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凱恩

GKN集團((Guest, Keen & Nettlefolds Ltd))創建於1759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集團在全世界有280多個子公司和分支機構,員工超過500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凱恩
  • 外文名:GKN
  • 全稱:Guest, Keen & Nettlefolds Ltd
  • 創建:1759年
企業介紹,發展歷史,進軍印度,

企業介紹

主要業務有大型民航客機和運輸機結構件,汽車傳動系統,非高速公路用工作車輛和特種車輛,農用機械,粉末冶金,新型合金粉末材料,汽車零部件和環保用汽車催化轉化器的生產製造等。GKN集團自1988年進入中國以來,目前在中國大陸已有九個大型生產企業和一個上海總部。其中與上汽集團合資的上海GKN納鐵福公司是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領先企業,占有中國汽車行業傳動系統市場的壓倒多數、利稅累計已超過30億。
LOGOLOGO

發展歷史

1759 年的倫敦,九個英國商人合夥在威爾斯的一個小鎮開了一家新式鐵匠作坊:道萊斯制鐵公司(Dowlais Iron Company)。用煤,而不是當時常見的木炭做燃料是這個小作坊最初的“冒險行為”。
那是個遙遠的戰亂年代,從 1775年 到 1815年,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歐洲戰爭先後大力刺激了煉鐵業的製造、銷售和技術發展。 道萊斯的管理者由此認定:對大炮和炮彈的需求一定會增長——他們猜對了。
不過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敗北,戰爭的結束導致對鐵的需求萎縮。然而,身為合伙人之一的喬西亞·約翰·蓋斯特(Josiah John Guest)的祖父注意到冶煉工藝的進步推進了效率,便在戰後的價格暴跌中投資新設備,開始最早的鑄造業務。之後,約翰·蓋斯特從祖父手裡接管公司 ,經營了將近40 年。
當時的一個生意合伙人形容說,年輕的蓋斯特先生大大咧咧,並且“字寫得醜得驚人”。正是這個毛頭小伙為GKN公司迎來了第一次飛躍。
約翰·蓋斯特的投資是,購買衝壓機,製造出數百英里的鐵路欄桿和數以百萬計的道釘——約翰感覺到鐵路給1836的世界和人們的思想帶來了怎樣的變化,正如後來的先行者所意識到的無線電技術及網際網路改變了世界一樣。
當然,對約翰來說,並不是所有的好運氣都是靠智慧得來的
一個晚宴上, 約翰遇到了夏洛特(Lady Charlotte Guest),三個月之後他們結了婚。 這個21歲的倫敦貴族少女,她的年紀連約翰的一半都不到。
婚後,夏洛特搬到威爾斯居住,仔細研究了丈夫的生意,很快寫出了一本關於冶鐵工業的歷史著作。
這之後,她繼續表現出非常罕見的、一個女性對製造業的關注。 因此,當約翰病倒的時候,剛生下第 10個孩子的夏洛特順理成章地擔起了公司重任。
上任後,她在人類製造技術史上做出了一個冒險決定——
1853 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的時候,英國發明家亨利貝斯莫發明出一種威力很大的火炮炮彈,而這種炮彈需要一尊很結實的大炮。 而為了製作這種火炮, 他又發明了一種新的冶煉技術。這種技術在1856 申請成功專利——最初的煉鋼技術由此誕生。
夏洛特讀到有關“貝斯莫轉換法”(Bessemer's process,把鐵轉換成“高級鐵”)的資料,認定這是生產上好產品的可信方法。在她的指令下,公司獲得了貝斯莫煉鋼法的第一個使用執照。這個決策令GKN再次走在了工業發展的前列,於1865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鋼鐵製造商,並順勢進行現代化的公司改制——
