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傑

在前列腺疾病、腎臟移植、泌尿繫結石、腎及膀胱腫瘤、泌尿系先天性畸形、尿道狹窄的診療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學傑
  • 國籍:中國
  • 職業: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 畢業院校:湘雅醫學院
  • 主要成就:多次獲得上級嘉獎,榮立二、三等功
  • 臨床經驗:豐富
  • 主要治療:前列腺疾病、泌尿繫結石等
個人簡介,專業特長,工作成績,學術成果,人物事跡,

個人簡介

武警總醫院微創腔鏡中心,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畢業於湘雅醫學院。
吳學傑

專業特長

在前列腺疾病、腎臟移植、泌尿繫結石、腎及膀胱腫瘤、泌尿系先天性畸形、尿道狹窄的診療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國內率先採用經直腸超聲對前列腺炎進行超聲分型;在國內較早提出前列腺增生合併前列腺炎的診斷治療新理念,並在北京泌尿外科基金的資助下進行臨床研究。進行腎臟移植工作十餘年,在腎移植手術及術後抗排異治療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在泌尿系疾病微創內腔鏡診療,泌尿系少、罕見疾病診療等方面具有較深造詣。

工作成績

工作作風嚴謹,手術風格細膩。曾赴荷蘭、德國學習。曾受國家委派,作為中國國際救援隊和中國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隊員,多次冒著生命危險,深入阿爾及利亞、伊朗、新疆、雲南等地震災區,和印度尼西亞地震海嘯災區,參加緊急醫療救援工作,均出色完成任務。主動申請參加援藏醫療隊,在援藏工作期間,以高度的使命感,飽滿的熱情和紮實的工作,贏得了廣大官兵和各族民眾的信任和讚譽。

學術成果

在各種專業雜誌上發表論文40餘篇,合作出版專著6部,獲科技部中華高新企業科技創新一等獎一項,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一項,武警科技進步及醫療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三項,四等獎一項,承擔北京泌尿外科基金項目一項。多次獲得上級嘉獎,榮立二、三等功各一次,曾被評為解放軍四總部先進個人。

