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山農場

四方山農場

四方山農場,地處黑龍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位於黑龍江省肇東市和蘭西縣之間,行政區劃歸肇東市。場部在肇東市區西北30公里,濱洲線鐵路宋站以東15公里處。屬於軍轉民的農牧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方山農場
  • 外文名稱:sifangshannongchang
  • 行政區類別:農墾
  • 所屬地區黑龍江省肇東市
  • 電話區號:0455
  • 郵政區碼:151135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肇東市和蘭西縣之間
  • 面積:18.2萬畝
  • 方言:標普
  • 平均降雨量:396mm
簡介,地理位置,牧業資源,水患難題,歷史沿革,初創軍史,移交地方,興衰變遷,改制結構,軍馬民用,發展畜牧,第三產業,領導重視,領導關懷,蒞臨視察,屢獲榮譽,

簡介

地理位置

四方山農場,地處黑龍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位於黑龍江省肇東市和蘭西縣之間,行政區劃歸肇東市。場部在肇東市區西北30公里,濱洲線鐵路宋站以東15公里處。南、北、西分別與肇東市尚家鎮、宣化鄉接壤,東與蘭西縣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25°45′—126°30′,北緯46°12′—46°22′。
四方山農場擁有土地總面積18.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7.13萬畝,林地2.31萬畝,草原7.8萬畝,村屯及其它面積0.96萬畝。

牧業資源

四方山農場草原資源豐富,植被類型多樣,草種繁多,尤以羊草為主,草質優良,營養豐富,牲畜適口性強。20世紀80年代,軍馬生產逐步縮減並退出歷史舞台後,四方山軍馬場充分利用廣闊的草原資源,大力發展牧草產業。1986年至1992年,7年間累計收穫牧草56000噸,其中,出口日本18000噸,創匯162萬美元,內銷38000噸,實現銷售利潤197.8萬元。

水患難題

四方山農場屬黑龍江省松嫩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海拔高程在139米—148米之間,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東西高差最大為9.5米,地形坡度在2/1000以下,地貌類型為松嫩衝擊平原。建場53年來,四方山農場曾多次遭受水患,農田水利建設已成為該場的主要任務。經近10年來的努力,全場的水利建設初具規模,2005年,水利投資634萬元,農田水利配套工程基本完成,但仍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目前,徹底根治水患,變水患為水利,仍是四方山農場亟待解決的主要課題。
四方山農場的土壤類型主要有:碳酸鹽草甸土、碳酸鹽黑鈣土和草甸鹼土。其中,碳酸鹽草甸土占99.2%,碳酸鹽黑鈣土占0.6%,草甸鹼土占0.2%。區域內土壤中黑土類比重較大,黑土層厚度一般為20—30厘米之間,PH值在7.5—8.2之間,有機質含量在3%左右,略呈鹼性,適合農作物生長和鹼草生長。
四方山農場自然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多風,易乾旱;夏季炎熱,多雨多澇;秋季冷涼,偶遇早霜;冬季多西北風,寒冷漫長。年均氣溫2.4°C,最高氣溫39°C,最低氣溫﹣37.5°C,全年有效積溫在2500°C—2700°C之間,無霜期125—140天,年日照2738小時。常年平均降雨量為396mm,且多集中在7—8月份,占年降雨量的60%以上,年蒸發量為1662mm,是正常年份降雨的4倍。風向多為西南、西北,年風速≧4m/s的天數有145天,由於春季風大少雨,因此本地區素有“十年九春旱”之稱。

