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圖傳

司空圖傳

基本介紹

列傳原文,原文翻譯,後事引申,

列傳原文

司空圖字表聖,河中虞鄉人。父輿,有風乾。圖,鹹通末擢進士,禮部侍郎王凝特所獎待,俄而凝坐法貶商州,圖感知己,往從之。凝起拜宣歙觀察使,乃辟置幕府。召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遷光祿寺主簿,分司東都。盧攜以故宰相居洛,嘉圖節,常與游。攜還朝,過陝虢,屬於觀察使盧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渥即表為僚佐。會攜復執政,召拜禮部員外郎,尋遷郎中。
司空圖司空圖
黃巢陷長安,將奔,不得前。圖弟有奴段章者,陷賊,執圖手曰:“我所主張將軍喜下士,可往見之,無虛死溝中。”圖不肯往,章泣下。遂奔鹹陽,間關至河中。僖宗次風翔,即行在拜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後狩寶雞,不獲從,又還河中。龍紀初,復拜舊官,以疾解。景福中,拜諫議大夫,不赴。後再以戶部侍郎召,身謝闕下,數日即引去。昭宗在華,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會遷洛陽,柳璨希賊臣意,誅天下才望,助喪王室,詔圖入朝,固陽墮笏,趣意野耄。璨知無意於世,乃聽還。
圖本居中修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隱不出。作亭觀素室,悉圖唐興節士文人。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見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聵,三宜休;又少也惰,長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濟時用,則又宜休。”因自目為耐辱居士。其言詭激不常,以免當時禍災雲。豫為冢棺,遇勝日,引客坐壙中賦詩,酌酒裴回。
客或難之,圖曰:“君何不廣邪?生死一致,吾寧暫游此中哉!”每歲時,祠禱鼓舞,圖與閭里耆老相樂。王重榮父子雅重之,數饋遺,弗受。嘗為作碑,贈絹數千,圖置虞鄉市,人得取之,一日盡。時寇盜所過殘暴,獨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難。朱全忠已篡,召為禮部尚書,不起。哀帝弒,固聞,不食而卒,年七十二。
(《新唐書·列傳一一九》)

原文翻譯

司空圖,字表聖,河中虞鄉人。父名輿,幹練有風采。司空圖鹹通末年考中進士,禮部侍郎王凝對他特別讚許。不久,王凝犯法貶為商州刺史。司空圖感激他知己之恩,跟他同去商州。後來王凝被起用任宣歙觀察使,於是召他入幕府。皇帝召司空圖任殿中侍御史,他不忍離開王凝府,台官指斥他誤期之罪,於是貶為光祿寺主簿,分管東都。盧攜以原宰相的身分住在洛陽,賞識司空圖的氣節,常與之交往。盧攜回朝時經過陝虢,叮囑觀察使盧渥說:“司空御史,是志行高潔的人。”渥即刻上表請任司空圖為同僚官佐。正逢盧攜重新執政,委任司空圖為禮部員外郎,不久,升為郎中。
黃巢攻陷長安,司空圖將隨天子避難,但未成行。司空圖的弟弟有個僕人段章在黃巢軍中,拉著司空圖的手說:“我的首領張將軍喜歡結交讀書人,可以去見他,不要冤枉送命。”司空圖不肯去,段章為之落淚。司空圖去鹹陽,歷盡艱險到達河中。此時僖宗住在鳳翔,就在行宮委任他為知制誥,升為中書舍人。後來皇帝巡狩寶雞,沒要司空圖隨從,司空圖就又回到河中。龍紀初年,他官復原職,因病辭官。景福年間又委任他為諫議大夫,也不到任。後來又召他為戶部侍郎。司空圖到朝廷致謝,幾天后又走了。昭宗在華州,召他為兵部侍郎,他說自己腿有病堅持請辭。那時遷都洛陽,柳璨迎合賊人的旨意,陷害有才能有聲望的人,幫助削弱王室。詔令司空圖入朝。司空圖假裝失態掉笏,意趣粗野。柳璨知他無意於仕途,於是任憑他回山。
司空圖原住中條山王官谷,有祖上的田產,於是隱居不出。建造了簡陋的亭觀等房子。在亭中畫下唐興以來全部有節操者及知名文人的圖像,並題名為“休休亭”,還寫文章表述心志:“辭官,是美事。既安閒自得,美也就有了。本來,衡量我的才能,一宜辭官;估量我的素質,二宜辭官;我老而昏聵,三宜辭官;再,我年輕時懶散,長大後馬虎,老了後迂腐。這三者都不是治世所需要的,所以更宜辭官了。”還自稱為“耐辱居士”。他的言語奇特古怪,以此來免禍。他預先準備了棺材墳地,遇到好天氣就領客人們坐在墓穴里飲酒賦詩。客人覺得難堪,司空圖說:“你為什麼看不開呀。生與死本是一回事,我哪裡只是在此暫游呢?”每年過年時,村里集合擊鼓跳舞祝禱,司空圖與鄉里老人們同樂。王重榮父子非常看重他,多次送東西給他,他都不收。為了作碑,王重榮贈絹幾千匹,司空圖把絹放在虞鄉市上,任人拾取,一天就拿光了。當時寇盜所過之處都搶掠燒殺,就獨不去王官谷。不少讀書人都去那裡避難。朱全忠篡位,召司空圖為禮部尚書,他不去。哀帝被殺,司空圖聽說後,絕食而死,享年七十二歲。

