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馬

哈薩克馬

哈薩克馬產於天山北坡、準噶爾西部山地和阿爾泰山西段一帶,其中心產區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各直屬縣市,屬於脊索動物門,真獸亞綱,奇蹄目,馬科。哈薩克馬總數約有50萬匹。

哈薩克馬具有群牧馬的生態特徵,骨骼粗實、皮厚毛密,鬃、鬣、尾毛濃密,體型較粗重。外貌勻稱,有良好的兼用型結構,頭中等大,略長,顯粗重。下顎發達,顎凹寬度適中。頸長短適中或略長,粗厚多直頸,頸肩結合良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哈薩克馬
  • :動物界
  •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奇蹄目
  • 亞目:馬型亞目
  • : 馬科
  • :馬屬
  • :哈薩克馬
基本介紹,產區概況,品種形成,品種特徵,外貌特徵,體尺體重,分布,生產性能,役用性能,產肉性能,產乳性能,繁殖性能,適應性,評價和展望,

基本介紹

中文學名: 哈薩克馬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亞綱: 真獸亞綱(Eutheria)
目: 奇蹄目(Perissodactyla)
亞目: 馬型亞目(Hippomorpha)
科: 馬科(Equidae)
亞科: 馬亞科
屬: 馬屬(Equidae)
種: 哈薩克馬

產區概況

哈薩克馬產區氣候,據伊犁直屬縣市、昌吉、博爾塔拉、塔城、阿勒泰等地州的氣象資料,年降水量為93.7-512.5 毫米。
≥10℃的年積溫為1307.5-3572℃。無霜期121-187天。1月份平均氣溫-22.5—-9.3℃ 。7月份平均氣溫14.4 一25.5℃。氣溫≥35℃的天數為0-15.5天。氣溫≤-20℃的天數為15.6-91天。
哈薩克馬產區以山地草場為主。山地草場面積占草場總面積的63.4%。產區共有草場4億多畝,其中優良草場19122 萬畝,占47.5% ,缺水草場7191.9萬畝,占17.86%。主要草場類型有高寒草甸草場、山地草甸草場、山地草甸草原草場、山地草原草場、山地荒漠草原草場、山地荒漠草場、低地草甸草場和平原荒漠草場。牧草種類主要有嵩草、苔草、珠芽寥、狐茅、針茅、狐尾草、雞腳草、無芒雀麥、看麥娘、早熟禾、老鶴草、糙蘇、千葉茂、紫花苜蓿、黃花苜蓿、野豌豆、紅豆草、博樂蒿、灰蒿、木地膚、璋味藜、駝絨藜、三芒草、芨芨草、蘆葦等。
產區歷史上多以牧業為主,種植業也有一定的發展。適播的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大麥、油料、豆類和薯類等。

品種形成

哈薩克馬是在粗放的群牧飼養條件下形成的一個古老地方馬種。
哈薩克馬的主要產區—伊犁,自古以來就以盛產良馬著稱,歷史上有過養馬業極為興盛發達的時期。
哈薩克馬產區,在歷史上曾有過多次與外地進行馬匹交往的記載,據謝成俠教授在《中國養馬》一書引述祁損士《西睡要略》記載:“伊犁牧場始自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陸續由阿克蘇、烏魯木齊、張家口等處運到掌生馬一萬四千零三十三匹”。另外,在歷史上元朝派兵遠征歐洲後,定居在俄國伏爾加河流域的蒙古族數十萬眾,在清乾隆年間,重返新疆,分散在昭蘇、尼勒克及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各地,可能帶回有中亞一帶的馬種。從上述資料看,哈薩克馬的形成無疑是曾受到蒙古馬和中亞某些馬種的影響,但經過數百年的培育和風土馴化。今日的哈薩克馬,已形成為一個具有一定品種特徵和特性的,有別於蒙古馬和其它中亞馬種的地方品種。
哈薩克馬哈薩克馬

品種特徵

外貌特徵

哈薩克馬具有群牧馬的生態特徵,骨骼粗實、皮厚毛密,鬃、鬣、尾毛濃密,體型較粗重。外貌勻稱,有良好的兼用型結構,頭中等大,略長,顯粗重。下顎發達,顎凹寬度適中。頸長短適中或略長,粗厚多直頸,頸肩結合良好。鬐甲中等高或略低。胸部發育良好,肩胛適中或稍直,背腰平直、肋骨開張良好。腹部圓大,尻寬而斜,四肢結實,後肢肢勢刀狀,部分馬有外向肢勢。系長短適中,蹄中等大小,蹄質堅實,哈薩克馬以前軀發育良好背腰肌肉豐滿,四肢關節結實為其優點,缺點是後軀發育較差,肷稍大,毛色以騮色、栗色、黑色為主,青色次之,其他毛色更少。據1981年伊犁地區對241匹馬的調查統計,騮色占53.11% , 栗色占23.24% ,黑色占20.34% ,青色占2.07% ,其它毛色占1.24%。

