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頭龍

喙頭龍

喙頭龍(Rhynchosaurs) 生活在二億多年前,口中長有鉗狀牙齒。這種爬行動物,曾經一度繁盛,廣泛分布在各地,但到了恐龍時代的初期,便已經滅絕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喙頭龍
  • 拉丁學名:Rhynchosaurs
  • :動物界
  • :喙頭目
分布範圍,物種分類,生活環境,形態特徵,保護級別,生長繁殖,繁殖,食譜,

分布範圍

這種動物誕生於三疊紀,它們見證了恐龍的興起和滅亡,又目睹了哺乳類的興起,在與世隔絕的南太平洋小島上,它們一直存活到今天。
在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爬行類當中,楔齒蜥(刺背鱷蜥)算是最古老的一種。它們在兩億多年前的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比恐龍類還要早,不但奇蹟式的存活下來,而且外型上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它們是屬於爬行綱的雙孔亞綱鱗龍下綱,但是並不屬於一般蜥蜴所屬的有鱗目,而是自成一目的喙頭目。這一目的爬蟲都已經滅絕,只剩下楔齒蜥獨撐大局。所以實際上它不能算是蜥蜴而應該算是恐龍的一種,叫喙頭龍會更為貼切的。
喙頭龍

物種分類

喙頭龍科最初定為是2種,後來合併成一種,重新分成兩個不同的種,大多數喙頭龍都屬於斑點喙頭龍Sphenodon punctatus,分布於紐西蘭周圍大約三十個人跡罕至的小島上,總數大約有50000隻。而生活於庫克海峽馬爾堡峽灣Marlborough Sounds中的北兄弟島North Brother Island上的喙頭龍被列為兄弟島喙頭龍Sphenodon guntheri,總數大約只有400隻。
喙頭龍在上古時代曾經遍布全球,當然,時代各大洲還是糾結在一起的,隨著各大陸分離,喙頭龍也散布各洲,直到六千萬年前恐龍滅絕,哺乳類興起,喙頭龍才逐漸滅絕,只剩下紐西蘭和周邊島嶼殘存著為數不少的喙頭龍,因為哺乳類一直都沒有侵入這個地區。但是好景不常在,有一種哺乳動物——人類依靠治理突破了地理的限制,在1000-2000年前到達紐西蘭,隨著而來的鼠類特別是波里尼西亞鼠大量繁殖,對喙頭龍的繁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蛋和幼龍都被吃掉,造成喙頭龍數量銳減,最後整個紐西蘭的喙頭龍族群滅絕殆盡。到今天,只剩下周圍某些島嶼上僅存的數萬隻族群還未受到鼠類的侵害。也因此喙頭龍被列入CITES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I保育類,紐西蘭政府也已經進行大規模的人工繁殖以保存這些僅存的爬行動物活化石。
喙頭龍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可以說得上非常惡劣,尤其是對爬行動物而言。這些小島四周都是峭壁環繞,一年四季狂風不斷。只有同樣生活在島上的海鳥的糞便為小島提供了養分,支撐起整個小島的生態系統,即使這樣,島上仍只有那些能抗風耐鹽鹼的矮小植物能夠在島上生長。島上的環境又濕又冷,氣溫很少超過70華氏度(21攝氏度),而濕度卻終年維持在80%左右。對於變溫的爬行動物,這裡的溫度實在是太低了,甚至經常接近冰點,但是喙頭龍卻能在45華氏度(7攝氏度)的環境中保持正常的活動。喙頭龍最適合的溫度在華氏60到70度(攝氏15到21度)之間,當溫度超過華氏76度時,喙頭龍就會有中暑跡象,到華氏82度就會熱死,而這個溫度對很多爬行動物而言,卻是最暇意的溫度。

生活環境

喙頭目原始的鱗龍類,其絕大多數生存於中生代,在三疊紀時曾經比較繁盛,但後來基本上全部滅絕,僅有喙頭龍科一個科殘存到現代,是現存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喙頭龍科的化石紀錄並不久遠,僅有2.5萬年,但是現代的喙頭龍與一億多年侏羅紀的喙頭目成員正南蜥Homoesaurus沒有太大的區別,僅體形縮小了一半,顯示其為演化速度很慢的動物,因此有活化石之稱。

形態特徵

喙頭龍的體色一生都在不斷變化,有灰色、橄欖色和磚紅色等。成體的長度,大約是40cm(雌性)到60cm(大隻的雄性),體重大約是0.4到1千克。喙頭龍的四肢和尾巴粗壯,尾巴上有兩道棘刺,這和鱷類很像。喙頭龍一個著名的特徵是在顱頂上具有第三隻眼,這隻眼睛也有視網膜,幼年的時候能感光,而成年後會被一片鱗片所覆蓋而基本失去作用。這種顱頂眼是從早期脊椎動物遺留下來的特徵,在爬行動物中,某些蜥蜴也有此特徵,但是都沒有喙頭龍的第三隻眼著名。雄性的喙頭龍,脖子下面有顯眼的肉冠,背的中央則有發達的棘刺;而雌性個體的這些特徵則不明顯。和其他有牙齒的爬行動物不同,喙頭龍的牙齒是直接長在顎骨上的,稱為端生齒或叫頜緣齒。雄性喙頭龍完全沒有外生殖器,其他的爬行動物,雄性一般有半陰莖。因此,交配只能靠兩條喙頭龍的瀉殖孔完全“對接”。

保護級別

1895年,紐西蘭政府就制定了嚴格的法律以保護喙頭龍。就算是一個動物園想得到喙頭龍,也必須經過非常嚴格的審查和批准程式,而將喙頭龍向公眾展出則是剛剛被批准。人員前往那些喙頭龍生活的島嶼也是被嚴格控制的,所以多年以來,從沒有任何喙頭龍被帶離那些島嶼。

生長繁殖

繁殖

喙頭龍由於生長在低溫的環境中,因此其新陳代謝緩慢,生長發育也緩慢,甚至比龜類還慢。性成熟通常要10到20年,而雌性則一般要每4年才交配一次,交配季節是南半球的仲夏到初秋(一月到三月),而交配後,蛋要在母體中孕育8到9個月,到十月或十一月(正好是南半球春夏之交)才會產下8-15個蛋,而孵化期更長達12到15個月,因為在冬季,胚胎的發育會停止。因此從受精卵到幼體孵化,需要整整兩年的時間。喙頭龍的平均壽命達到60歲,甚至不乏100歲以上的紀錄。
喙頭龍都是堅定的獨身主義者,以地洞為巢穴,它們通常會盡力保衛這些地洞。雄性喙頭龍會互相爭鬥,爭鬥時,它們會努力使身體膨脹,提起肉冠,並使頸部、肉冠和肩部的皮膚顏色變深。雄性也會在試圖與雌性交配前,使用這些招數以吸引異性。喙頭龍主要在夜間活動,但如果白天有太陽,它們有時也會趴在洞口曬太陽。

食譜

喙頭龍的食譜包括節肢動物蚯蚓蝸牛、鳥蛋、幼鳥、蛙類蜥蜴,特別是有一種紐西蘭特有的長得很像蟋蟀卻大如老鼠的大沙螽。幼體喙頭龍有時也會自相殘殺。由於喙頭龍的新陳代謝率很低,所以相比其他爬行類動物,它們吃得很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