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調神大論第二

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第一卷第二篇。

內經是醫學論文彙編,論文即由中心、論點、論據、論證及核心五要素構成。在學習過程中,要緊緊圍繞這五要素來取捨。如第一卷 共四篇: 1.上古天真論篇, 以論壽運為中心;2..四氣調神論篇,以論年運為中心;3.生氣通天論篇,以論日運為中心;4.金匱真言論篇,以論五臟運為中心。古人文章不似現代長篇大論,而是以捲來闡述一定的內容,一篇只有一個中心,諸篇合論姑息就叫做姊妹篇吧。四篇合論養生防病以延年益壽之道,四篇雖無一個“醫”字,實乃醫之上策。運者,規律。遵循者受益無盡,違規者貽害無窮。受益多少全靠自身修為。本篇以論四季養身為中心,也是很重要的論文,但因看似尋常,其中奧妙難以理解及引起重視。漢文帝時,習醫者淳于意因不與難纏的王公貴族治病,招醫鬧惡意誹謗,被治罪以肉刑。狀告至漢文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57年),皇帝親手審理此案,留下了醫界佳話。司馬遷《史記》中無黃帝內經,《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淳于意的二十五例醫案,稱為“診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史記錄。在此學習內經第一卷,可結合學習《扁鵲倉公列傳》“診籍”,其中便有失於養身者貽害無窮的記敘,特別是引深對本篇文意的理解與重視,增強自身修為的信念,是應該有幫助的。

基本介紹

篇名與提要:,原文,譯文,解析,養生方法,養生道理,養生根本,注家精選,

篇名與提要:

1.關於篇名
四,四季。氣,氣象。四氣,此指春夏秋冬四時的氣候,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調,調理、調攝。神,指精神情志。清·高士宗《素問直解》:“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
因全篇著重告誡人們要順應四時氣候的特點,以調攝精神情志而得名,故名篇。明·吳昆《素問吳注》:“言順於四時之氣,調攝精神,亦上醫治未病也。”
2.內容提要
⑴順應四時陰陽變化,調養精神情志的原則和方法及逆之的危害性。
⑵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基本原則。說明了順應四時陰陽的重要性。
⑶自然界劇烈變化可能給生物和人類帶來危害。只有順四時,善養生,才會“生氣不竭”。
⑷從養生的角度,強調了“治未病”的積極意義,體現了《內經》的預防保健思想。