歷史沿革

初創軍史

四方山農場於1952年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肇東軍用種馬場(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馬政局改隸總後勤部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二軍馬場)負責籌建,1952年11月5日正式成立,場名為“東北軍區肇東農場”,1954年2月又命名為肇東軍用種馬場農事分場,隸屬於肇東軍用種馬場領導。1955年3月,東北軍區馬政局撤銷,1955年7月1日,農事分場從肇東軍用種馬場獨立出來,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四方山軍馬場”,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馬政局領導。
1957年3月1日,原總後勤部軍馬場管理局改編為農墾部國營牧場管理局,四方山軍馬場劃歸農墾部國營牧場管理局領導(1958年1月改為農墾部種畜場管理局,同年10月撤銷),場名改為“國營四方山牧場”。1958年底至1960年間,國營四方山牧場先後由農墾部下放劃歸黑龍江省畜牧廳,後又劃歸黑龍江省綏化地區畜牧局,後又劃歸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農業局領導。1961年6月8日,國務院以國墾楊字第98號檔案批覆,將過去已下放各省(區)的軍馬場全部收回,連同農墾部直接領導的5個軍馬場,均交由解放軍總後勤部和農墾部共同經營管理。1961年10月,國營四方山牧場恢復“中國人民解放軍四方山軍馬場”場名,先後隸屬總後勤部企業部、總後軍馬管理局和總後白城辦事處軍馬管理局管理。1975年10月21日,按總後勤部軍馬場整編方案要求,總後勤部白城辦事處撤銷。1976年2月,四方山軍馬場移交瀋陽軍區後勤部生產管理部、沈後工廠管理局,隨著軍馬場機關的整編,隸屬關係先後改屬沈後軍需生產部,沈後工廠管理局,沈後生產管理部,瀋陽軍區聯勤部軍需部管理。

移交地方

根據中央軍委[2000]軍字第50號《關於部分農場移交地方問題的批覆》,2001年9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方山軍馬場移交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哈爾濱分局,改稱“黑龍江省四方山農場”。
四方山農場人口由復轉軍人、支邊青年、移民、城市知識青年、大中專畢業生等構成。建場之初,全場只有30人。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到1958年,職工人數達988人;到1961年,全場人口達2900人。到1977年,人口總數達3273人,到1988年,職工總數達1317人。由於1996年、1998年兩年遭受洪澇災害和歷史原因,人口銳減。

興衰變遷

改制結構

2000年1月,大批職工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並遷居異地尋找生活出路。到2001年,軍馬場移交農墾哈爾濱分局時,總人口為2203人,職工為536人。移交墾區後,農場有了發展,人口也隨之有所增長。截止2005年末,現有總人口2344人,其中,少數民族55人,主要有蒙古族、滿族、朝鮮族、壯族、苗族,職工為534人。
四方山農場建場53年來,隨著國防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和需要,經濟體制、經營結構、經營管理不斷改革和調整。

軍馬民用

四方山農場1952年建場之初的主要任務是:開荒、種地、打草,保證肇東軍用種馬場的精粗飼料供應,同時供應牡丹江第一軍馬場和扎蘭屯第三軍馬場部分飼草。為發展軍馬滿足部隊裝備需求,1954年春,場首批調進蒙古馬300匹,開始了軍馬的初期養殖生產。1961年10月歸部隊後,按“以軍馬為主,農牧結合,多種經營”的發展方針,軍馬生產迅速發展,1971年全場馬騾存欄達到2120匹,基礎母馬641匹。1976年劃歸瀋陽軍區後,1981年軍馬騾存欄達2234匹。據統計,自1967年到1990年,四方山軍馬場為部隊補充軍馬騾2274匹,出場民馬6364匹,為保障部隊裝備和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軍馬需要量逐年減少,四方山軍馬場存欄馬騾和基礎母馬也逐年調整壓縮。到1990年,存欄馬騾僅為63匹,基礎母馬28匹,不再承擔出場軍馬的任務,結束了30多年的軍馬生產歷史。