後事引申

司空圖鹹通七年應省試說質疑
司空圖於鹹通十年應省試而一舉高第,作《榜下》詩以抒懷。羅聯添先生《司空圖年譜》台灣學海出版社《唐詩文六家年譜》本系《省試》《榜下》二詩於鹹通十年。而其後出版的《唐五代文學編年史》遼海出版社1998年版,則以為司空圖雖於鹹通十年進士及第,但鹹通七年已參加省試,並將《榜下》詩理解為下第時抒懷之作。陶禮天先生《司空圖年譜匯考》
華文出版社2002年版。以下稱《陶譜》從之,且據《北夢瑣言》卷三及圖《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記》所記司空圖拜訪王凝事,詳證鹹通七年已參加省試之說為是。對此,筆者持不同看法。
司空圖省試之舉始於鹹通七年的說法,疑點頗多,不足採信。圖的《榜下》詩非下第時作;而其鹹通七年拜訪王凝事,亦不可作為他於鹹通七年已參加省試的直接證據。茲分述如下
先看《榜下》詩。其詩云“三十功名志未伸,初將文字競通津。春風漫折一枝桂,煙閣英雄笑殺人。”謂圖鹹通七年參加省試者,蓋將此詩之“三十”坐實鹹通七年,圖三十歲;而圖鹹通十年進士及第,史有明文。因此,遂將《榜下》詩看作首次參加省試時作。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先入之見,又進而產生誤導,將此詩曲解為落第時作。然而,細繹其詩,不難看出其非但不是下第後之作,而恰恰是中第時自得之情的抒發,當為鹹通十年及第時所作。前兩句是說自己早欲搏取功名,如今初次參加省試。這裡的“三十”乃因句法而取其整數,非確指三十歲。此為常識,無須贅言。後兩句是說榜上有名,頗感躊躇滿志。其“其風漫折一枝桂”句,是說自己順利及第。唐代省試一般在正、二月,放榜多在二、三月,故詩中以“春風”寫時節。而詩中“漫”,當作不經意、隨意解。整句的含義是自己很容易地就中第了。唐人常以折桂代指中第。如杜荀鶴《下第出關投鄭拾遺》詩有雲“丹霞桂有枝,來折未為遲”,意謂今雖下第,但日後仍有“折桂”之機。胡曾《下第》詩則以不得折桂喻落第,謂“上林新桂年年發,不許平人折一枝”。李白《同吳王送杜秀芝舉入京》詩謂“秀才何翩翩,王許回也賢。暫別廬江守,將游京兆天。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煙。欲折一枝桂,還來雁沼前。”其中的“欲折一枝桂”云云,顯然是希望赴京考試的舉子及第。《榜下》詩最後一句則表達了詩人不以中第為最終目標,而是羨慕煙閣英雄,欲建蓋世功業。這裡的“笑”字,非嘲笑意,而是羨慕的意思。“殺”字則為副詞,表甚意。司空圖《榜下》詩所表達的情志,還可從本年所作《與惠生書》中得到應證。《與惠生書》開篇即謂“某贅於天地之間三十三年矣”,知其作於鹹通十年。文中透溢著懲時弊、建世功之情。此亦可做系《榜下》詩於該年之旁證。
《北夢瑣言》卷三記王凝,“曾典絳州。於時司空圖侍郎方應進士舉,自別墅到郡謁見”。據《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王凝傳》及圖《唐故宣州觀察使檢校禮部王公行狀》,王凝未有出典絳州之事。而據圖《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記》,則圖鹹通七年於同州拜謁王凝。故視《北夢瑣言》之“絳州”為“同州”之誤,圖拜謁王凝在鹹通七年,此說屬是。然《陶譜》進而以為《北夢瑣言》“方應進士舉”云云,可證圖鹹通七年“確實剛參加過‘進士舉’科考”,則似未確。因為《北夢瑣言》卷三還有如下記述,謂圖應省試,“一捷列第四人登科。同年訝其名姓甚暗,成事太速……”“一捷”當指首次參加考試並獲成功;而同年謂其“成事太速”,則從反面說明是一舉高第司空圖本人亦云“非才非聖,過泰過榮。一舉高第,兩朝美官”《迎修十會齋文》 ,“一舉”與“兩朝”對言,當理解為只參加一次省試且一舉成功。
鄙意以為,司空圖鹹通七年左右到同州拜訪王凝,其所謂“方應進士舉”,應該是指謀求鄉貢進士的資格,而不是參加省試。當時士子可以到原籍以外的地方謀求進士資格,而當時有“同、華利市”之說,即同州和華州所舉進士,在省試中比較容易成功。司空圖於“方應進士舉”時,到同州拜謁王凝,其動機應該在所謂“利市”。當然,這就必須解決“應進士舉”能不能指鄉試的問題。就文獻記載而言,“應進士舉”往往指參加省試,此為常識,無須舉例。不過,除指省試外,鄉試是否也能說“應進士舉”呢傅璇琮先生《唐代科舉與文學》第三章《鄉貢》,論述鄉試甚詳,其中就有鄉試亦稱進士試之說。鄉試可稱進士試,應試者又志在求舉,故筆者以為,參加鄉試也可叫做“應進士舉”。而《集異記》卷二《王維》篇所載王維參加鄉試之事,則頗可說明問題“王維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閒音律,妙能琵琶。遊歷諸貴之間,尤為歧王之所眷重。時進士張九皋聲稱籍甚,客有出入於公主之門者,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試官,令以九皋為解頭。維方將應舉,具其事言於歧王,仍求庇借。……”這裡說的“方將應舉”,自然指的是應進士舉《唐才子傳·司空圖傳》亦徑謂圖拜訪王凝時,“方應舉”,可見應舉也可用來稱鄉試。另,白居易《送侯權秀才序》雲“貞元十五年秋,予始舉進士,與侯生俱為宣城守所貢。明年春,予中春官第。”“始舉進士”,指在宣城鄉試獲得成功。以此而推,《北夢瑣言》記司空圖“方應進士舉”,則當為謀求鄉貢進士之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