體尺體重

哈薩克馬的體尺一般大於蒙古馬和西南馬,與河曲馬相近似。
哈薩克馬一般到五周歲後才達到體成熟。

分布

哈薩克馬產於新疆天山山脈北麓、準噶爾盆地以西和阿爾泰山脈西段一帶,中心產區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尼勒克、昭蘇、特克斯、新源等縣。

生產性能

役用性能

長期以來,哈薩克馬是當地農耕和運輸的重要役畜,是牧區的重要交通工具。馱力:據1980年在阿勒泰進行的馱力測驗,騸馬20匹,每匹馬馱重159公斤,行程(山路)16.75公里,用時平均2小時15分。
挽力:3-4匹馬拉膠輪大車可載重1800公斤,雙套馬槽子車可載重1噸,每口工作8小時,可行50-60公里。
最大挽力:據1981年5月下旬對博樂縣哈薩克成年騸馬的最大挽力測驗,成績如表3-17。測驗時使用單樺犁套單馬,犁頭由淺到深,加鞭趕馬,直到拉不動為止,連續兩次,取其最大值作記錄。

產肉性能

據1980年11月對9匹不同年齡的哈薩克馬屠宰測定,三歲半的哈薩克母馬屠宰率為54.57% ,六歲半和十歲半的母馬屠宰率分別為46.48%和47.04%。

產乳性能

當地牧民歷來有擠飲馬乳的習慣。據1981年測定,伊犁地區的哈薩克馬日擠乳量為4.4公斤。按擠乳期120天計算,年產乳量可達528公斤。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馬,日擠乳量為2.91公斤。根45匹母馬在6-7月間65天的擠乳量統計,擠乳量為174.78士7.51公斤。以上測定均為母馬的白天擠乳量,不包括夜晚由幼駒跟隨母馬吮食的乳量。

繁殖性能

哈薩克馬一般在一至二歲時性成熟,三歲時參加配種。在群牧條件下,多採用小群配種方式,每個繁殖母馬群有6-10個小群,每個小群的規模,根據公馬的配種能力和圈群能力,1匹公馬可圈配10-25匹母馬。一般配種受胎率可達90% ,母馬繁殖力強,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一年產1胎,終生能產駒10-15匹。據昭蘇縣五個公社8014匹適齡母馬1980年的繁殖成績統計,配種受胎率為80.04% ,幼駒成活率97.21% ,繁殖成活率達63.16%。
哈薩克馬配種有明顯的季節性,1974-1975年對290匹母馬配種受胎情況統計,5月份發情馬171匹次,配種受胎馬116匹;6月份發情馬110匹次,配種受胎馬64匹。60%以上的適齡母馬在5-6月配種受胎。另據1972-1975年對昭蘇縣阿合牙孜牧場50匹母馬的配種記錄統計,平均性周期為19.88士0.61天,發情持續時間為8士0.09天,產後第一次發情時間為5.66士0.32天,妊娠期為346.52士1.27天。

適應性

哈薩克馬在農區、半農半牧區和牧區都有分布。具有適應於大陸性乾旱、寒冷氣候的特性。冬春季節能在-3O℃左右的嚴寒下,在積雪20-30厘米厚的草場上,刨雪覓食,吞雪解渴。夏、秋在水草豐盛的草原上放牧時,能快速增重。而在冬春牧草枯黃季節體重降低緩慢。一般正常年景,冬春不加補飼,能比較正常的生長發育和繁殖。

評價和展望

哈薩克馬是歷史悠久的地方馬種,具有較為穩定的遺傳性和一定的品種特徵,有適合軍需民用的中等體型和粗糙結實的體質。有靈敏的體軀及一定的速力和持久力。有一定的產肉,泌乳能力。保持了耐粗飼、耐高寒的適應性能。是我國馬種中的一個重要品種資源,是適合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一個兼用型地方良種馬。因此,對哈薩克馬的選育提高和保種、育種工作應引起重視。哈薩克馬的育種方向,應堅持本品種選育的方針,以培育中等體型的兼用型馬為目標,制訂具體的保種、育種規劃和實施措施,以解決冬春補飼草料入手,改進個體偏小、後軀發育不良等缺陷,以提高哈薩克馬的品質。此外還可以選育部分產乳、產肉性能好的哈薩克馬進行培育,向乳肉方向發展,以擴大養馬用途,增加養馬收益,提供更多的畜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