發展畜牧

四方山農場其它畜牧業主要有養、養牛、養羊、養兔、養雞、養鹿、養貉等。1957年3月,四方山軍馬場劃歸中央農墾部後,遵照農墾部姜副部長:四方山場要以養豬為主的指示,養豬業迅速發展起來。1959年,養豬2698頭,出欄1780頭,存欄918頭,仔豬成活率達91.5%。在此期間,除養馬、養豬外,1960年,發展奶牛330頭,黃牛296頭,羊354隻,兔2597隻,雞7447隻,615隻,蜂57箱。1961年10月被部隊收回後,從1962年起,為給軍馬養殖讓路,其它畜牧養殖有的被砍掉,有的減少了飼養數量。1973年在三隊建立養鹿場,1992年鹿存欄達439隻,到1992年19年累計產茸1502.9公斤,累計出口創匯7700美元。1982年在一隊發展養貉,1984年繁殖成活214隻,當年出售141隻,存欄種貉93隻。由於市場和管理等因素,鹿、貉這兩個養殖項目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下馬。1983年隨著軍馬生產的逐年減少,養牛、養羊開始發展,1984年牛存欄366頭,1985年羊存欄529隻,到1990年,牛、羊分別存欄272頭、646隻,肉類總產量達43.5噸。到2001年企業移交後,農場出台了一些優惠政策,畜牧業有了一定的發展。截止2005年末,大牲畜存欄1216頭,豬存欄1163頭,羊存欄17793隻,禽存欄9500隻,鹿存欄127頭;5年累計出欄肥豬2681頭,出欄肉牛589頭,出欄肉羊38750隻,出欄肉禽107100隻,肉類總產量985噸,牛奶產量11560噸,羊毛產量132547公斤,禽蛋產量205噸,鹿茸產量135公斤。
四方山農場的種植業是從1952年春開始的。1952年春,為保證軍馬的飼料供給,東北軍區炮司肇東第二軍馬場在四方山草原墾荒2250畝,當年播種1245畝燕麥。1953年,建立農事分場,並成立了機耕隊,當年播種6975畝,開秋荒2250畝。從1969年到1981年耕地面積一直保持在40000畝,到1990年增加到42000畝。1990年糧豆油總產量4382噸,糧食總產量3865噸,小麥總產量3409噸,從事農業生產的生產隊5個,以及一個良種實驗站,大中型拖拉機36台,聯合收割機13台,兩機駕駛員達134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職工家庭農場不斷壯大。1990年開始實行“三田兩費”制,即“規模田、生活田、市場田,生產費、生活費自理”,職工家庭農場如雨後春筍,快速成長,農場收益快速增加,經濟效益穩中有升。1997年,規模田正式退出歷史舞台,農場耕地除職工生活田外,其餘全部變為市場田。到2001年企業移交時,農業機械裝備總動力5101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4台,小型拖拉機127台,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31台,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99台,聯合收割機3台。到2005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5481千瓦,其中,耕作機械動力為3689千瓦。大中型拖拉機27台,小型拖拉機189台,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24台,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195台,聯合收割機4台,機動脫粒機10台,農業生產初具機械化和收穫自動化。
四方山農場歷屆場領導十分重視農業這個全場的基礎產業,每年投入人力、物力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興修水利,注重種植業結構的調整,狠抓標準化作業,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選用良種,合理密植,測土施肥,使用微量元素,實行科學種田。2001年至2005年,累計播種面積23901公頃,累計實現糧食總產64946噸,累計實現油料作物總產11435噸。2005年,四方山農場實施資源擴張戰略,在吉林省洮南市原瀋陽軍區洮南軍馬場(現駐軍某部訓練場)租了1萬畝耕地,雖受乾旱影響,當年仍收益10萬元。
四方山農場從建場初期就重視植樹造林工作,主要是“四旁”造林。1966年開始栽植防護林,到1988年,人工林面積達4856畝,到2005年,全場累計林地面積達17400畝。不僅美化綠化了工作和生活環境,而且還改善了生態環境。
四方山農場按照總後勤部確立的“農牧結合,多種經營”的辦場方針,從1958年到1961年間,相繼開辦了制酒廠、糧米加工廠、製糖廠、蘑菇廠、金黴素廠、奶油廠、醬油廠、奶粉廠和皮毛加工廠等,但由於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到1962年只剩下了制酒廠和糧米加工廠。此後,又先後興辦了能夠大修農業機械和汽車的修配廠;年產2000萬塊紅磚的制磚廠;年加工軍品、民品服裝30萬套的服裝加工廠;經改造,年產白酒100噸的制酒廠、年產26.4萬公斤麵粉和年產豆油35噸的糧油加工廠。工副業總產值從1976年的68.7萬元,上升到1989年的299.5萬元,自1976年到1990年歸瀋陽軍區的14年間,累計創工副業產值2373.4萬元。

