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端午習俗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嘉興端午習俗
  • 主題詞:民俗,嘉興端午,習俗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南宋時期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嘉興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浙江嘉興地處吳根越角,是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璀璨奪目,其中端午習俗更是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據史料記載,端午也是吳越地區百姓對忠臣名將伍子胥的紀念之日。嘉興端午習俗節慶活動早在南宋時期就已形成,至明清時達到鼎盛。嘉興端午是我國端午傳統節日的重要活動地區,是江南水鄉獨特的傳統節日活動, 又有明顯的太湖流域民間端午習俗的印記。時至今日,端午節已經成為嘉興最具鮮明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民俗節日之一。

歷史淵源

浙江嘉興地處吳根越角,是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璀璨奪目,其中端午習俗更是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據史料記載,端午也是吳越地區百姓對忠臣名將伍子胥的紀念之日。嘉興端午習俗節慶活動早在南宋時期就已形成,至明清時達到鼎盛。
民國以來遺風尚存,新中國成立以後再次盛行。特別是近年來,一年一度的中國·嘉興江南文化節,將端午民俗文化活動作為固定項目在端午節期間舉辦,使這一項民間習俗得以恢復、傳承和弘揚。

基本內容

嘉興當地民間過端午節一直以來是較為隆重的,習俗活動也是各種各樣,其普遍活動主要有四大類。一是有規模盛大的祭祀伍子胥。二是在南湖舉行龍舟競渡和搖快船等節日娛樂習俗;三是民間裹粽子習俗。四是有掛菖蒲艾葉,燃熏蒼朮、白芷,佩香袋,吃“五黃”(黃瓜、黃魚、黃鱔、黃泥蛋即鹹鴨蛋、雄黃酒),吃“五白”(白乾、白鰲、白菜、白切肉、白斬雞),吃煨蛋等節日飲食習俗。

基本特徵

嘉興端午習俗來源於民間的約定俗成,具有濃厚的民俗性和鮮明的地域性、廣泛的民眾性,尤其是每年端午節民眾趕到南湖邊觀看龍舟競渡盛況十分壯觀。
每逢端午節,都要在南湖舉行祭祀習俗活動,當地百姓有“五月五日,時迎伍君”的說法,在端午節祭祀伍子胥。嘉興各縣(市、區)都有一系列根植於民間的具有地方文化的端午習俗及其活動,其百姓的參與面廣、活動聲勢強、社會影響力大、歷史淵源流長。明代萬曆《秀水縣誌》、明代崇禎《嘉興府志》、清代光緒《嘉興府志》、清代光緒《嘉興縣誌》、清代陳元穎的《硯農文集》和清代道光項映薇著王壽增補的《古禾雜識》等歷史文獻均有這方面的記載。

主要價值

嘉興素以“天下糧倉”、“魚米之鄉”著稱,又是最早和最主要的端午競渡文化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情和吳越文化的深厚積澱,為嘉興端午習俗的傳承奠定了基礎。嘉興端午習俗歷史悠久,節日內涵豐富,傳統習俗完整,地方特色濃郁。嘉興端午習俗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瀕危狀況

嘉興,一些傳統的習俗隨社會的變遷、城鎮化的加速都發生了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空間的變化使得原有的端午習俗在當今社會逐漸簡化甚至略去。若是問及孩子們端午節是什麼節日,他們只會說端午節就是吃粽子的節日,或者乾脆用粽子節替代了端午節的名稱;若是問及年輕人,他們大多也只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或者是防蟲防病的衛生節;只有當地的老人還能大致清楚端午節的有關習俗和相關傳說。

保護措施

2006年6月,嘉興端午習俗入選第二批嘉興市非遺名錄,隨後嘉興成為首批浙江省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2009年5月,“嘉興端午習俗體驗館”、“嘉興粽子博物館”開館,使之成為端午習俗傳承教學基地;同年6月,項目入選第三批浙江省非遺名錄;同年9月,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人類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5月,嘉興市政府制定並實施了《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髮展規劃(2010—2015年)》;同年6月,我國首個端午文化研究基地落戶嘉興;2011年6月,嘉興端午習俗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012年9月,市文化局公布了第二批嘉興市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其中嘉興端午習俗作為民俗類項目也有1人入選;同年,制定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八個一”保護措施》,一項一策,將嘉興端午習俗列入了具體保護計畫之中。
不僅如此,市財政還每年安排嘉興端午習俗專項資金,確保端午節各項文化活動順利開展,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渠道籌資機制。而在此期間,嘉興市也在端午節期間舉辦了較多的官方和民間活動,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尤其是近年來連續舉辦的“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