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證

喘證,中醫病名。喘即氣喘、喘息,是以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種病證。嚴重者可由喘致脫出現喘脫之危重證候。臨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心臟性哮喘以及癔病等發生呼吸困難時,可參照本篇辨證施治。喘病的病因很複雜,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欲久病等均可成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而致喘病。喘證的辨證首當分清虛實。實喘治肺,以祛邪利氣為主。虛喘以培補攝納為主,或補肺,或健脾,或補腎,陽虛則溫補之,陰虛則滋養之。至於虛實夾雜、寒熱互見者,又當按具體情況分清主次,權衡標本,辨證選方用藥。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喘證
  • 發病部位:肺、腎
  • 相關西醫疾病:肺炎等
  • 主要病因:外邪侵襲、飲食不當等
  • 其他名稱:上氣
  • 多發群體:所有人
  • 疾病分類:內科-肺系疾病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斷依據,診斷要點,病症鑑別,輔助檢查,辨證論治,辨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治法,轉歸預後,預防與調攝,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喘即氣喘、喘息,是以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種病證。嚴重者可由喘致脫出現喘脫之危重證候。

歷史沿革

1.喘證的記載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五閱五使》篇說:“肺病者,喘息鼻張”;《靈樞·本髒》篇:“肺高則上氣肩息”。
2.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所言“上氣”即是指氣喘、肩息、不能平臥的證候,辨證已分虛實,並列方治療。
3.明·張景岳把喘證歸納成虛實兩大證。《景岳全書》說:“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
4.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說:“在肺為實,在腎為虛。”
5.清·林佩琴《類證治裁》認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傷者治腎。”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臨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心臟性哮喘以及癔病等發生呼吸困難時,可參照本篇辨證施治。

病因

喘病的病因很複雜,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欲久病等均可成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而致喘病。
1.外邪侵襲: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未能及時表散,邪蘊於肺,阻遏肺氣,肺氣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飲食不當: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傷中,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或急慢性疾患影響於肺,致肺氣受阻,氣津失布,津凝痰生,痰濁內蘊,上阻肺氣,肅降失常,發為喘促。
3.情志失調:所欲不遂,憂思氣結,肝失調達,氣失疏泄,肺氣鬱閉,或郁怒傷肝,肝氣上逆於肺,肺氣不得肅降,升多降少,氣逆而喘。
4.勞欲久病:如肺系久病,或久咳傷肺,或久病脾氣虛弱,肺失充養,肺之氣陰不足,以致氣失所主而喘促。若久病遷延,由肺及腎,或勞欲傷腎,精氣內奪,肺之氣陰虧耗,不能下蔭於腎,腎之真元傷損,氣失攝納,上出於肺,出多入少,逆氣上奔為喘。若腎陽衰弱,腎不主水,水邪上犯,乾肺凌心,肺氣上逆,心陽不振,亦可致喘,此屬虛中夾實之候。

病機

喘證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腎,涉及肝脾。
基本病機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或精氣虛衰,肺腎出納失常。
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實喘在肺,為外邪、痰濁、肝鬱氣逆,邪壅肺氣,宣降不利所致;虛喘責之肺、腎,因陽氣不足、陰精虧耗,而致肺腎出納失常,且尤以氣虛為主。實喘病久傷正,由肺及腎;或虛喘復感外邪,或夾痰濁,則病情虛實錯雜,每多表現為邪氣壅阻於上,腎氣虧虛於下的上盛下虛證候。
喘證的嚴重階段,不但肺腎俱虛,在孤陽欲脫之時,亦可導致心氣、心陽衰憊,鼓動血脈無力,血行瘀滯,甚至出現喘汗致脫,亡陰、亡陽的危重局面。

診斷依據

診斷要點

1.以喘促短氣,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翕動,不能平臥,口唇發紺為特徵。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癆、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勞累而誘發。

