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教育人類學

哲學教育人類學亦稱“教育人類學哲學學派”。教育哲學的一種變體。教育人類學最早形成的流派之一。以德國、荷蘭、奧地利等國為主。移植哲學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審視教育事實、教育現象和教育價值觀。代表人物為德國教育家博爾諾和荷蘭教育家朗格費爾德。強調教育必須以人為中心,把人視為“以教育為條件的存在”,人必須受教育才能成其為人;尋求人的本質,確定人在宇宙以及教育中的地位;認為人是具有可變性、開放性和多樣性的有缺陷的、不完整的動物,倡導通過教育把握人的“自我實現”;用“人本身的現象”去理解教育現象,注重以哲學人類學和現象學的方法來考察“慶祝”、“失常”、“儀式”、“漫遊”、“人的時空”等現象。產生於 20 世紀 20年代,成熟於 60 年代。

德國哲學人類學家、現象學家舍勒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27)可視為早期代表作。1965年在德國卡塞爾召開的教育學會年會上,博爾諾和羅特分別提交了《教育學中人類學的考察方式》和《教育問題人類學思考的模式》兩文,闡明用人類學方法研究教育問題的可能性,實現了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人類學轉變”,也使會議成為“哲學派別”在研究領域、研究方法上的成熟的一個標誌。70年代末 80年代初,許多學者紛紛從哲學分析、經驗主義分析、批判理性主義和新實證主義等角度對教育政策等進行考察,出現了眾多新的領域。研究方法上,日益試圖把單一的思辨性研究同經驗性研究、實證性研究結合起來。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對日本、蘇聯的教育人類學研究影響較大。主要著作有洛赫的《教育學的人類學領域》(1963),博爾諾的《教育學中的人類學考察方式》(1965)、《人類學視野中的教育》、《危機與新的崛起:教育人類學專作》(1966), 羅特的《教育人類學》(1966),霍爾布魯克的《教育與哲學人類學》(198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