第三產業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四方山農場在軍馬場時期,積極開展商業活動,發展第三產業。1984年成立了物資經銷公司,進行各種農副產品的銷售,年銷售量可達500萬噸,經營利潤在100萬元以上。為擴大商業渠道,1993年開始在肇東市區四方山軍馬場肇東分場所在地鄰街處開發房地產,到2000年7年間共開發了集商服、居住於一體的綜合商品樓5棟。肇東分場成為當時四方山軍馬場對外的視窗。然而,這些依靠“軍”字號發展的第二、第三產業,由於羽翼未豐,難以參與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如曇花一現,紛紛被市場淘汰下來。到2001年,非國有經濟恢復了發展。截止2005年,農場非國有經濟5年累計實現產值970萬元,其中,交通運輸累計554萬元,貿易累計343萬元,住宿餐飲業累計73萬元。
固定資產(淨值)從1969年的164萬元,提高到1990年的453萬元。到2001年移交時,固定資產為1008萬元,2002年為982萬元,2003年為2356萬元,2004年為2913萬元,2005年為3662萬元。2002年固定資產投資為69萬
元,2003年為1573萬元,2004年為964萬元,2005年為677萬元。
工農業總產值從1969年的72.3萬元(70年不變價格),提高到1990年的464.3萬元(80年不變價格)。2001年移交哈爾濱分局時,工農業總產值為1008萬元,2002年為1617萬元,2003年為3251萬元,2004年為2600萬元,2005年為3635萬元。
國內生產總值、利潤分別從1969年的72.3萬元、40.8萬元,提高到1990年的520萬元和85.3萬元。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09萬元,利潤387萬元;2002年,實現1882萬元,利潤210萬元;2003年,實現2871萬元,利潤813萬元;2004年,實現3696萬元,利潤821萬元;2005年,實現4111萬元,利潤421萬元。
四方山農場在積極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認真開展精神文明建設。1985年和1986年,以突出的經營業績和良好的精神風貌,連續2年分別被瀋陽軍區後勤部、沈後工廠管理局評為“雙文明”單位,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由於1987年和1988年兩年的洪澇災害,致使農場經濟跌入低谷。但是,馬場人遭災不減志,硬是靠著“艱苦創業、以場為家、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馬場精神”,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創造了經濟的輝煌,連年組織開展文藝匯演、籃球、桌球等職工喜聞樂見、不同主題的文化體育活動。然而,1996年和1998年兩年的洪澇災害,再一次將農場經濟推入低谷,人民生活陷入困境。2001年移交後,2002年到2005年,連續4年喜獲豐收,農場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職工生活、精神面貌大為改觀。場區內實現了路面硬化、亮化、美化,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好去處。老年秧歌隊里,老年人們翩翩起舞,其樂融融;球場上,年輕人身手矯健,掌聲不斷。人們在細細品味文明創建結出的碩果。
建場53年來,農場居民生活水平及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職工年人均收入從1978年的631.80元,提高到1990年的1492元。到2001年移交時,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為283萬元,職工工資總額為175.5萬元,年末儲蓄總額為85萬元,人均純收入1705元,電話機擁有量333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60萬元。2002年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為444.5萬元,職工工資總額為295.9萬元,年末儲蓄總額為284萬元,人均純收入4201元,電話機擁有量309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00萬元。2003年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為592.2萬元,職工工資總額為444.9萬元,年末儲蓄總額為842萬元,人均純收入4854元,電話機擁有量387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10萬元。2004年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為1168萬元,職工工資總額為607萬元,年末儲蓄總額為3401萬元,人均純收入5933元,固定電話526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50萬元。2005年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為1261.3萬元,職工工資總額為678.4萬元,年末儲蓄總額為5294萬元,人均純收入6663元,固定電話409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1萬元。居民的餐桌上,營養豐富的雞魚肉蛋奶已成為家常菜;18.2公里通鄉公路的修通,解決了居民出行難的問題;有線電視實現了全面覆蓋,豐富了業餘文化生活。
四方山農場黨委。1952年11月建場時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肇東軍用種馬場黨總支下屬的黨支部;1954年10月隸屬肇東縣組織部領導;1955年7月,命名為四方山軍馬場時,成立了由中共肇東縣委領導下的黨總支;1962年4月經肇東縣委批准,召開了第一次黨員大會,選舉產生第一屆黨委;1963年5月,黨組織收歸軍隊領導,黨委隸屬總後勤部白城辦事處軍馬局黨委領導,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四方山軍馬場委員會。這期間,按照上級要求,開展了“肅反”、“整風”運動,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開展了學習雷鋒和好八連的宣傳教育活動;開展了增產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和“五反”運動;開展了“紮根草原,熱愛軍馬,以場為家,養馬光榮”的思想教育活動。確立了“以農業為基礎,以養馬為主體,農牧結合,多種經營”的辦場方針。黨員從1952年的19人發展到1963年的118人,黨支部8個。
1966年中共中央5月16日通知(5.16通知)後,四方山軍馬場按照上級黨委指示開展“四大”(即: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運動。馬場受到“左”傾思想的干擾,思想上造成了混亂,出現了“踢開黨委鬧革命”的民眾組織,致使黨委一度終止工作。1967年3月24日,中央軍委批覆總後勤部黨委並告各軍區:同意文化大革命中,軍馬場不開展“四大”,一律進行正面教育。1967年4月,全場停止“四大”,黨委工作恢復正常。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黨支部由8個增加到11個,黨員也由1963年的118人發展到1974年的205人。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場黨委學習《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實事求是地糾正和平反冤假錯案21件。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開展了真理標準的討論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1979年7月11日,四方山軍馬場召開了中共第五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五屆黨委領導機構。黨委明確了把今後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生產建設上來的指導思想,要求黨員克己奉公,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模範作用。
1984年,四方山軍馬場黨委認真貫徹中共中央1號檔案精神,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落實承包責任制,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1月9日,沈後工廠管理局企業整頓驗收時,一次驗收合格。1986年2月,按照中央關於整黨的決定及沈後工廠管理局黨委的部署,四方山軍馬場開始進行整黨。重點是端正經營思想,徹底否定“文革”,進一步加強黨性問題,貫徹局黨委“關於端正黨風的決定”,歷時10個月,完成了組織處理、黨員登記等全部整黨工作。1991年,組織開展了慶祝建黨70周年的系列活動。1999年,組織開展了“三講”教育活動,全場黨員、幹部受到一次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經受了一次黨內民主生活的嚴格鍛鍊,在堅持民眾路線和黨的民主集中制等方面得到明顯提高。2001年,組織開展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活動。
2001年9月14日,四方山軍馬場移交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哈爾濱分後,組建了中共黑龍江省四方山農場委員會。到2005年,共有黨員238名,黨支部6個。2005年,組織開展了全場黨員參加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且一次驗收合格。
四方山農場黨委,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團結和帶領全場廣大黨員、幹部、職工發揚“艱苦創業、以場為家、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馬場精神”,以及“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為四方山農場的振興與發展努力奮鬥,保證了四方山農場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領導重視

