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羹之美,在於合異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出自《三國志·夏侯玄傳》。

原文,運用,解釋,

原文

夫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順從乃安,此琴瑟一聲也,盪而除之,則官省事簡,二也。
——晉·陳壽《三國志·夏侯玄傳》

運用

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摘自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

解釋

“和羮之美,在於合異”,出自曹魏時期的夏侯玄與司馬懿對話。夏侯玄少時有名望,儀表出眾,時人目之以為“朗朗如日月之入懷”。在政治上,提出了“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等制度,司馬懿認為“皆大善”。“和羮”的說法出自《尚書·說命下》:“爾惟訓於朕志,若作酒醴,爾惟麴糵;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爾交修予,罔予棄,予惟克邁乃訓。”意思是“你當順從我想學的志願,比如作甜酒,你就做麴櫱;比如作羹湯,你就做鹽和梅。你要多方指正我,不要拋棄我;我當能夠履行你的教導。”後來多用此以比喻大臣輔助君主綜理國政。夏侯玄這句話的意思是,製作羹湯的美味,在於調和各種不同的滋味,上下之間之所以能夠相互獲益,在於能夠相互幫助和促進。
對於美食佳肴,中華民族有獨特的認識理論。《禮記·禮運》篇雲:“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鄭玄《禮記正義》曰:“五味:酸、苦、辛、鹹、甘也。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皆有滑甘,是謂六和。”王肅注《孔子家語·禮運》篇:“十二食者,十二月之食。”整句話是說,“酸苦辛鹹甘”五味的調和,因季節和月份的不同而定。《呂氏春秋·卷十四·本味》篇記載商朝賢相伊尹的“五味調和說”,《史記》載伊尹“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伊尹以善於廚藝,並以五味調和而獲得商湯的賞識,從而幫助商湯建立商朝,可見“五味”之說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甚深。
堅持文明的多樣性,尊重其他文明的宗教、歷史和習俗,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的基本要求。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習近平特彆強調:“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