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譯文

春天的三個月,是草木發芽、枝葉舒展的季節。在這一季節里,天地一同煥發生機,萬物因此欣欣向榮。人應當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時解開頭髮,伸展伸展腰體,用以使情志宣發舒暢開來。天地使萬物和人煥發生機的時候一定不要去扼殺,賦予萬物和人煥發生機的權利一定不要去剝奪,勉勵萬物和人煥發生機的行為一定不要去破壞。這乃是順應春氣、養護人體生機的法則。違背這一法則,就會傷害肝氣,到了夏天還會因為身體虛寒而出現病變。之所以如此,是由於春天生機不旺、以致供給身體在夏天茂長時所需的正氣缺少的緣故。
夏天的三個月,是萬物繁盛壯美的季節。在這一季節里,天地之氣已經完全交會,萬物開始開花結實。人應當晚睡早起,不要對天長炎熱感到厭倦,要使情緒平和不躁,使氣色煥發光彩,使體內的陽氣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現在外一樣。這乃是順應夏氣、保護身體機能旺盛滋長的法則。違背了這一法則,就會傷害心氣,到了秋天又會由生瘧疾。究其原因,則是由於身體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長養、以致供給秋天的收斂之力少而不足的緣故。到了冬天,還會再導致別的疾病發生。
秋天的三個月,是萬物果實飽滿、已經成熟的季節。在這一季節里,天氣清肅,其風勁急,草木凋零,大地明淨。人應當早睡早起,跟群雞同時作息。使情志安定平靜,用以緩衝深秋的肅殺之氣對人的影響;收斂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氣,以使人體能適應秋氣並達到相互平衡;不要讓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氣保持清肅。這乃是順應秋氣、養護人體收斂機能的法則。違背了這一法則,就會傷害肺氣,到了冬天還會由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於身體的收斂機能在秋天未能得到應有的養護、以致供給冬天的閉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緣故。
冬天的三個月,是萬物生機閉藏的季節。在這一季節里,水面結冰,大地凍裂,所以人不要擾動陽氣,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現再起床;使情志就像軍隊埋伏、就像魚鳥深藏、就像人有隱私、就像心有所獲等等一樣;還要遠離嚴寒之地,靠近溫暖之所,不要讓膚腠開啟出汗而使陽氣大量喪失。這乃是順應冬氣、養護人體閉藏機能的法則。違背這一法則,就會傷害腎氣,到了春天還會導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於身體的閉藏機能在冬天未能得到應有的養護、以致供給春天時煥發生機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緣故。
天氣能夠總是清爽潔淨、一片光明,是由於上天所具的化生萬物之道藏而不露並健運不息、永不衰減的緣故。如果天上陰霾籠罩、晦暗不清,日月就不能放射光明。在這樣的時候,邪氣就會侵入人的孔竅而造成疾病。如果天上的陽氣閉塞不通,地上的陰氣不能萌發上騰,雲霧不能消散而使天空放晴,那么天上下應地氣的甘露就不會降下,天地陰陽的交感就不會發生,萬物的生機也就因此而不能延續下去了。萬物的生機不能延續,即使高大的樹木也會大量枯死。有害於萬物生長的惡劣氣候不能終止,風雨不能按時到來,甘露不能降下,草木就會凋零枯萎而不能繁茂。邪風頻頻刮來,暴雨屢屢突降,天地陰陽、四季之氣不能相互保持協調,同時又大大背離正常規律,那么萬物將活不到各自壽命的半數就會完全死亡。只有懂得養生之道的聖人能夠適應四季陰陽的變化,所以他們的身體從無大病。要是萬物都能像聖人一樣不去背離養生之道,能夠適應四季陰陽的變化,它們的生氣就不會枯竭。
違背了春天的時令規律,人體的少陽之氣就不能煥發生機,肝氣就會因此內郁而引起病變;違背了夏天的時令規律,人體的太陽之氣就不能旺盛滋長,心氣就會因此內空而出現虛寒;違背了秋天的時令規律,人體的太陰之氣就不能起到收斂的作用,肺氣就會因此枯萎而導致肺部脹滿;違背了冬天的時令規律,人體的太陰之氣就不能起到閉藏的作用,腎氣就會因此失常而發生瀉泄。
四季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生髮、滋長、收斂、閉藏的根本。懂得養生的聖人在春夏二季攝養陽氣、在秋冬二季保養陰精的原因,就是為了適應養生的根本規律,所以能同萬物在生髮、滋長、收斂、閉藏這些方面保持一致。違背了養生之道的根本規律,就會摧殘人體的本元、毀壞人的身體。所以四季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的起點與終點,是生死的根本。違背了它,災禍就會產生;而適應它,重病就不會患上。懂得了這些,就可以說是掌握了養生之道。養生之道,聖人遵行它,愚蠢的人們違背它。順應四季的陰陽變化人就能生存,違背四季的陰陽變化人就會死亡;順應四季的陰陽變化人體就能功能正常,違背四季的陰陽變化人體就會功能紊亂。把順應四季的陰陽變化顛倒過來變成違背它而產生的病變,這叫“內格”。
因此聖人不是在生病之後才去治療,而是在還沒有生病的時候就進行預防;不是在身體的功能紊亂之後才去調理,而是在身體的功能還沒有紊亂的時候就進行預防,說的就是這些道理。疾病已經生成然後才去用藥治療,身體的功能紊亂之後才去進行調理,打一個比方,就像是口渴瞭然後才去掘井、戰鬥已經開始瞭然後才去鑄造武器—樣,不是太晚了嗎?