病症鑑別

1.喘證與哮證
喘指氣息而言,為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張口抬肩,搖身擷肚,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症狀。哮指聲響而言,為喉中有哮鳴音,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疾病。一般說來,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2.喘證與氣短
喘病與氣短同為呼吸異常,但喘病以呼吸困難,張口抬肩,甚至不能平臥為特徵;氣短亦即少氣,呼吸微弱而淺促,或短氣不足以息,似喘而無聲,亦不抬肩擷肚,不象喘病呼吸困難之甚。但氣短進一步加重,亦可呈虛喘表現。

輔助檢查

喘證發作時當結合聽診,注意肺部有無乾濕性囉音或哮鳴音。胸部X線片及CT檢查、心電圖檢查,可協助鑑別喘證出現的原因是肺源性的諸如支氣管肺炎、肺炎、肺氣腫、肺結核、矽肺等,或為心源性的如心衰。同時可配合血常規總數、中性粒細胞數、痰培養、血氣分析、肺功能測定等檢查。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喘證的辨證首當分清虛實。實喘者呼吸深長有餘,呼出為快,氣粗聲高,伴有痰鳴咳嗽,脈數有力,病勢多急;虛喘呼吸短促難續,深吸為快,氣怯聲低,少有痰鳴咳嗽,脈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勢徐緩,時輕時重,遇勞則甚。實喘又當辨外感內傷。虛喘應辨肺虛,腎虛,心氣、心陽衰弱。肺虛者勞作後氣短不足以息,喘息較輕,常伴有面色白,自汗易感冒;腎虛者靜息時亦有氣喘,動則更甚,伴有面色蒼白、顴紅,怕冷,腰酸膝軟;心氣、心陽衰弱時,喘息持續不已,伴有紫紺,心悸,浮腫,脈結代。

治療原則

喘證的治療應分清虛實邪正。實喘治肺,以祛邪利氣為主。區別寒、熱、痰、氣的不同,分別採用溫化宣肺,清化肅肺,化痰理氣的方法。虛喘以培補攝納為主,或補肺,或健脾,或補腎,陽虛則溫補之,陰虛則滋養之。至於虛實夾雜、寒熱互見者,又當按具體情況分清主次,權衡標本,辨證選方用藥。

證治分類

實喘
1.風寒壅肺證
症狀: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脹悶,痰多稀薄而帶泡沫,色白質黏,常有頭痛,惡寒,或有發熱,口不渴,無汗。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治法:宣肺散寒。
方藥:麻黃湯合華蓋散加減。
常用藥:麻黃、紫蘇、半夏、橘紅、杏仁、蘇子、紫菀、白前。
2.表寒肺熱證
症狀:喘逆上氣,胸脹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熱,煩悶,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苔薄白或薄黃,舌邊紅,脈浮數或滑。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方藥:麻杏石甘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黃芩、桑白皮、石膏、蘇子、杏仁、半夏、款冬花。
3.痰熱郁肺證
症狀: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多質黏色黃或夾有血色,伴胸中煩悶,身熱,有汗,口渴而喜冷飲,面赤,咽乾,小便赤澀,大便或秘,舌質紅,舌苔薄黃或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宣肺平喘。
方藥:桑白皮湯加減。
常用藥:桑白皮、黃芩、知母、大貝母、射干、瓜蔞皮、前胡、地龍。
4.痰濁阻肺證
症狀:喘而胸滿悶塞,甚則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膩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嘔惡,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膩,脈象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
常用藥:法半夏、陳皮、茯苓、蘇子、白芥子、萊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5.肺氣鬱痹證
症狀:每遇情志刺激而誘發,發時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氣憋,胸悶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鳴不著,或無痰聲。平素常多憂思抑鬱,失眠,心悸。苔薄,脈弦。
治法:開郁降氣平喘。
方藥:五磨飲子加減。
常用藥:沉香、木香、川朴花、枳殼、蘇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
虛喘
1.肺氣虛耗證
症狀: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風,或見咳嗆痰少質黏,煩熱而渴,咽喉不利,面顴潮紅,舌質淡紅或有苔剝,脈軟弱或細數。
治法:補肺益氣養陰。
方藥:生脈散合補肺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黃芪、冬蟲夏草、五味子、炙甘草。
2.腎虛不納證
症狀:喘促日久,動則喘甚,呼多吸少,呼則難升,吸則難降,氣不得續,形瘦神憊,跗腫,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潤滑,脈微細或沉弱;或見喘咳,面紅煩躁,口咽乾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補腎納氣。
方藥: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加減。
常用藥: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蟲夏草、胡桃肉、紫河車、熟地、當歸、蛤蚧。
3.正虛喘脫證
症狀:喘逆劇甚,張口抬肩,鼻煽氣促,端坐不能平臥,稍動則咳喘欲絕,或有痰鳴,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脈浮大無根,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陽固脫,鎮攝腎氣。
方藥:參附湯送服黑錫丹,配合蛤蚧粉。
常用藥:人參、黃芪、炙甘草、山萸肉、冬蟲夏草、五味子、蛤蚧、龍骨、牡蠣。

