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圖克圖

呼圖克圖

呼圖克圖(藏文:ཧོ་ཐོག་ཐུ།,西里爾蒙文:Хутагт)是清朝授予蒙、藏地區喇嘛教上層大活佛的封號。原是藏語“朱必古”之蒙語音譯,意為“化身”。“呼圖克”為蒙語音譯,其意為“壽”,“圖”為“有”,合為“有壽之人”,即長生不老之意。

凡冊封“呼圖克圖”者,其名冊皆載於理藩院檔案中,其下一輩轉世,須經清廷代表(欽差)主持金瓶掣籤儀式而加以承認。西藏地區這類活佛地位低於達賴和班禪,但可出任攝政,這一職銜現已不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呼圖克圖
  • 外文名:Khutugtu
  • 別稱:呼土克圖、胡土克圖
  • 地區:蒙、藏佛教
含義,歷史,蒙古兩大系統,主要呼圖克圖,昌都帕巴,察雅羅登,類烏齊帕,八宿達察,

含義

亦作“呼土克圖”。為蒙古語Хутагт音譯。意為“聖者”、“聖人”。光明網轉中華文史網信息《探秘清代的四大活佛》提到:“胡圖克圖”,蒙古語音譯,意為“聖人”、“有福者”,漢語稱“活佛”。“呼土克圖”是清王朝授於藏族蒙古族喇嘛教大活佛的稱號。凡屬此級活佛,均載於理藩院冊籍,每代“轉世”必經中央政府承認和加封。

歷史

乾隆以後,“轉世”須經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籤確定。 西藏的大呼圖克圖有些具有出任地方政府攝政的資格。《清會典事例·理藩院·喇嘛封號》:“ 乾隆二年議準 喀爾喀額爾德尼班禪第達呼圖克圖、 乍雅班第達 呼圖克圖各徒眾甚多,凡官差出兵皆與 扎薩克 佐領下人等一同行走,應各給予管理徒眾印信。” 清梁章鉅 《稱謂錄·喇嘛》:“當呼必勒罕未出之前,彼教於佛前誦經祈禱,廣為訪覓,各指近似之幼孩,於佛前納穆吹忠,擇一聰慧有福相者定為呼必勒罕,幼而習之,長成乃稱呼土克圖,傳襲其號,以掌彼教。”
在歷史上,藏傳佛教流傳各地(包括西藏青海甘肅蒙古等地)的大活佛,只有得到清朝(1644—1911)政府的冊封和承認,才能稱為呼圖克圖。這些活佛都要在清朝專門管理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機構理——藩院正式註冊,並且由政府發給印信。到清朝末年,在理藩院註冊的呼圖克圖共達243人。 呼圖克圖與‘呼畢勒罕’一詞之意義,似同實異。呼圖克圖系受政府冊封的一種行政上之職銜。而‘呼畢勒罕’則為轉生而仍不昧本性的修行者。凡是呼圖克圖,必為‘呼畢勒罕’;然為‘呼畢勒罕’的行者,則未必盡受冊封為呼圖克圖。
根據清朝理藩院的檔冊,乾隆至道光年間,總計有呼圖克圖一四六位。其中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位稱為蒙藏佛教的四聖。達賴統領全局;班禪輔佐達賴而領後藏;哲布尊丹巴領漠北蒙古;章嘉領漠南蒙古。又,漠南蒙古以章嘉為首,實際上有八大呼圖克圖,是清廷冊封的八位高僧。彼等各有領域及駐錫的寺院,平時常駐於北京,每年前往領域視察一次。

蒙古兩大系統

呼圖克圖有格魯派活佛,也有其他教派的,數量眾多。即使按地域化身,正如《中國藏學》所刊嘎·達哇才仁先生《論藏傳佛教活佛等級制度》所述的,也還應包括駐京呼圖克圖、甘青地區呼圖克圖、西藏地區呼圖克圖。其中僅西藏一地,就有37位呼圖克圖,涵蓋格魯、噶瑪、寧瑪都多個教派。因此,呼圖克圖的“系統”一說,牽涉龐雜(包括教派、所屬主寺、政教地位等),不能簡單劃分。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八世
呼圖克圖在蒙古地區為兩大系統,漠北蒙古以哲布尊丹巴為首,漠南蒙古以章嘉呼圖克圖為首。特別是章嘉活佛,與清朝政府的關係非常密切,主管著北京、山西、內蒙古等地的宗教事務,有很高的權威。由於格魯派普遍實行轉世制度,所以呼圖克圖也實行這一制度。 另外,一些中小寺廟也實行該制度,但不需要中央政府的批准,而他們就不能稱呼圖克圖。

