳統習俗。一般女女孩到了七八歲就開始學剪紙。回族婦女的剪紙反映出回族獨特的審美意識,如“五穀豐登”、“農家樂”、“瑞雪兆豐年”、“吉慶有餘”等作品,既不是傳統觀念的自然模仿,也不是現代觀念自然形態的誇張變形,而充分表現了回回民族的生活情趣和樸素、大方、自然的審美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婦女的剪紙藝術在不斷翻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