其他治法

針灸治療
治則:宣肺平喘
處方:膻中、肺俞、天突;熱毒加尺澤, 痰濁加豐隆,肝鬱加期門。
治法:均用瀉法。肺俞穴,針後加拔罐。天突穴先直刺至觸及氣管外壁後,循外壁向下刺1寸左右,以基本手法先激發出咽部發緊阻塞不適樣針感,再施瀉法。均留針至喘平或明顯好轉。留針期間反覆給予間斷運針。

轉歸預後

喘病的轉歸,視其喘病的性質、治療等不同而有差異。一般情況是實喘日久,可由實轉虛,或虛喘再次感邪而虛實兼夾,上實下虛;痰濁致喘者,因治療因素而有寒熱的轉化。喘病日久,因肺氣不能調節心脈,肺氣不能布散津液,常因喘而致痰瘀痹阻,進而又進一步加重喘病。喘病日久可轉成肺脹。
喘病屬危重病,但其預後也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實喘因邪氣壅阻,只要祛邪利氣,一般易治癒;但若邪氣極甚,高熱,喘促不得臥,脈急數者,病情重,預後差。虛喘因根本不固,氣衰失其攝納,補之不能速效,故治療難;若虛喘再感新邪,且邪氣較甚,則預後差;若發展至喘脫,下虛上實,陰陽離決,孤陽浮越之時,病情極險,應積極搶救,或可救危亡於萬一。

預防與調攝

慎風寒,戒菸酒,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甜黏肥膩之品。平素宜調暢情志,因情志致喘者,尤須怡情悅志,避免不良刺激。加強體育鍛鍊,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等有助於預防喘病的發生。
喘病發生時,應臥床休息,或取半臥位休息,充分給氧。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避免理化因素刺激,做好防寒保暖,飲食應清淡而富營養,消除緊張情緒。

文獻摘要

1.《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氣憤郁,皆屬於肺。”
2.《靈樞·本神》:“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3.《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喝喝而喘。”
4.《素問·逆調論》:“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
5.《濟生方·喘》:“將理失宜,六淫所傷,七情所感,或因墜墮驚恐,涉水跌仆,飽食過傷,動作用力,遂使髒氣不和,榮衛失其常度,不能隨陰陽出入以成息,促迫於肺,不得宣。
6.《醫學入門·辨喘》:“呼吸急促者謂之喘,喉中有響聲者謂之哮,虛者氣乏身涼,冷痰如冰,實者氣壯胸滿,身熱便鞍。”
7.《景岳全書·喘促》:“實喘者,氣長而有餘;虛喘者,氣短而不續。實喘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為快也;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惶惶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勞動則甚,則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