人物事跡

堅守災區的日子
吳學傑,中國國際救援隊第一批隊伍中留守亞齊災區,與第二批隊伍繼續工作的三名醫生之一。他也是中國國際救援隊中惟一參與了歷次國內外救援行動的醫生
1月22日黃昏,和往常一樣,中國救援隊出診後返回了班達亞齊軍用機場附近的營地。營地不遠處,是大大小小的難民營。吳學傑抬頭看了看頭頂上約幾十米處嗡嗡直響的美軍黑鷹直升機。在印尼的日子裡,黑鷹的發動機轟鳴聲始終纏繞著他和隊友。
吳學傑是中國國際救援隊第一批隊伍中留守亞齊災區,與第二批隊伍繼續工作的三名醫生之一。
他也是這支救援隊中唯一參與了歷次國內外救援行動的醫生。
2001年4月,中國國際救援隊正式成立,2003年2月,新疆巴楚、伽師發生地震,救援隊第一次出動;然後,非洲阿爾及利亞地震;雲南大姚發生地震;新疆昭蘇出現地震;伊朗巴姆古城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不幸發生驚世海嘯,27日救援隊即接到了待命通知。
吳學傑將參與地震救援就像是感受大地的按摩。不過,這種按摩給身體帶來的不是輕鬆,而是恐懼,恐懼失去生命,恐懼被傳染。
“每一次出發我都感受到了恐懼,但下一次只要有救援行動,我還得出發。”
儘管已經是救援隊的老隊員,目睹過太多悲慘的畫面,海嘯之後的亞齊依然給了吳學傑最強烈的震撼。12月31日晚上,救援隊第一批35名隊員抵達印尼亞齊省首府班達亞齊。剛到機場,救援隊就派出一個醫療小組接治病人,聚集在機場的數百名災民一下子涌了上來。吳學傑至今忘不了災民當時那種對醫療人員無限期盼的眼神。
海水不僅捲走了數以萬計的生命,而且在倖存者身上留下了各種各樣的創傷。很多病人的傷口積膿,散發出的臭味哪怕戴上厚厚的口罩也抵擋不住。救援隊的醫生在給病人清理創傷時,旁邊就不時有人噁心嘔吐。而吳學傑已經記不清他給多少病人做過清創了。
吳學傑接治過一個在海嘯後出生的孩子。當時那孩子只有8天,皮膚脫水特別厲害,極度營養不良,瘦得連肋骨都看得清清楚楚。“這么小的孩子,這么遭罪”。吳學傑傷感不已。
此次參與印尼海嘯救援,是吳學傑救援經歷中最艱難的一次,大概也是中國救援隊歷次救援行動中最艱難的一次。救援隊第一批隊伍救治的患者就有數千人之多,超過歷次行動救治患者的總和。
1月11日晚上,救援隊第二批隊員到達亞齊,第一批隊員隨即撤離。但第一批中有包括吳學傑在內的5名隊員被留了下來。其中包括吳學傑和他在醫院的同事侯世科、李向輝。留下來的另外兩名隊員中,一位叫劉剛,另外一位是汪曙光,他們是隨隊記者。
但這幾乎是跑完一個五公里極限,又來了一個五公里極限。
14日,吳學傑他們3位第一批留下來的醫療隊員幾乎同時出現了極度疲勞的症狀。
救援隊副領隊楊造成說,三人臉色蒼白,眼睛浮腫,躺在哪裡都能睡著。於是,救援隊決定,讓三位骨幹15日必須在營地休息一天。
16日,他們又像往常一樣出診了。
偶爾休息的時候,吳學傑喜歡去逛逛其他國家救援隊的營地,他說這是和國際同行交流的難得機會。他看到,澳大利亞的帳篷帶有空調,而德國人乾脆把大型洗衣機和炊事車都拉到了亞齊。
相比之下,吳學傑隊友面臨的不利因素就多了一些。比如雨鞋問題。兩批隊伍交接的前後幾天,亞齊連降暴雨,帳篷裡面全是雨水和淤泥,雨鞋根本脫不掉。後來終於雨過天晴,淤泥猶在,雨鞋一下子仍舊脫不掉,而且穿著它悶熱無比。沉重的雨鞋都快把隊員們拖垮了,吳學傑他們三位出現極度疲勞,雨鞋大概也“功不可沒”。
不過,吳學傑說,他們的戰鬥力並未因為後勤保障不及國際先進救援隊而受到多大影響,而且每參加一次國際救援,中國國際救援隊與國際先進救援隊水平的差距都在縮小。
中國救援隊大概是唯一深入偏遠災區的國際隊伍,世界衛生組織官員也稱讚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救助方式。亞齊許多偏遠鄉鎮破壞情況比班達亞齊更為嚴重,但由於鄉鎮的環境更加惡劣,一些地方還有反政府軍在活動,許多國際救援隊伍都不願去,建立好醫療點等待災民前來就診。而中國救援隊,多次“上山下鄉”,送醫送藥上門。
艱難的救援生活,在吳學傑看來有不少令人感動之處。他說班達亞齊一位叫老倉民的華人忍住在海嘯中失去20多位親友的悲痛,主動給中國救援隊做志願的翻譯和嚮導,甚至顧不上去清理自己被洪水浸泡過的房子。
目前,亞齊的廢墟清理、屍體掩埋,以及局部區域消毒的進程都比較緩慢。第二批隊伍進駐班達亞齊總醫院時,隊員高進甚至發現總醫院的很多區域都沒有消毒。吳學傑說,亞齊依然有爆發大規模流行性疾病的隱患,防疫壓力非常大,而亞齊再經受不起大規模疫情的打擊了。
1月25日晚,吳學傑隨中國國際救援隊第二批隊伍離開亞齊災區,於26日凌晨抵達北京。離開的那天上午,他又去了班達亞齊總醫院,與印尼同行告別,與這個他戰鬥過的地方告別。
按照國際慣例,醫療救援隊員參加行動的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10天。吳學傑在災區堅守了26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