領導關懷

四方山農場自建場以來,在建設和發展中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關懷,先後有總後勤部軍馬場管理局局長楊虎臣,黑龍江省省長李范五,總後勤部政委李聚奎、副部長張令彬,瀋陽軍區司令員李德生等分別到場視察,指導工作。1987年7月10日,瀋陽軍區軍馬場工作會議在四方山軍馬場召開。瀋陽軍區後勤部部長王吉人、副部長唐作厚,後勤部政治部主任張菊澤,總後勤部軍需生產管理部軍馬處副處長王福祿等到會講話,沈後工廠管理局副局長王鐵軍作了報告,瀋陽軍區後勤部司令部副參謀長劉蘭新,軍需部部長張德群,財務部副部長王紹信,軍區生產經營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懷文,總後企業財務監察組組長安榮久等參加了會議。會議對四方山軍馬場自然資源的優勢以及今後的生產經營的重大問題提出發展的方向。

蒞臨視察

2002年11月,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王玉林來場視察,要求四方山場發揮資源和地源優勢,儘快趕上墾區發展步伐。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哈爾濱分局黨委書記蔡柱良、局長張玉良多次到場考察、研究農場發展問題,為四方山場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四方山農場

屢獲榮譽

四方山農場建場以來,湧現了許多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其中較為突出的有:以優異的勞動業績,1958年10月,作為農墾系統代表,參加全國群英會,並接受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的全國勞動模範張福文;20世紀70年代初,三隊女子放牧班11名女同志,精心飼養、放牧軍,愛馬勝過愛自己,連續多年被總後勤部白城辦事處軍馬局評為先進集體;1986年12月5日,以忘我的勞動熱情,突出的勞動業績,被總後勤部評為全軍勞動模範的段接得;1989年,以突出的經營業績被評為瀋陽軍區勞動模範的裴傳亮;還有不顧生命危險,勇攔驚馬,被總後白城辦事處黨委授予二等功臣的於德榮;連年被沈後工廠管理局評為“紅管家”的董長榮;技術革新能手周慶波;用知識和汗水為農場農業發展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優秀共產黨員,大學生夫婦關文志、毛冬青;立於時代潮頭,勇於改革創新,連年創造經營佳績的總局勞動模範范連龍,等等這些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為四方山農場的建設、發展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