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圭

吳元圭

吳元珪 ,廣平府人(今永年縣西部吳莊村),元朝名宦。父,吳鼎,曾任燕南提刑按察副使。

基本介紹

  • 本名:吳元珪
  • 別稱:無
  • 字號:未詳
  • 所處時代:元朝
  • 民族族群:蒙古人
  • 出生地:廣平府人(今永年縣西部吳莊村)
  • 出生時間:未詳
  • 去世時間:1324
  • 主要作品:《古今農桑輯要》
  • 主要成就:《古今農桑輯要》
記載,簡介,

記載

吳元珪,廣平府人(今邯鄲市永年區吳莊村)。自幼穩重,深沉好思,深得父吳鼎征謀、法律、令章之學問。至元十四年(1273年),被元世祖召見,令侍左右,授後衛經歷,佩金符。十七年(1276年),隨元世祖巡幸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受命他到大都(今北京)萬歲山取藥,盛傳不到一晝夜而至,元世祖對他辦事之神速深感驚訝,倍加讚賞,於是授他為樞密都事(正七品),不久又加升為經歷(從五品),二十六年(1289年)任參議樞密院事(正五品)。
當時,朝廷對宮城進行修繕,尚書省上奏摺說需要軍士上萬人。元珪急忙上書,陳述其利弊,朝廷便設立武衛,對宮城進行修繕,並任命留守段祐兼都指揮使,規定對興風作浪者,由樞密院治其罪。不久元珪升樞密院判官。元珪上奏朝廷,規定萬戶用軍士八人,千戶四人,百戶二人,超過規定者要進行懲罰。二十八年(1291年)升左司郎中(從四品),三十一年(1294年)任參議中書省事(正四品)。
成宗(鐵木耳)即位後,授元珪吏部尚書(正三品),大德元年(1297年),曹銓注任吏部尚書,在任用官員上多採用他的同鄉和故人,元珪說:“這種風氣不可助長,宋朝之所以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川黨、朔黨在用人風氣上不正造成的。”奏請儘快進行調查,制定措施,杜絕這種風氣的蔓延。大德三年(1299年),元珪宣撫燕南,彈劾貪吏數人。不久遷升為工部尚書(正三品),恰值河朔連年遭遇水旱,莊稼收成大減,元珪說:“《春秋》之義,以養民為本,凡用民力者必書,蓋民力息則生養遂,生養遂則教化行而風俗美。”得到宰相的贊同和肯定,朝廷大興土木狀況得以停止。大德六年(1302年),元珪拜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當初,石朱清、張塇以財多稱雄江南,他們採用金銀等手段勾結官員,後因犯法被誅殺,抄其家,查出具體記載所交往的達官貴人,而當時名單上江浙省的官員最多,惟獨不見有元珪的名字,由此可見元珪之清廉。
武宗(海山)即位後,元珪由僉樞密院事(正三品)升樞密副使(從二品),詔元珪等二十人為議政中書。輔佐武宗在定製用人、嚴格選舉、節約財用、修定律令、勸課農桑、淘汰冗員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初,為加強沿海的軍事,朝廷徵發上萬餘軍士在沿海駐軍屯田,因海都之亂,許多軍士被俘虜,忍受了殘酷的虐待,饑寒交迫時,甚至出現了為活命不惜吃掉孩子,元珪從逃脫的回來的軍兵中聽到此事,上詔朝廷,用錢財將他們贖回。武宗在軍中就聞聽到元珪的名威,特加平章政事(正二品),賜白金二百五十兩。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後,詔元珪十六人為議政大臣。皇慶元年(1312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時江淮漕官言:“江南殷富,多匿腴田,再行檢復之法,當益田累萬”。元珪力陳其害,說“江南平幾四十年,戶有定籍,田有定田,若在檢復,勢必大亂,變生不測,非國之福。”皇帝接納了元珪的奏言,江南避免了一場大禍。延祐元年(1314年),元祐拜甘肅行省左丞(正二品)。不足一年,召還,復為樞密副使,被召見於嘉禧殿,仁宗說:“卿乃先朝舊臣,宜在舊服。”特加榮祿大夫(從一品),賜予鈔五千緡、貂裘二襲。元珪上奏說:“當初元世祖在世時,限田四百畝,以給軍需,余田悉貢賦稅。今經理江淮田土,逐步增金,加以有俸祿供養足夠養生,大元百姓,困苦日益加劇,我擔心變生不測,這不是國家之福,希望陛下少加為好啊!”仁宗說:“凡是你的軍士之田,遵守舊制。”
至治元年(1321年),英宗(碩德八刺)即位,英宗因自幼受儒家教育,通漢族封建文化,掌權後積極推進漢化政策,元珪、王約等人受到擢用。元珪以年老致仕,商議中書省事。至治三年(1323年)卒,泰定元年(1324年),贈光祿大夫、河南等處行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趙國公,諡號忠簡,三年後加推誠佐理功臣、光祿大夫、司徒。
註:據清《廣平府志》載:吏部尚書吳元珪墓在縣臨洺鎮西趙莊(今西召莊)村。

簡介

元珪自幼穩重,深沉好思,深得父吳鼎征謀、法律、令章之學問。至元十四年(1273年),被元世祖召見,令侍左右,授後衛經歷,佩金符。十七年(1276年),隨元世祖巡幸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受命他到大都(今北京)萬歲山取藥,盛傳不到一晝夜而至,元世祖對他辦事之神速深感驚訝,倍加讚賞,於是授他為樞密都事(正七品),不久又加升為經歷(從五品),二十六年(1289年)任參議樞密院事(正五品)。
近代有誤認為吳元珪為邯鄲市廣平縣人,原因是《元史》中記載:“吳元圭,字君璋,廣平人。”其中廣平乃舊時廣平郡、廣平府簡稱,自晉為廣平郡,明代廣平府轄九縣:即永年、雞澤、曲周、肥鄉、廣平、成安、威縣、邯鄲、清河。清代廣平府轄九縣一州:即永年、雞澤、曲周、肥鄉、廣平、成安、威縣、邯鄲、清河、磁州。所以,廣平府包含了廣平縣,但廣平縣不代表是廣平府。
吳父鼎,字國器。博通經史。累官大司農,遷燕南提刑按察副使,著有《古今農桑輯要》行於世,葬在今永年石北口。康熙間的《廣平府志》寫吳元珪父親吳鼎時是這樣寫的:“吳鼎,字國器,世燕人,徙家廣平之臨洺時,元主求天下通書算學者,闔郡推鼎。”焉有老子是臨洺人(今邯鄲市永年區政府所在地臨洺關),兒子卻是廣平縣人。
吳弟元瑜,元集賢直學士(四品銜),墓在今邯鄲永年東召莊村。2014年,永年縣東召莊村在建設新民居時,挖到了吳元矽之弟吳元瑜的墓田碑,這塊墓碑現保存於東召莊一戶村民家中,當時東召莊幾位村民嫌墓碑在新民居不吉利,動手砸碑,是幾位民間碑文愛好者從油錘下搶出半截殘碑,並一起用三馬車將殘碑拉到朋友家 。從碑中可以看到吳元瑜字君寶,吳鼎次子,葬於臨洺之坤輿。
由此可見,吳元珪的老家及墓地都在臨洺附近(今邯鄲市永年區政府所在地臨洺關),永年區吳莊村現還有吳元珪的嫡傳子孫,清初因三藩之亂,吳姓族人和吳元珪後人均改姓王,王姓現為吳莊第一大姓。吳莊村牌坊上對聯:“吳門三傑澤被仁里,王氏一脈輩出英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