解析

養生方法

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有密切關係,本段原文強調順應四時的變化規律而養生調神,目的是防止疾病發生,以確保身心健康。
1.自然界四季生長收藏的規律
春三月,天地間萬物發動,欣欣向榮,自然界的陽氣於此時皆向外舒發,充滿了生機,故此時的特點是萬物“發陳”。夏三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產生了雲雨的變化,天地之氣相交,萬物繁榮秀麗,此時的特點是“蕃秀”。秋三月,天氣轉涼,秋風勁急,地氣清肅,萬物大都由秀麗而結實,到了收成的季節,此時的特點是“容平”。冬三月,天寒地凍,萬物生機潛藏,呈現一片蕭條景象,一般的昆蟲也進入冬眠狀態,此時的特點是“閉藏”。
2.人必須順應四時而調形養神
適應自然界的具體要求,主要是形體活動和精神調攝兩個方面。強調養神的同時,重視形體的調養,進一步闡明《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的“形與神俱”學術論點。
(1)形體活動
人應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不同特點,適當調節個人生活起居。春夏季節,就要順從生長的特點,使體內陽氣不斷的生長;而秋冬季節,就要順從季節的收藏特點,注意迴避秋季肅殺和冬季嚴寒的氣候,不要使體內的陽氣發散,即便是取暖,也應注意不要讓腠理過分開泄,以免潛藏的陽氣外散。
(2)精神調攝
本節用比喻的方法指出,精神的調攝也要順從四季氣候變化。在春天,養生調神的基本原則順應陽氣升發,萬物俱生的特徵,要心情舒暢,精神活潑,不要扼殺生機,儘量使精神放鬆;在夏天,要使精神煥發;在秋天,要使神氣內斂含蓄,不讓自己的意志外馳;在冬天,要讓意志潛藏,不要向外顯露。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適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

養生道理

1.指出四時氣候變化對生命活動有極大影響。
經文以比喻的手法,假設一個天地混亂而致的惡劣的自然環境來說明人體適應四時、協調陰陽的重要性,說明人體的確陽氣和天地之氣一樣,即不能停滯,又不能發泄太過,否則機能受到損害,疾病就會發生。
2.強調順應四時而養生的意義
從自然界來說,若風調雨順,植物便會生長茂盛;反之氣候反常,破壞了自然界生長收藏的規律,萬物就不能正常生長,甚至中途夭折了。在這種情況下,不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就會因此而得病。但懂得養生,能通達協調陰陽之理的人,能夠適應這種變化,所以不會有什麼病,這是由於他們沒有違反萬物的自然發展規律,故它的生機不會斷絕。

養生根本

1.違逆四時陰陽的危害性
人能順應自然的變化,則生氣不竭,苛疾不起。若違反了前面所述的四時養生方法,不注意形體活動和精神的調攝,就會損傷人體的真氣,導致陰陽失衡,因而出現陰陽的偏盛偏衰,而發生疾病,如“肝氣內變”、“心氣內洞”、“肺氣焦滿”、“腎氣獨沉”等,此即“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之意。
2.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意義
原文作為適應四時陰陽的養生方法提出,生長屬陽,收藏屬陰,所以春夏養生長之氣,即為養陽;秋冬養收藏之氣,即為養陰。
隨著人們的認識深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已經不僅作為養生的法則,而是更多的被作為治則運用於臨床。如秦伯未就曾提出,對陽氣不足的哮喘病人,不用化痰鎮咳藥,主張在春夏季用補陽藥,以溫養體力,促使機體自然好轉,可防止秋冬發作,其理由是藉助夏天陽旺來培植秋冬之不足。
3.“治未病”
經文“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起畫龍點睛作用,重點突出了未病先防。一是預防疾病的發生,如四時環境的適應,精神的保養,體格的鍛鍊,生活的規律等,都屬於預防疾病的範疇。二是防止疾病的傳變,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一“治未病”思想,對後世有很大的啟迪作用,尤其是對中醫治療學的影響更為深遠,如葛洪說:“是以聖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朱丹溪也說:“與其救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反映了《內經》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學術思想。

注家精選

1.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順從生長之氣蓄養陽氣,秋冬順從收藏之氣蓄養陰氣。即春夏養生、養長;秋冬養收、養藏。
清·高世栻:“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
明·張介賓:“夫陰根與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聖人春夏則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則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
清·張志聰:“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而培養也。”
2.治未病:
明·張介賓:“此承前篇言聖人預防之道,治於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見其安而不忘危也。”
明·吳昆註:“二句古語,結言四氣調神乃聖人未病之治,未亂之防。”
明·馬蒔註:“若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靈樞?逆亂篇》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正所謂聖人慾養生長收藏之氣,不待寒變、痎瘧、飧泄、痿厥等病已生而始治之也。凡病則氣亂,未病則氣治。”
3.飧泄:
唐·王冰註:“飧泄者,食不化而瀉出也。逆秋傷肺,故少氣以奉於冬藏之令也。”
明·張介賓:“肺屬金,王於秋,秋失所養,故傷肺。肺傷則腎水失其所生,故當冬令而為腎虛飧泄。”
4.痿絕:
明·張介賓:“腎主水,王於冬,冬失所養,故傷腎。腎傷則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當春令而筋病為痿。陽欲藏,故冬不能藏而陽虛為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