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自編集:過去的工作

周作人自編集:過去的工作

《周作人自編集:過去的工作》收入周作人在抗戰勝利前後(一九四五年四月至十二月)所作文章十五篇。文章延續四十年代以來風格,一類仍作“閒適”之談,寫景,狀物,評文,娓娓道來,如《關於竹枝詞》、《石板路》、《東昌坊故事》;一類則繼續“正經”探討思想,追根溯源,擲地有聲,如《凡人的信仰》、《過去的工作》、《兩個鬼的文章》,在周作人的寫作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分量;而懷念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三位舊友,則通過摘抄、注釋他們的尺牘,勾陳昔日交往酬和情狀,“流水斜陽”之情盡現筆端,為懷人之作開闢了一條新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作人自編集:過去的工作
  • 作者:周作人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月1日
  • 頁數:98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30212745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序言,

內容簡介

《周作人自編集:過去的工作》的作者周作人生前親自編定,學者止庵窮數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補從未出版作品,為市場上最全面最權威的周氏文集。

圖書目錄

關於竹枝詞
談胡俗
關於紅姑娘
石板路
再談禽言
關於遺令
讀書疑
東昌坊故事
焦里堂的筆記
凡人的信仰
餅齋的尺牘
實庵的尺牘
曲庵的尺牘
過去的工作
兩個鬼的文章

作者簡介

周作人(1885-1967),現代作家、翻譯家,原名櫆壽,字星杓,後改名奎綬,自號起孟、啟明(又作豈明)、知堂等,筆名仲密、藥堂等。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留學日本,與兄樹人(魯迅)一起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五四時期任教北京大學,在《新青年》、《語絲》、《新潮》等多種刊物上發表文章,論文《人的文學》、《平民的文學》,詩《小河》等均為新文學運動振聾發聵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創立了中國美文的典範。在外國文學藝術的翻譯介紹方面,尤其鐘情希臘日本文學,貢獻巨大。著有自編集《藝術與生活》、《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等三十多種,譯有《日本狂言選》、《伊索寓言》等。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魯迅:周作人的散文為中國第一。 胡適:大陸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朱自清:周作人先生的讀書筆記最不可及,有其淹博的學識,就沒有他那通達的見地,而胸中通達的,又缺少學識;兩者難得如周先生那樣兼全的。 曹聚仁:周先生讀書,沒有半點冬烘氣,懂得體會得,如故交相敘,一句是一句,兩句是兩句,切切實實地說一番。

名人推薦

周作人的散文為中國第一。
——魯迅
大陸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胡適
周作人先生的讀書筆記最不可及,有其淹博的學識,就沒有他那通達的見地,而胸中通達的,又缺少學識;兩者難得如周先生那樣兼全的。
——朱自清
周先生讀書,沒有半點冬烘氣,懂得體會得,如故交相敘,一句是一句,兩句是兩句,切切實實地說一番。
——曹聚仁

序言

關於《過去的工作》
止庵
《過去的工作》一九五九年十一月由香港新地出版社出版,署名知堂。周氏作《解放後譯著書目》,於《過去的工作》和《知堂乙酉文編》之下有云:“以上兩種本系一書,為解放前所作雜文,總名‘乙酉文編’,由曹聚仁君攜赴香港,為謀出版因析而為二。”《過去的工作》收文十五篇,作於一九四五年四月至十二月(《談胡俗》篇末未註明寫作日期,據周氏手訂目錄,為一九四五年六月三十日),其中抗戰勝利後所寫七篇。集中文章當時基本上未曾發表。《關於竹枝詞》又見於《知堂乙酉文編》。
《過去的工作》寫於《立春以前》之後,也包括“正經”與“閒適”兩類文章。閒適之作同樣未必閒適,如《談胡俗》由文化現象入手,卻歸結到民族整體維繫力上去,說來還是正經的。而這問題周氏的確很關注,此前在《漢文學的前途》中說:“反覆一想,此是何物在時間空間有如是維繫之力,思想文字語言禮俗,如此而已。”他談及有關事情,更多還是在陳述事實,也就是表現一種信心,即“中國民情之可信託”。這裡談到胡俗,就說:“這些習俗的留遺似乎也很是有限。”或者亦不無現實針對性,仿佛《十堂筆談》說的:“在今日中國有好些事情,我覺得第一應先套用政治的看法去看。”集中文章寫法,基本延續此前風格,《餅齋的尺牘》等三篇別具一格,乃是將慣用的“文抄公”寫法移植於懷人之作。其中與記述對象的關係略有差異,關於陳獨秀限於交待,對待錢玄同、劉半農則是深情懷念矣。懷人之作如此寫法,又如此具情感深度,說得上是爐火純青了。
集中最有分量的,大概還屬《凡人的信仰》、《過去的工作》和《兩個鬼的文章》這幾篇,它們與《藥堂雜文》、《苦口甘口》中的“正經文章”一脈相承,而《苦口甘口》以來所做系統總結工作,至此也告完成。所謂系統總結,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定位。《凡人的信仰》梳理人道主義思想發展脈絡,《過去的工作》介紹最關注的幾項工作,《兩個鬼的文章》比較“閒適”“正經”兩種文章,最終都歸結到一點上,即蘇雪林多年前講過的:“但我們如其說周作人先生是個文學家,不如說他是個思想家。”(《周作人先生研究》)而這早已是周氏自己的想法,在為集子所作序跋中反覆說起,並非一時強調。《兩個鬼的文章》說:“我的反禮教思想是集合中外新舊思想而成的東西,是自己誠實的表現,也是對於本國真心的報謝,有如道士或狐所修煉得來的內丹,心想獻出來,人家收受與否那是別一問題,總之在我是最貴重的貢獻了。”這裡有三層含意:一是思想的性質與來源,一是思想家的啟蒙主義者色彩,一是思想所具有的終極意義。二三兩點不無矛盾,然而一為動機,一為結果,或者說思想家(無論出於主觀還是客觀的原因)最終超越了啟蒙主義者。這樂觀地講,是“思想革命尚未成功”(《過去的工作》);悲觀地講,是“從學理來說人的前途顯有光明,而從史事看來中國的前途還是黑暗未了”(《凡人的信仰》)。然而思想的價值並不因此而受到減損。《過去的工作》和《兩個鬼的文章》特別像是當作遺囑寫的。以後周氏雖然尚有整整一個寫作時期,但是思想不復有太大進境,只是時時仍然體現於作品之中。散文風格此後也有明顯變化。自《夜讀抄》開始的創作中期,至《過去的工作》(以及《知堂乙酉文編》中寫於一九四五年的篇章)完成遂告結束。
此次據新地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初版本整理出版。原書前有照片八頁,分別為“作者攝於北京苦雨齋前”,“作者近年所書墨跡之一”(《苦茶庵打油詩》之十五),“作者題跋墨跡”(題劉半農錢玄同合影),“作者近年所書墨跡之二”(《往昔三十首》之《東郭門》),“作者原稿墨跡之一”(《東昌坊故事》原稿一頁),“作者原稿墨跡之二”(《曲庵的尺牘》原稿一頁),“作者原稿墨跡之三”(《凡人的信仰》原稿一頁)和“作者詩稿墨跡”(《兒童雜事詩》丙編之《鬼物》二首);目次二頁,正文七十九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