1902 年,經過一系列複雜程式,GKN與1856 年創建的凱恩公司以及螺絲釘製造巨頭內托夫德公司合併——GKN的現代形式(Guest, Keen & Nettlefolds Ltd)初步建立。在這種更穩固的規模下,GKN開始尋找更多的機會。
二戰期間,由於戰爭所需,政府委託GKN生產了無數頂鋼盔和大量軍火,成為英國最有勢力的工業公司之一。 不過這次,GKN沒有一味倚重戰爭帶來的利潤,在繼續著煉鋼業務的同時,GKN選擇了處於雛形的發動機製造業。
現在,GKN算得上閱歷豐富了,它意識到作為一個和國家關係緊密的公司,及時拓寬業務領域才是長久之計。戰後的政治環境驟然變得不可左右: 1951 年左派政府將英國的煉鐵和煉鋼公司國有化、之後保守黨又將其私有化、1967年工黨進行國有化、六年後又被再度私有化——整個1970 年代,英國的政治理念都在亂打滾。
1979年2.27億美元(以當下匯率換算)的盈利在一年之後就變成了180萬美元的虧損,GKN像資本恐龍一樣在艱險環境中求生,並為此失去了最重要的業務——鋼鐵製造,而不得不在進入1980年代後實行多元化戰略。
首先,GKN了拋棄任何想要將GKN重塑為鋼鐵製造業巨頭的想法,而集中在車輛動力製造業務上,提出這一宗旨的公司財務官特雷弗·豪斯沃爾斯爵士(Trevor Holdsworth)在當時是一個“新派人物”——以會計師的身份加入集團,憑藉對財政方面的貢獻在集團內部被逐步提升。
特雷弗絕不是心血來潮,早在1960年代,GKN就在恆定速度關節CVJs(前輪驅動車輛的關鍵部件)的製造上擁有了很大的競爭優勢。這種生產技術在英國獲得小範圍成功後,被世界上大部分的小型車輛製造商所採用。此外,GKN在德國收購了一家公司——比希菲爾德,從而獲得了德國馬達製造業的入場券。
緊接著,GKN開始實施第二個戰略:大幅度降低集團非車輛動力的業務。這些業務大都是1970 年代公司被動多元化的結果。當時,人們認為服務性業務是平衡調節製造業中自然周期性的好方法,但是很快實踐就證明,這種辦法並不適合大規模的工業集團,比如GKN。
同時,GKN在戰略上保持了相對的靈活性,沒有取消和澳大利亞一家公司合資的非車輛動力項目Chep。GKN看中了Chep在國際範圍內的發展潛力,因此為其特製了和整個戰略的相應的財務策略——以CVJs 產生的現金流補充Chep的擴張所需的資金。
1987年,從財務經理提升為集團經理的大衛·李爵士(Sir David Lees)做出了第三個戰略決策——多少有些驚人——他決定收購維斯特蘭德公司(Westland),英國最主要的直升機製造商。
大衛爵士這樣證明此番收購的理由:各國軍事部門都在培養“快速反應”部隊,而直升機業務對GNK較為成熟的快速軍用車輛市場能起到良好的補充和協同作用。況且,維斯特蘭德的非直升機業務——航空部件生產——將帶來和直升機業務幾乎同樣多的利益。
再者,這種業務拓展很容易同車輛部件業務協調起來,因為兩個部門的銷售-客戶關係很類似,而GKN在動力工業領域的已有經驗也適用於新業務。此後,航空工業部件逐漸在GKN的業務中取得核心地位,形成了公司的現有格局。
或者有人會說,會計出身的特雷弗爵士和大衛爵士擔當工程公司的決策者,多少有些荒謬。其實,兩位爵士的素質要比單純的會計師廣泛得多,他們不僅擅長於財務運作,而且“不管多大多小的項目,他們都能和具有技術背景的同事完成良好的協調和合作。”
事實上,他們嚴格的預算和財務控制所流露出的精確性和客觀性,和當年夏洛特寫就冶鐵業著作時的勁頭一脈相承,這份精神“傳家寶”使GKN有勇氣在關鍵時刻做出那些富有冒險精神的決定。-

進軍印度

吉凱恩進軍印度差速器市場
吉凱恩傳動系統公司對外宣布稱,公司將進軍印度差速器市場。據介紹,吉凱恩傳動系統公司目前在印度已有的三家工廠主要生產等速萬向節系統,其印度普納(Pune)的新工廠目前正在建設當中,該廠建成後將主要生產等速萬向節系統和驅動橋解決方案(Trans Axle Solutions)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