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公

吳三公

吳三公又名吳昱,因兄弟排行第三,被菇民尊稱為吳三公。宗譜載:"吳氏祖先於唐代由山陰(今紹興)遷至慶元",吳三公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三月一十七日出生在龍、慶、景之交的龍巖村,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故稱三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三公
  • 出生地:慶元縣百山祖鄉龍巖村
  • 出生日期:1130
  • 逝世日期:1209
人物簡介,民間傳說,

人物簡介


吳三公
他年青時常到縣城擔鹽,路經鳳陽山腳時,發現闊葉林里榆樹上長滿了雨傘狀的菌蕈,十分鮮嫩可愛,他就 採摘一些帶到家中燒湯喝,味道鮮美,香氣撲鼻,於是他就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香菇”,並帶領村民上山采菇,吃不完就用炭火烘乾 ,來年再吃。有一次,他有斧頭砍去榆樹上長滿香菇的敗枝,不久發現被他砍過的地方香菇長得特別旺。還有曾被他搖動過的樹幹,香菇長勢 更好,於是他就從這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發明了“砍花”、“驚蕈”種菇法,傳之於世。

民間傳說

中國民謠曰 :“朱皇欽封龍慶景,國師討來做香菇”,是說明洪武年間,處州香菇入貢,被朝廷列為佳品,國師劉伯溫就向朱皇進貢說處州龍慶景三縣菇民之艱難,朝廷要多加扶持。朱皇就將香菇生產的專利權賜給龍慶景三縣人民,並封贈吳三公為“羹食公侯”。明萬曆三年皇帝又敕封為“判府相公”。後世菇民奉吳三公為“菇神”,並建了規模宏大的鳳陽廟,設菇神之位,年年祭祀。
吳三公雕像吳三公雕像
吳三公在慶元縣也有傳說。
吳三公只是個傳說,龍泉和慶元還沒有發現任何確鑿的史料證明他的存在以及。兩地都是僅僅以民間傳說來證明歷史的存在,或許這是中國農耕文化的普遍現象。
照片為西洋殿,位於五大堡鄉西洋村。
:很早以前,慶元龍巖村有個後生叫吳三,在兄弟六人中排行第三,因此,人們就叫他吳三公。一次,吳三公去壽寧灘擔鹽,擔到斜灘嶺時,正好被“五顯神”看見。“五顯神”見這後生兩耳垂肩,很有佛性,有心點化他,就將手杖拋向岩際,化作一株桃樹,將包袱化作一個小女孩牽在身邊,只等吳三公到來。
吳三公擔著鹽擔,一步一步順著石階往上蹬,見一個白髮老大媽領著小女孩在路邊歇涼,那小女孩“嗚嗚”哭個不停。白髮老大媽見吳三公來到面前,便問:“這位兄弟,我孫女口渴,想要吃那岩際上的桃子,你肯幫我摘否?”吳三公見那岩際下是個很深的水潭,那桃樹又凌空長在岩際上,只在樹頂上孤單單地結了一個桃子。如不小心跌落岩際,連骨頭都沒處找呢。正在左右為難,只聽那小女孩越哭越傷心,三公把收心一橫,放下鹽擔,抓著樹桿往上爬,爬呀爬呀,那桃子總差那么三四寸,三公向上攀一寸,桃子也向上挪一寸,只聽“喀嚓”一聲,桃樹斷了。三公抱著樹桿從岩際跌落,“轟隆”一聲沉入了潭底。
吳三公覺得一陣迷迷糊糊,睜開眼睛一看,自己正站在一個大岩洞前,只見洞府正堂上有塊大匾,匾上寫著“五顯神”三個大字。匾額下是個神龕,神龕里坐著一位金面紅髮的大神。原來,這大神便是剛才路上碰見的那位老太媽呀。
“五顯神”留三公在洞裡學了三年法。出得洞來,再也不去擔鹽了,回到龍巖便開始做手藝。說也奇怪,六月天人家做扇,他卻做起火籠來,當他把火籠做好,天上果然下起了大雪,村上的人個個都來買火籠;冬天下大雪,別人拚命做火籠,他卻編起了蒲扇,當他把蒲扇編好,天上當真出了大日頭,村里人熱得難熬,都來買他的蒲扇。大家都說三公成仙了。
有一年,溫州有個商客到龍巖買木材,商客要的是杉樹,而吳三公卻砍了一大片栲樹和米榆。結果,這些樹在山上風吹雨打,無人顧問。誰知,到了冬天,滿山的栲樹、米榆都長出了一朵朵小雨傘般的東西,三公采了一兜回來,煮熟一嘗,味道很香,便把它取名叫香菇。從此,三公天天上山采菇,鮮的吃不完還可以用炭火烘成乾呢。有一次,天上飛來一群白鷳,把香菇吃得一顆不剩,吳三公很生氣,舉起斧頭在菇樹上亂砍捶亂了一番,誰料第二天,那些被斧頭砍過捶過的地方便長出了更多的香菇來。因些,三公又得了“砍花法”和“驚檣法”。據說,這都是“五顯神”在暗地裡助他呢。
從此以後,吳三公把做菇法傳給了自己的後代。時間久了,鄰近的龍泉、景寧兩縣百姓也學會了做菇。到了明朝,國師劉伯溫把香菇作為貢品獻給了皇帝,並向皇帝奏本,封三縣百姓做菇營生。因此,龍、慶、景三縣菇民將吳三公、五顯神、劉伯溫尊為“菇神”。
附記:
吳三公,南宋建炎四年生於慶元龍巖村,後隨其父移居至本縣西洋村。傳說,吳三公世居深山,發現一種菌蕈無毒,且有強身壯體的功能,經常採食,稱其為香蕈,也稱香菇。後來,吳三公發明了“砍花”、“驚蕈”等制菇法,並傳給了後人,因而被慶元、龍泉、景寧一帶菇民奉為做香菇的祖師。有關吳三公的神話故事在慶、龍、景一帶流傳甚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