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家莊鎮

呼家莊鎮

呼家莊鎮是山東省的一個鄉級行政區,地處山東半島中部的高密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呼家莊鎮
  • 所屬地區:高密市
  • 面積:59.9 km
  • 耕地面積:5.3萬畝
簡介,規模,

簡介

呼家莊鎮東臨旅遊名城青島,西依世界鳶都濰坊,北靠膠濟鐵路和濟青高速公路,境內平日公路縱向貫通。距青島、濰坊兩機場、青島海港均約90公里,陸、海、空交通條件十分優越。
呼家莊鎮
呼家莊鎮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文化發展源遠流長。解放後,大力發展小麥、棉花生產,是山東省高密市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全鎮面積59.9平方公里,五龍河從境內穿過。全鎮屬平原地形,土質主要為潮土和砂姜黑土。可耕地面積5.3萬畝,農作物以小麥、棉花為主,糧食自給有餘。

規模

全鎮耕地面積5.3萬畝,人口3萬。是山東省首屆百鎮雙文明建設明星鄉鎮和科普先進鄉鎮,濰坊市科技示範鄉鎮,山東省著名的銀杏之鄉。1998年國民生產總值8.6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9.6億元。
呼家莊鎮1996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156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6%;農村經濟總收入35845萬元,比上年增長13.3%;人均存款1030元, 比上年增加20元;棉花總產54萬公斤,比上年增長28.6%;糧食總產3715萬公斤, 比上年增長5.7%;大牲畜存欄0.8萬頭,比上年增長9%;豬存欄1.5萬頭,比上年增長8%;肉類生產314.7萬公斤,比上年增長1.1%;果品總產18萬公斤,比上年增長20%;鄉鎮企業總產值11195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0214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0.5%、 -0.1%。1996年底,農村機械總動力達到15萬千瓦,比上年增長6%; 農村用電量達到216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8%。1996年底,全鎮總人口為27963人,比上年減少329人,其中農業人口27186人,非農業人口777人,人口出生率為13.1‰,自然增長率為5.7‰。
1986年~1996年,鎮黨委、政府立足鎮情,紮實工作,實施科教興鎮戰略,改善農業和農業生產條件,培植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做好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三篇文章。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高,農村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經濟出現穩步增長的勢頭,社會治安形勢保持穩定,兩個文明建設同步運行。農業生產,堅持從實際出發,按照“經、科、教一體化,推進農業產業化”、“長抓銀杏短抓棉,多種經營齊發展”的發展思路,調整種植作物,推行區域化種植,形成了農業產業化的新格局。在穩定糧食總產的前提下,擴大經濟林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 銀杏種植規模逐年膨脹。 截止1996年底,銀杏面積發展到1.16萬畝,使銀杏生產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並收到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發展優質蘋果、鴨梨、油桃3000餘畝,通過“五荒”開發,栽植速生用材林3000多畝。 全鎮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小麥區域化大方12個,面積在200畝以上的棉花區域化大方10個, 區域化種植面積達85%以上。引進普及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抓了“生物工程”,推廣了小麥、玉米、棉花三大作物的優良品種,村村建有良種示範基地。鎮有小麥良種繁育基地9個,面積1000畝;棉花良種繁育基地9個, 面積300畝。全鎮良種推廣普及率達到100%,推廣套用蓋膜、育苗移栽、精量播種等農業新技術32項。酵素菌肥在銀杏、蔬菜、食用菌、養殖業中的套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與省農科院合作種植的500畝脫毒地瓜,不但具有無毒、澱粉含量高的特點,而且產量、效益都很可觀。
呼家莊鎮加大農業投入,大搞以挖水、蓄水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十一年來,累計打機井480眼,改善水澆面積2.6萬畝。自1993年以來,投工19萬個,搬動土方10萬個,重點治理了五龍河後單家莊險工處。投資88萬元興建了五龍河呼家莊橋帶閘, 蓄水量150萬立方,既可改善周圍五個村的水澆條件,又可改善鎮區的環境條件。 路林建設投入大, 效益明顯。 1993年以來,投資146.4萬元,投工29.49萬個, 硬化鎮村路37.25公里,路邊栽植白楊、銀杏等樹木200多萬株。同時建護林房26處, 成立了100多人員的固定護林隊伍,加強了路林的管護,實現道路縱橫相接,林網整齊劃一。1995年,通過了省綠化達標驗收。 鎮村企業穩步發展,基本形成了紡織器材、食品加工、建築建材、機械製造等六大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梳棉機蓋板、刺毛輥、彈性針布、電火花工具機、壓力機、榨油機、橡膠專用補強粉、紅薯澱粉、精製湯麵、銀杏葉健身茶等,其中彈性針布、橡膠專用補強粉等產品填補省內空白。銀杏葉健身茶被國家衛生部批准為保健食品,並申請了國家專利。1994年以來,面對鎮辦企業現狀,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大膽進行了以股份合作制、租賃、拍賣和承包經營為主要內容的產權制度和經營方式的改革, 取得了明顯效果。壓縮非生產性人員33%,減少非生產性開支40%;籌集資金1240萬元,引進技術人員14名,開發新產品12個。利用當地資源,加工生產地瓜澱粉和出口粉條、銀杏葉健身茶、橡膠補強劑三個龍頭項目,帶動了全鎮紅薯、蔬菜、銀杏、棉花生產的發展,實現了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1996年,鎮、村企業實現產值2.1億元。
