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是2009年7月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嚴奇岩

基本介紹

  • 書名: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
  • 作者嚴奇岩
  • ISBN:9787807524137
  • 定價:25.00元
  •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 出版時間:2009年07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講述了:清代“湖廣填四川”後,閩、粵、贛等地的客家人將客家文化播遷到四川。300年來,處於弱勢地位的四川客家頑強地傳承了自己的文化,從而創造了許多客家文化的奇蹟。從文化與教育的關係看,客家文化的奇蹟也是客家教育的奇蹟。客家傳統文化在四川的傳承和變遷中客家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也表現出客家教育的特色。在四川移民社會中,素有“崇文重教”之稱的客家人怎樣培養、教育子女的問題,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不但有助於破解客家文化之謎,而且以區域文化方面具有典型性的客家人的教育為研究對象,是進行區域教育研究的突破口,但是長期以來學界對客家教育的研究顯得非常薄弱。
本研究從“崇文重教”的角度,運用比較研究方法,探討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區域性特色。即從族群比較的角度,將四川的客家人與湖廣人作比較,分析客家文化在與巴蜀文化的融合與衝突中,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當的角色及發揮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過區域比較,即在比較四川客家聚居區與客家散居區以及四川客家與閩、粵、贛客家的基礎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時空差異,分析四川客家教育發展模式與特色,從而勾畫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輪廓。
全文共分六章,外加導言和結語,共有八大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內容如下:
導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範圍的界定、選題原由、文獻綜述、研究方法及研究意義等內容。
第一章四川客家文化。分析了四川客家移民的比例與分布,探討了四川移民文化“嫁接型”和“移植型”的兩種類型,目的是為了將四川的湖廣人與客家人作比較,以突出四川客家文化特
色,為客家教育的研究奠定基礎。
第二章四川客家人教育觀及其影響。論述了四川客家人教育觀及其對客家生活諸方面的影響;客家教育觀有兩重性,即廣泛的普及教育和英才教育。客家教育觀體現出家族性、務實性、傳統性等特點。而客家人的婚姻觀、職業觀、居住環境觀、社會民俗等方面體現出的客家教育觀,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
第三章四川客家人“耕讀傳家”。介紹了外來移民與清代四川教育的復興,指出以“耕讀傳家”自居的四川客家善耕又重讀,體現出族群性特點。文章分析了四川客家從發富到發貴的發
家史,指出客家移民在四川白手起家,堅持半耕半讀或先耕後讀的生計模式,依靠佃耕或農商兼顧等方式逐漸發跡,並出現許多科舉人才或文化世家,為四川教育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四川客家耕讀起家後多在第三代出現科舉人才,與客家原鄉相比,四川移民家族出現科舉人才的時間要早,表現出一定地域特色。
第四章四川客家移民文化認同教育。四川客家移民強調文化認同教育具體表現在客家母語教育、移民史教育(家族史教育、祖籍教育和創業教育)以及道德禮俗文化教育等方面。四川客家恪守“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祖訓,強化客家母語教育,以客家獨特的《廣東小兒歌》等形式來突出客家母語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而移民史教育突出表現在以《入川履歷》和《張興萬自傳》為典型個案。其目的是強化集體記憶,保持族群的文化認同。四川客家移民強調文化認同教育是“崇文重教”的主要體現,因而“崇文重教”保證了客家文化的傳承。
第五章四川客家祠堂與家族教育。分析了四川客家祠堂、族田以及客家宗族辦學背景及概況,指出由於客家宗族觀念強,客家族學相對要發達。進而文章論述四川客家家族的助學、獎學活動及族學管理,其中以成都市郊龍潭鄉范家祠辦學為典型個案。客家宗族辦學成為客家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社會活動,是族群性的表現。但是,受四川特殊的地理環境的影響,四川客家宗族辦學又體現出地域性特徵。
第六章是四川客家教育水平分析。分析清代以來四川客家人才和私立學校狀況來說明四川客家教育狀況。總體上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顯的時空差異。清代移民人川有一個創業發展的過程,
初期的客家正規教育十分落後,乾嘉以後四川客家教育才開始起步,到近代客家教育才得以蓬勃發展起來,客家名人相繼湧現;這與清代以來四川教育發展的軌跡一致。就四川客家人才狀況而
言,與湖廣人相比,儘管四川客家經濟狀況比不上四川的湖廣人,但四川客家人才比例不遜於湖廣人;從私立學校發展看,與湖廣人相比,四川客家人積極辦學,私立學校的比例和質量要高,四川客家體現出“崇文重教”的族群性特點;但是與客家原鄉相比,四川客家教育總體發展水平並不樂觀,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崇文重教”又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色彩。其原因有二:從經濟因素看,四川家族組織的不發達和四川客家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等兩大因素影響下,導致四川族田的不發達;從環境的原因看,四川客家區的族群關係和當地民風狀況導致四川客家教育的區域差異。
結語部分總結了四川客家教育特色和存在問題並提出了一些思考。教育特色表現為充分挖掘教育資源,注重客家歌謠教育功能;客家教育主要集中於親職教育、家族教育以及社區教育,強調族群文化認同教育。但是四川客家教育嚴重忽視女性教育;過分強調教育的群體歸屬功能;強調耕讀的生計模式,形成“重農抑商”的價值觀,影響客家地區經濟的發展,從而又制約客家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

