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綿蚧殼蟲

吹綿蚧殼蟲

吹綿蚧殼蟲別名吹綿蚧,同翅目Hemiptera的一種害蟲,學名為Icerya purchasi。世界性分布,常見於多種植物(金合歡、柳、橘)上,對枸椽科植物為害甚烈,一度對南加利福尼亞的柑橘業造成威脅,後引進澳大利亞的瓢蟲,短期內即控制害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吹綿蚧
  • 拉丁學名:Icerya purchasi Maskell
  • 別稱:吹綿蚧殼蟲、綿團蚧、白蚰、白蜱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半翅目
  • :碩蚧科
  • :吹綿蚧屬
分布地區,生理生殖,生長繁殖,傳播途徑,寄主,為害特點,防治方法,

分布地區

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東、華 南、西南;在國外分布於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斯里蘭卡,歐洲、非洲、北美洲也有分布。

生理生殖

吹綿蚧(Icerya purchasi)放大圖吹綿蚧(Icerya purchasi)放大圖
形態特徵
雌成蟲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桔紅色或暗紅色。體表面生有黑色短毛,背面被有白色蠟粉並向上隆起,而以背中央向上隆起較高,腹面則平坦。眼發達,具硬化的眼座,黑褐色。觸角黑褐色,位於蟲體腹面頭前端兩側,觸角11節,第1節寬大,第2和第3節粗長,從第4節開始直至第ll節皆呈念珠狀,每節生有若干細毛,但第1l節較長,其上細毛也較多。足3對較強勁,黑色脛節稍有彎曲;瓜具二根細毛狀爪冠毛,較短。腹氣門二對,腹裂.三個。蟲體上的刺毛呈毛狀,沿蟲體邊緣形成明顯的毛群。多孔腺明顯分為二種類型,大小相差不多,較大的中央具一個圓形小室和周圍一圈小室;較小的中央具一個長形小室和周圍一圈小室。雌成蟲初無卵囊,發育到產卵期則漸漸生出白色半卵形或長形的隆起之卵囊,很突出,不分裂是一整體,但有明顯的縱行溝紋約l5條,卵囊與蟲體腹部約為45°角向後伸出。

生長繁殖

生物學特徵及發生消長規律
年發生代數因地而異,我國南部3-4代,長江流域2-3代,以若蟲、成蟲或卵越冬。浙江1年2代,第一代卵3月上旬始見、少數早至上年12月,5月為產卵盛期,卵期13.9-26.6天。若蟲5月上旬至6月下旬發生,若蟲期48.7-54.2天;成蟲發生於6月中旬至10月上旬,7月中旬最盛,產卵期達31.4天,每雌產卵200-679粒。7月上旬至8月中旬為第二代卵期,8月上旬最盛,卵期9.4-10.6天;若蟲7月中旬至11月下旬發生,8、9月最盛,若蟲期49.2-106.4天。

傳播途徑

寄主

牡丹、金桔、檸檬、玳玳、佛手、山茶、含笑、常春藤、月季、海棠、鞭蓉、石榴等花卉。

為害特點

常群集在葉牙、嫩芽、新梢上危害,發生嚴重時,葉色發黃,造成落葉和枝梢枯萎,以致整枝、整株死去,即使尚存部分枝條,亦因其排泄物引起煤污病而一片灰黑,嚴重影響觀賞價值。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隨時檢查,用手或用鑷子捏去雌蟲和卵囊,或剪去蟲枝、葉。
2、生物防治 保護或引放大紅瓢蟲、澳洲瓢蟲,捕食吹綿蚧,這是在生物防治史上最成功的事例之一,因其捕食作用大,可以達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3、藥物防治 在初孵若蟲散轉移期,可噴施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或50%殺螟松1000倍液,或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每隔2周左右噴1次,連續噴3-4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