呼家莊鎮城鎮建設邁出新步伐。鎮黨委、政府根據“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合理布局、綜合配套”的總體思路,聘請山東省工程設計院的專家進行了規劃,積極積蓄財力,逐步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鎮區街道實現了三縱四橫,安裝路燈110盞,商業、服務網點遍布鎮區;程控電話入村率達到100%。1995年,新建集貿市場占地3.6萬平方米, 設攤位3700個,其中臨時攤位2500個,實行統一管理,改善了貿易環境,活躍了農村市場。鎮駐地有直達高密、濰坊的班車,交通十分方便。1995年,開通了調頻廣播和電視差轉台,廣播、電視網路覆蓋全鎮。一座新型的現代化小城鎮正在崛起。
多種經營全面發展。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一種、二養、三加工、四服務為主的多種經營生產,引導民眾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和集體經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1996年全鎮多種經營總收入2.5億元,比1995年增長了30.3%。工作中,從庭院經濟開發入手,發動民眾乾好傳統的、扶持新上的,發展高效的。(1) 靠大戶帶動。對平菇、抽紗、蔬菜、麵食一類既有優勢又有規模的項目,扶持大戶依託市場帶動面上發展。麵食加工爐包項目,不但占領了本市市場,而且進入了首都北京,受到顧客好評。(2) 靠規模牽動。大沙塢村開始僅有幾戶農民販賣糧食, 在鎮、村幫助下,很快發展到100多戶,並吸收周圍十幾個村子的人員參加,形成了專業販運隊伍。(3) 靠科技推動。成立香菇、養殖等專業技術協會,引進新項目、新技術,進行技術攻關和技術培訓,依靠科技提高效益。香菇生產經過試驗、示範,效益非常可觀。大力推廣酵素菌在養殖業上的套用,收到明顯效果,有力地促進了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鎮政府還制定政策,對多種經營生產大戶實行“資金、技術、信息、物資”四個優先的扶持。
呼家莊鎮科教文衛事業成就顯著。 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99.2%。1996年,在確保創建兩處以上市級規範化學校的同時,遷建1處學區國小和1處完小。另外,還開設了農民科技中專班, 招收100名學員,著力培養有文化、有技術的新型農民。被濰坊市政府分別授予“成人教育先進單位”和“實施燎原計畫、振興農村經濟示範鄉鎮”稱號。全鎮村村建有衛生室、設有專職鄉村醫生。鎮衛生院醫療設備先進,基本能滿足全鎮人民的醫療保健需要。在農村實行合作醫療制度、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做到了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要求。實施“文明幸福”工程,落實獨生子女優撫政策,嚴格按計畫生育政策辦事,確保了各項指標的圓滿完成。積極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加大科技開發力度,鎮加強領導,健全組織,成立了銀杏、食用菌、蔬菜、養殖、棉花五大技術協會,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達70%。1996年被濰坊市授予“科教興農先進單位”稱號。 精神文明建設長抓不懈。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始終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建立代表議事制度,做好人民來信來訪,積極開展“二五”、“三五”普法教育,建立健全群防網路和民調組織,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保持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積極開展建陣地、建隊伍;樹文明新風,爭當文明公民活動,社會風氣有了根本好轉。經常組織文藝演唱、舞龍、耍獅、踩高蹺等娛樂活動,豐富了民眾的精神生活。各村各單位還開展以清理“三大堆”為重點的文明創建活動,美化村容村貌。鎮調頻廣播、電視差轉台節目豐富多彩,村村安裝了調頻收播機和高音喇叭;電影放映隊堅持經常下鄉放映科技片、故事片,實現了“白天聽聲、晚上看影”,豐富了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們的情操。
呼家莊鎮位於高密市區西南13公里處,轄43個行政村,面積58.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萬畝, 人口2.7萬,2002年完成財政收入495.2萬元,地方財政收入371.9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3356元。是山東省首屆百鄉百鎮雙文明建設明星鄉鎮、山東省科普先進鄉鎮和社會治安工作模範鄉鎮,是濰坊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鄉鎮和科技示範鄉鎮。 全鎮農業結構合理,現已培植形成了銀杏、楊樹豐產林、辣椒、瓜菜、食用菌和畜牧等六大支柱產業, 建設有省級示範基地--山東高密銀杏科技園1處。全鎮現有銀杏面積8000餘畝,其中密植園4000畝,年出圃各種銀杏苗木1600多萬株,年收穫銀杏葉可達1000多噸,是山東省著名的銀杏之鄉。長生牌銀杏健身茶被國家衛生部批准為保健食品,被中國農學會認定為高效優質農產品,經農業部茶葉質檢驗測中心測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並獲國家專利。楊樹豐產林1.6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8.2%,居全市首位。辣椒和瓜菜已形成產業,年產乾辣椒2000餘噸,菜椒5000多噸。以肉牛和肉雞為主的養殖業發展迅猛。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全鎮個體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已發展到近1000家,主要有工具機、鑄件、紡織機械配件、木器、食品等行業,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其中電火花工具機分別填補國內3項空白。 五龍河、柳溝河縱貫南北,水資源豐富。橫一路、橫二路及沂膠路橫貫東西,交通發達。郵電通訊先進,電話入戶率達到78%以上。
該鎮是歷史名鎮,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氣候宜人,至今仍有銀杏古樹留存。近幾年,在高密銀杏科技園的龍頭帶動下,銀杏產業迅速崛起。1995年被山東省林業廳確定為“銀杏技術開發試驗示範基地”。目前,該鎮銀杏面積30000畝,共培育各種規格的苗木6000餘萬株,定植銀杏樹180萬株。98年收穫銀杏乾葉500餘噸,出圃各種銀杏苗木3350萬株,實現銀杏收入6000多萬元。同時,該鎮還生產香菇、地瓜澱粉、湯麵等出口產品。
呼家莊鎮現已歸屬為井溝鎮,歸井溝鎮統一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