作者簡介

嚴奇岩,男,漢族,1971年生於江西省蓮花縣。中學從教多年後繼續深造,並先後於2004年和2007年獲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西南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貴州師範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區域歷史文化地理和西南民族史研究。在《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農業考古》、《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貴州民族研究》等十多種刊物上獨立發表學術論文三十多篇。參編教材一部。

圖書目錄

序二
中文摘要
導言
一、問題的緣起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重點和難點
四、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
五、論文的結構安排
第一章 四川客家文化特色
一、四川客家移民的比例與分布
(一)四川客家移民比例
(二)四川客家的分布
二、四川移民文化的兩種類型
(一)“湖廣填四川”與四川兩大族群的出現
(二)嫁接型移民文化(湖廣人)和移植型移民文化(客家人)
三、四川客家文化核心和特色
(一)四川客家強烈的宗族觀念
(二)傳統守舊,以保存固有的文化傳統見長
(三)質樸無華、崇尚名節
第二章 四川客家人的教育觀及其影響
一、四川客家人的教育觀
(一)客家教育觀的兩級性
(二)客家教育觀的特點
二、客家教育觀對客家人的影響
(一)對客家婚姻觀的影響
(二)對四川客家人職業觀的影響
(三)對客家人居住地選擇的影響
(四)對四川客家民俗的影響
第三章 四川客家人的“耕”思想和實踐
一、外來移民與清代四川教育的復興
(一)清初四川文化教育的“渾樸時代
(二)乾嘉以來四川文化教育的“文盛時代
(三)清代移民對四川教育發展的積極影響
二、四川客家耕讀思想
(一)“以末致富,用本守之
(二)“耕可致富,讀可榮身
三、善耕的四川客家
(一)四川客家居住的地理環境
(二)四川客家對農業生產的貢獻
四、耕讀傳家與四川客家的崛起
(一)客家移民發家致富的生計模式
(二)從發富到發貴的四川客家
(三)四川客家耕讀起家的類型
(四)四川客家耕讀傳家的典型
(五)“耕讀傳家”的經驗
第四章 四川客家移民文化認同教育
一、四川客家母語教育
(一)四川人打鄉談
(二)四川客家“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
(三)《廣東小兒歌》與客家母語教育
二、客家傳統道德文化教育
(一)客家禮俗文化教育
(二)《廣東小兒歌》與四川客家道德教育
三、客家移民史教育
(一)家族史教育
(二)祖籍教育
(三)家族創業教育
四、四川客家移民文化教育的兩個典型個案
(一)鐘宏予《入川履歷》
(二)客家教育史詩——《張興萬自傳》
(三)兩部客家家書的比較
第五章 四川客家祠堂與家族教育
一、四川客家祠堂
(一)四川客家祖堂
(二)四川客家宗祠
二、客家宗族辦學
(一)四川客家族田
(二)宗族辦學的背景和目的
(三)客家宗族辦學情況
三、客家家族的助學、獎學活動
(一)客家社會力量興教助學
(二)宗族獎學、助學概況
(三)客家宗族對獎學、助學的管理
四、客家宗族辦學的典型——龍潭鄉范家祠
(一)范家祠辦學歷史
(二)范家祠辦學成功的原因分析
(三)范家祠辦學與龍潭鄉的教育
第六章 歷史上四川客家學校教育發展水平
一、四川客家人才狀況
(一)四川客家科舉人才
(二)近現代四川客家名人
二、四川客家學校教育發展的時空差異
(一)時間上的差異
(二)空間上的差異
三、四川客家“崇文重教”區域差異的原因
(一)經濟方面的原因
(二)社會環境方面的原因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