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魯孫作品:老古董

唐魯孫作品:老古董

《老古董》內容簡介:“所謂過癮是武場打得嚴,文場托得嚴,角兒在台上蓋口嚴,有此三者,再加上名角良配,這齣戲讓我們來聽,就算是過癮啦。”《老古董》所選文章,多是唐魯孫先生回憶清朝末年的舊聞逸事的散文,書中詳細描述了清末的服飾、手藝、年俗、名人軼事等,多數文章記述的事物距今年代較遠,如今也不易見到,卻反而有相當重要的文化價值,故名老古董。作者對滿族清宮大內的文物如數家珍,而大多是親身經歷,所以把來龍去脈說得詳詳細細,《老古董》有歷史、古物、民俗、掌故、趣味等多方面的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唐魯孫作品:老古董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78頁
  • 開本:32
  • 作者:唐魯孫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52704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老古董》編輯推薦:1.華人談吃第一人——唐魯孫出身顯赫,見多識廣,以其博聞強記和細膩動人的文字功夫,寫下中華吃文化之精髓所在,真要探討“舌尖上的中國”,唐魯孫的作品恐怕是功力最深,也最有韻味的,尤為難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魯孫還記錄下很多鮮為人知的民俗掌故、宮闈秘聞,以及清末民初的服飾、手藝、年俗、名人軼事等,這些珍貴內容於文化的傳承和資料的保存,也是有極大價值的。
2.值得全套收藏散文經典——此次再版修訂了前版中出現的少量錯漏並重新排版,由著名設計師陸智昌統一操刀設計,以小精裝的形式推出,“俠有金庸,史有高陽,吃有魯孫”,唐魯孫是中國飲食類作者中最具代表性和傳奇性的人物,這一版本則是唐魯孫作品最齊全、最完善、最精美的版本,愛書之人不可錯過。

作者簡介

唐魯孫,本名葆森,字魯孫。1908年9月10日生於北京,為滿族鑲紅旗後裔,他的曾叔祖父長敘,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並選入宮侍奉光緒,為珍妃、瑾妃。唐魯孫是珍、瑾二妃的侄孫,他七八歲的時候,進宮向瑾太妃叩拜春節,被封為一品官職。
唐魯孫先後畢業於北京崇德中學、北京財政商業專門學校,曾任職於財稅機構,後隻身外出謀職,游遍大江南北,先後客居武漢、上海、泰州、揚州等地。1973年,唐魯孫退休後專事寫作,1985年病逝於台灣。唐魯孫見多識廣,對民俗掌故知之甚詳,對北京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及宮廷秘聞尤所瞭然,有民俗學家之名。加之出身貴胄,有機會出入宮廷,親歷皇家生活,習於品味家廚奇珍,又遍嘗各省獨特美味,對飲食有獨到的見解,而被譽為“中華談吃第一人”。

圖書目錄

天寒數九話皮衣 1
可抓住了小辮子 18
湯婆子的種種 21
肥得籽兒、刨花、皂莢 25
看了兩齣過癮的戲 30
北平精巧的絨花手藝 33
桿兒上的 38
迎春話水仙 44
清代宮廷童玩 50
北平年俗:白雲觀順星 54
吉羊 58
昔日最高學府國子監 64
中元普渡話盂蘭 70
從杜夫人義演談談《硃砂痣》 76
潭柘 80
清宮過端陽 85
皇史宬石室金匱 92
清皇陵被盜述聞 97
慈禧寵監李蓮英 111
海甸之憶 120
北洋時代上早衙門 128
北平天橋八大怪 134
離不開醒木、扇子、手帕的評書 142
三百年的老中藥鋪:西鶴年堂、同仁堂 154
台南民俗展婚禮服飾談 168
猴年來了 171
姑且妄言狐仙事 187
冬雪瑣憶 193
敬悼京劇評人丁秉 201
也談痰盂 204
年畫瑣憶 208
清宮年事逸聞 214
我看《乾隆皇與三姑娘》 226
想起了長桿旱菸袋 230
我的床頭書 233
閒話轎子 235
中國瑰寶:萬里長城 244
水菸袋 249
春明燕九話白雲 259
故都梨園三大名媽 270

名人推薦

魯孫賦性開朗,虛哀服善,平生足跡遍海內,交遊極廣,且經歷過多種事業;以他的博聞強記,善體物情,晚年追敘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閱歷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間,成就非凡;尤其是這份成就,出於退休的餘年,文名成於古稀以後,可謂異數,魯孫亦足以自豪了。
——高陽
讀了唐魯孫先生的《中國吃》,一似過屠門而大嚼,使得饞人垂涎欲滴。唐先生不但知道的東西多,而且用地道的北平話來寫,使北平人覺得益發親切有味,忍不住我也來饒舌。
——梁實秋
唐魯孫將自己的飲食經驗真實扼要寫出來,正好填補了他所經歷的那個時代某些飲食資料的真空,成為研究這個時期飲食流變的第一手資料。
——逯耀東
唐魯孫以文字形容烹調的味道,好像《老殘遊記》山水風光,形容黑妞的大鼓一般。
——夏元瑜
唐魯孫的書之所以對廣大讀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是因為這些書中相當大的篇幅並非談吃,而是將故都百態、晚清人物、典章制度、戲劇電影、三教九流,悉數道來。可以說,是清末、民國初年的“文化百寶箱”。
——徐城北(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京城雜吃》作者)
唐(魯孫)文從吃說起,本不打算觸及政治,但開筆寫來,觸到什麼都能高高越過,所向披靡。他完全是超然的:在他眼中,吃的確比天都大;至於與吃相關的政治、時事之類,沒哪個能與吃飯抗衡。那種不吃而吃,自然是比我們凡夫俗子實在的每頓之吃,要高明和永久得多了。
——王涵(知名書評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