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浴佛節傳經

農曆四月初八是浴佛節。邵武和平鎮在浴佛節卻至今還傳承著一種奇異的習俗——“傳經”。和平浴佛節“傳經”是全國獨有的一項民俗活動。在這項民俗活動中,供奉的是一尊裸體的神佛塑像——太子菩薩,而且只供奉這尊裸體太子菩薩,沒有供奉其他神佛像,這就使得和平的浴佛節傳經習俗披上了一層神奇色彩。浴佛節傳經的起源無考,但至遲也在清代就有了,至於最早出現於何時則無法確定,有可能可以追溯到唐代。

農曆四月初八是浴佛節。邵武和平鎮在浴佛節卻至今還傳承著一種奇異的習俗——“傳經”。和平浴佛節“傳經”是全國獨有的一項民俗活動。在這項民俗活動中,供奉的是一尊裸體的神佛塑像——太子菩薩,而且只供奉這尊裸體太子菩薩,沒有供奉其他神佛像,這就使得和平的浴佛節傳經習俗披上了一層神奇色彩。浴佛節傳經的起源無考,但至遲也在清代就有了,至於最早出現於何時則無法確定,有可能可以追溯到唐代。
傳經活動的宗旨目的主要是祈生子和子孫滿堂、人丁興旺。傳經開始前用糖水洗浴裸體的“太子菩薩”,爾後將太子菩薩置於糖水中,尚未生子的年青婦女祈盼生子,要以手觸摸太子菩薩的生殖器,並舀這糖水喝,據說這樣就能生子,很靈驗。參加傳經活動的其他信眾則是祈求子孫滿堂、人丁興旺。
傳經活動的經費來源,全靠參加者的捐助。捐助最多者坐“頭經”,“二經”和“三經”也依捐助數額排定。“頭經”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坐的,首先必須是夫妻健在、子孫滿堂、有福氣的富貴人家的婦女才有這資格,而且必須是坐過“尾經”(俗稱“經尾”)的,沒有坐過“尾經”的不能坐“頭經”。
和平“傳經”活動一般都是在大街上舉行(天下大雨改在延喜庵內)。在北門(武陽樓)城門口擺上一張方桌,供奉“太子菩薩”,擺設香、燭、油燈、花瓶、茶葉、果(蘋果、桂圓)、柏枝(代表百子千孫)、檀香、香爐、符、經書以及糖水、糖果等。供奉的這尊“太子菩薩”很小,只有十幾公分高,原先是銅鑄的,後來那尊銅菩薩丟失了,現在用的是木雕的。經書有華嚴經、涅盤經(貝葉經)、金剛經三種,每種120部。經書以紅紙包裹,“符”也是以紅紙或紅布包裹,“傳經”結束後散發給各信眾。從供桌以下首先擺放三張交椅,椅上鋪蓋大紅或紅花毛毯,供“頭經”、“二經”、“三經”坐。還有一把以大紅綢緞製作的華蓋(涼傘)和一面大紅旗,只有“頭經”可以享受張蓋華蓋和大紅旗的殊榮。這三張座椅以下,沿街往南擺放兩排長板凳,其他參加傳經的婦女面對面分兩排坐,稱為“尾經”或“經尾”。人多時,長板凳可從北門一直排到南門,排滿整條街,形成一條長龍。
“傳經”活動開始,點燃香燭、香燈和檀香,樂隊奏樂,由身穿法衣的道士或僧人念禱詞,對香燈、經書等逐一畫符、念咒語,爾後將點燃的兩支香、一對紅燭、香燈以及插了柏枝和花卉的花瓶、盛貯檀香、茶葉、果品的小碟和用紅紙或紅布包裹的“符”、經書等次第傳遞給“頭經”,再由“頭經”傳給“二經”,“二經”傳給“三經”,“三經”再傳給坐在身邊的普通傳經者,逐一往下傳,最後傳回到城門口的供桌。“傳經”結束後,將供桌上的糖水、果品等散發給在場的眾人食用,經書、“符”也散發給參加傳經的諸信眾。所有參加者中午還都可以在庵內免費吃一餐齋飯。
和平浴佛節傳經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是一種地方性的民俗活動,屬於罕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項,值得發掘和研究。
2007年,“和平浴佛節傳經”被列入南平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