主要呼圖克圖

一般沒有“四大呼圖克圖”之說,而是有“四大活佛”之說(即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活佛)。即使有“四大呼圖克圖”之說,夠資格列入該名單的,肯定還是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中國藏學》所刊賀其葉勒圖的《藏傳佛教呼圖克圖職銜考釋》一文即認為:“蒙藏地區呼圖克圖中地位最高的,是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當然了,章嘉也必然地是蒙藏地區地位最高的呼圖克圖之一)。
傳統上倒是有“八大駐京呼圖克圖”之說,分別是章嘉、噶勒丹錫哷圖、敏珠爾、濟隆、那木喀、阿嘉、拉果、察罕達爾汗呼圖克圖。
一般認為,除達賴、班禪外,有八位影響巨大的呼圖克圖,可稱“八大呼圖克圖”,他們是被稱為“拉薩四大林”的丹吉林第穆活佛、錫德林熱振活佛、策墨林活佛、功德林濟隆活佛和蒙古地區最大的哲布尊丹巴活佛,青海塔爾寺的阿嘉活佛、佑寧寺的章嘉活佛,甘肅拉卜楞寺的嘉木樣活佛。
由於清代政府的扶持和賞賜,加之歷史的原因,昌都四大呼圖克圖在各自所執掌的封地內,實行著典型的政教合一制度。他們既是各自封地內最高的宗教領袖,也是最高的行政長官,集政教首領於一身,在各自轄區內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故在昌都有“格倉日西”之稱,意為有獨立管轄權的四個地方。

昌都帕巴

帕巴拉活佛是昌都強巴林寺(簡稱昌都寺)的第一大活佛,也是康區歷史最早、地位最高的格魯派活佛世系。自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實行“金瓶掣籤”制度以來,帕巴拉活佛世系是西藏最早經“金瓶掣籤”認定的大活佛。他的駐錫寺廟是建於1444年(明正統九年)的昌都寺。
貢噶呼圖克圖貢噶呼圖克圖
帕巴拉活佛世系形成於16世紀初。1594年(明萬曆二十二年),三世帕巴拉被聘任為昌都寺的第十四任法嗣,從此歷代帕巴拉正式成為昌都寺的第一大活佛世系,標誌著帕巴拉活佛世系的形成。但帕巴拉作為著名的諾門汗一級的大活佛,是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正式冊封的。之後,諾門汗名號升為呼圖克圖。
1676年(康熙十五年),以五世帕巴拉·帕巴甲娃甲措創建拉讓為標誌,形成了昌都政教合一的統治體制。帕巴拉呼圖克圖政教合一的機關叫“孜拉讓”,下面設有稱之為“孜勒空”和“雪勒空”的兩個機構。孜勒空主要管理帕巴拉管轄範圍內的所有寺廟,雪勒空主要管理帕巴拉管轄範圍內的5個小宗、18個甲本頭人。清代,帕巴拉所管大小寺廟50座,僧人4500人,百姓7635戶。

察雅羅登

察雅羅登西饒呼圖克圖的駐錫寺廟是建於1621年(明天啟元年)的煙多扎西曲宗寺,簡稱察雅寺。1652年(清順治八年),二世羅登西饒·阿旺四朗倫珠被迎請到寺廟舉行坐床典禮,標誌著察雅羅登西饒活佛世系正式形成。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清朝政府正式冊封了四世切倉羅桑朗結。
從第四世切倉開始,逐漸形成了察雅政教合一的地方組織機構—察雅拉讓。其最高統治者是瑪貢切倉羅登西饒活佛。察雅拉讓機構分別由政權機構和宗教機構兩部分組成。“謝佐”是拉讓的最高行政長官,聽命於切倉羅登西饒執行政務。解放前,察雅拉讓所轄寺廟44座、13個“打桑”區(本意為驛站或信使,後演變為察雅的相當於區一級的行政區劃)、72名“果孜”頭人。

類烏齊帕

類烏齊最大的寺廟叫揚貢寺,俗稱為類烏齊寺。揚貢寺是由桑吉溫於1277年(宋景炎二年)創建的,屬達壠噶舉派寺廟。該寺最初實行家族世襲法嗣的辦法來繼承法台。17世紀始實行活佛制。1723年(雍正元年),清朝正式賞賜給第一世帕曲·阿旺扎巴稱勒為“諾門罕”名號。1731年(雍正九年),清朝皇帝封帕曲為呼圖克圖,並封類烏齊為其采邑。在揚貢拉讓下面有一個稱之為“吉蘇康”的辦事機構。類烏齊寺勢力最盛時僧人多達6000人、戶數超萬戶。

八宿達察

達察活佛最初的駐錫寺廟是建於1473年(明成化九年)的八宿桑珠德青嶺寺,簡稱八宿寺。後來,隨著達察活佛地位的上升,逐漸將駐錫地移至拉薩的功德林。而桑珠德青嶺寺,也隨之成為功德林所屬的一座寺廟。1632年(明崇禎五年),五世濟隆阿旺曲吉旺秀應邀前往達察桑珠德青嶺寺正式升任法座,標誌著濟隆活佛世系主持八宿寺。到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八宿寺及達察濟隆受到康熙帝的冊封。1676年(康熙十五年),五世賜給第六世達察濟隆八宿寺及所屬莊園和屬民後,始設八宿拉讓機構。拉讓最高職位叫“強佐”,意為大總管,由他主持八宿拉讓的政教事務。“強佐”由拉薩功德嶺委任。在清代,達察管轄有18座寺廟、800餘戶屬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