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潭鎮

吉潭鎮

吉潭鎮是江西贛州尋烏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尋烏縣東部偏南,全鎮總面積為238平方公里,轄16個村民委員會,204個村民小組,158個自然村,總人口24058人,山林面積26.9萬畝,耕地面積21796畝。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6623萬元,財政總收入581.03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吉潭鎮
  • 外文名稱:Jitan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江西贛州尋烏
  • 下轄地區:轄16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吉潭村
  • 電話區號:0797
  • 郵政區碼:342209
  • 地理位置:尋烏縣東部偏南
  • 面積:238平方公里
  • 人口:24058人
  • 方言:尋烏話(客家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機場贛州黃金機場
  • 車牌代碼:贛B
  • 最佳行政村:滋溪村
地理環境,發展歷史,氣候物產,經濟發展,歷史名人,

地理環境

吉潭鎮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東部偏南,東鄰項山鄉,西交文峰鄉,南接南橋鎮,北連澄江鎮,東南與廣東平遠縣相鄰,東北與福建省武平縣毗鄰,206國道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為238平方公里,轄16個村民委員會,204個村民小組,18個自然村,總人口24058人,山林面積26.9萬畝,耕地面積21796畝。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6623萬元,財政總收入581.03萬元。

發展歷史

1949年為吉潭鄉、劍溪鄉,1958年設吉潭公社、劍溪公社。1964年劍溪公社併入吉潭公社,1972年復置劍溪公社。1984年改吉潭鄉、劍溪鄉。1988年吉潭撤鄉建鎮。1997年,吉潭鎮面積140.4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上車、小杭、滋溪、布尾、竹子炭、榜溪、黎坑坳、盤崬、吉潭、蘭貝、古豐、圳下、小田、甲溪壩、團船、大壢、聯春、林田壩1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吉潭圩;劍溪鄉面積99.7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漁溪、劍溪、漢地、樟下、纂坑、篁竹湖、禮齊、下園畲、賴地9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劍溪村,距縣城16千米。2000年,撤銷劍溪鄉、劃歸吉潭鎮。

氣候物產

吉潭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境內屬典型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有松原木、杉原木、竹類、香菇、木耳、冬筍、藥材、靈芝、蜂蜜、水電、稀土礦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萬安石、文昌閣、烏泥坑文化遺址、大營崗、仙羊岩、真君廟等名勝古蹟。

經濟發展

近年來,吉潭鎮依託優勢大力發展果業生產,現有果業總面積3.4萬畝,其中掛果面積2.2萬畝、無公害標準化果園面積1.8萬畝、臍橙面積2.3萬畝、柑桔面積1.1萬畝。果業已成為當地民眾致富的一大支柱產業。

歷史名人

潘任,字肩宏,祖籍河南,是宋淳祐時狀元、秘書閣學士潘同之孫,南宋後期皇室護衛潘毅之子。潘任官至兵部尚書,是尋烏縣潘姓的先祖。
他從小受家長的影響和嚴師的傳教,精武略,重忠孝。潘任少年時代就充滿著雄心壯志,要立志報效國家,因此在父親的指導下,博讀四書五經,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南宋德祐年間,元軍攻陷都城臨安。時值豆蔻年華的潘任積極回響文天祥勤王號召,在汀州率領士兵奮力阻擊元軍,皇上封潘任為扶駕征討大將軍。他在汀州採取堅壁清野戰術,把元軍堵在汀州之外。但畢竟敵眾我寡,堅守二個多月,汀州失落,潘任並不氣餒,又在漳州修築防禦工事,重振軍威,並在漳州多次擊退元軍進攻。景炎二年,形勢急劇惡化,張世傑等抗元將領決定保護皇帝遷入廣東。為掃蕩外圍元軍,保皇帝安全轉移,潘任隨文天祥取道廣東梅州,進兵江西。途至安遠腰古堡(今尋烏圳下村)一寬闊崗地紮營休整。為防腹背受敵,文天祥留潘任原地駐守,潘任嚴密防備,于吉潭、劍溪、項山等地布防,激勵民眾抗元。不久元軍李恆從贛中調重兵攻打興國,潘任掩護文天祥邊戰邊退,再次轉入廣東境內。景炎三年,宋端宗去世,其弟趙昺在廣東雷州半島東登位為帝,晉升潘任為兵部尚書。
眼看宋室江山所剩無幾,潘任憂心如焚。為加強護駕軍隊的力量,他率義勇隊輾轉迂迴,於祥興二年春到達雷州。卻得知皇帝一行在崖山全部遇難的訊息,潘任悲痛欲絕。後遍尋趙氏後裔及同僚,卻音訊全無,便率殘部回鄉。走到尋烏項山時,得知閩汀等地的元朝政權已經穩固,部隊已難立足,不得已就地解散,他則帶著隨軍的兒子十三郎,在項山定居。
宋亡後,潘任自咎負國負民,終日憂鬱,不思飲食,囑咐兒子牢記國恥。1279年,潘任積憂成疾,不治而終。後來,明太祖朱元璋有感潘任堅決抗元、忠於宋朝的氣節,頒布“忠節”諡號。並對他予以了高度評價:“忠臣矢志,愛國亡家,良將捐軀,成仁就義。”潘任死後,葬於吉潭鎮上車村烏石崗。他的子孫在項山繁衍生息,後來潘氏子孫輾轉他鄉,遷徙至粵、閩、川、滇等十三個省區及東南亞、歐美各國。
潘氏後裔為了紀念潘任這位“忠節”先祖,於清順治四年在尋烏縣吉潭鎮上車村黃金潭建造了“潘氏宗祠”。祠屋系青磚白瓦平房,占地面積為1232平方米,祠設上正幢、下正幢和左右橫屋各一幢,祠堂大門左右兩側,立有石獅一對。整座祠堂是典型的客家廳堂式建築,富麗堂皇,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